第19章(1 / 3)
江书鸿说那次是第一次与公主有接触,之前只在向太后请安时见过,可红花油却是在更久远的时候,那时她们就认识了吗?
萧景明疑心更甚:近些日子,公主到了能和亲的年龄,却日日来与自己闹着不愿去和亲。
他好脾气地向她解释,如今北有旧敌北狄,东南方向的东瀛也虎视眈眈。若公主能嫁去东瀛,两国联姻,大晟就能集中精力应对北部的敌人,求得几十年和平安定。
萧应婳却什么胡话都说得出,竟口出狂言,说要自己亲自领兵上阵,打退东瀛,叫他无后顾之忧。
他一向宠爱这个嫡长女,给她请了最好的先生,她小时候也那么乖巧懂事,如今怎说出如此荒唐的话来!
叫一介女眷上战场,他大晟是没男人了吗?况且在军中与将士同吃同住,行伍几年回来嫁人,懂规矩的世家,谁还愿意要她?
萧景明难得对萧应婳发了火,让她回去思过,不想清楚不要出来见他。
现在想来,萧应婳莫不是有了其他想法?
他如今只有两子一女,大皇子不成器,自从那次推了公主下水,就彻底被他厌弃;二皇子年纪还小,又非皇后所出……
皇后所在的沈家,想必也很着急吧?
江书鸿的兄长在北部边境,已是左骁卫大将军兼边三镇节度使,足以一手遮天;皇后所出的萧应婳又自请领兵,前去东南。
若南北军权分别落入江家和沈家之手,倒还能相互制衡,可江书鸿和萧应婳竟背着他有联系?
萧景明越想越心惊,自觉已悟透了其中阴谋。
其实也不怪他如此草木皆兵:几年前,后宫的淑妃与母家勾连,意图谋取皇位,虽被他及时发现,扼于摇篮,未致酿成大祸,却难免叫他看谁都多出几分疑心。
当年淑妃一事,多亏了他明察秋毫,仅仅是觉察到一个太监口中的话与淑妃的话有出入,便起了疑心,顺藤摸瓜地查下去,竟发现淑妃与宫外在保持联系。
这才发现了谋反一事。
不对!
萧景明的记忆逐渐清晰完整,那其中分明还有另一个女子的身影——他是在江书鸿宫里召来的那个太监!
……
从假山处回去后,江书鸿其实已经在着手调查,她没敢探出头去看那太监的正脸,却能瞥见他的衣角。
袍子是靛蓝色的,袖缘镶了黑绒边,束着银鎏金腰带,且淑妃等人走后,她看了地上的脚印,最大的那串脚印是回纹,说明靴底绣了回纹。
那便是六品的太监了。
淑妃要与他约在宫外见面,那就不是淑妃自己宫中的人了;又用他来传递消息,这太监进出宫应该也很方便。
能常常出入宫外和后宫的只有两类,一类是采买的,如御膳房太监、内织染局太监等;另一类则是钦天监太监,能以“观测天象”为名出宫,也能以算日子一类的理由进后宫。
至此,江书鸿已能排出,这太监大约是内织染局的采办。
因那串脚印处,还沾了少许染料,若不细看便注意不到。唯有内织染局的太监,成日行走在里面,靴底才常有染料。
而这其中六品的唯有一种,就是内织染局掌案。其中那位崔掌案,每月初五、二十,需赴江南织造局验收丝绸。
而淑妃是江南人士,母家是江南望族高家。
信息已足以锁定人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