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永熙七年八月初一,北狄来犯的消息传入京城,皇上拟了圣旨,当日就加急送去了边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统御万方,惟念边疆将士栉风沐雨,效命疆场。然军情急报,往复京师,千里请命,往往贻误战机,致令将士束手,坐失胜算。此非将帅之过,实乃制度之弊也。”
  “今特颁诏改革,昭告内外:自即日起,凡边疆征讨、戍守之将帅,遇敌情紧急、战机倏忽之际,可便宜行事,不待上命,先行决断。凡遇敌寇突犯、边陲告急,主将当机立断,调度兵马,不必候旨。务须审时度势,以保疆土、安军民为要,事后具本陈奏即可。”
  “后须详录战况、损益之数,呈报兵部核验。有功者不吝封赏,擅权妄为者亦依律严惩。”
  “咨尔将士:朕既托以决断之权,望尔等持重谋勇,上秉忠君卫国之志,下恤士卒黎庶之苦。将在外者,当以社稷为重,勿拘常例而失机宜。”
  拟这份圣旨,并不只为哥哥的师出有名,更重要的是,江书鸿从江书祺的只言片语中,能感觉到边疆军情延误的无奈。
  “实乃制度之弊”,是她真心所想。
  她能理解萧景明的心思:多一些戍边战士的损耗,却能降低他被谋权篡位的几率,对他来说很划算。
  毕竟这皇权对他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可对她江书鸿来说并不是。这天下如今姓景,她却姓江,景家的天下能不能守得住,关她江书鸿什么事?
  对她来说,苦读兵书满腹良策的将军能不能在战事中施展所学,牺牲一生春夏、驻守寒苦边疆的士兵伤亡几何,边境地区的百姓能不能尽快从纷乱的战事中脱离,比这天下姓什么,要重要得多。
  此诏一出,消息灵通的朝臣纷纷惊动,一时之间竟有十数人,披着夜色入宫,求见皇帝。
  江书鸿对此情景有所预料,她早早吩咐了严禄平,将人都拦在外头。
  她谁都不会见。
  不是她不敢见,她知道推行这样的新政,势必要迎接一番风雨。只是她不准备浪费时间,跟一个又一个人进行口舌之争。
  明日上朝,她会一并应对。
  今夜她有别的事要忙。
  江书鸿虽懂朝政,胸有纵横捭阖之策,却碍于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对如今的时事知之甚少。
  她要补课。
  翻出养心殿小书房内的所有密信,和近些日子加急的、要紧的、纠缠许久的奏折,江书鸿按照时间顺序,一一翻看起来。
  哪些世家之间是敌对关系,哪些有利益联合?萧景明近日对哪些朝臣心有不满,又分别是为何?哪些人是萧景明最忠心、最得信任的部下,一言一行都受了他的指令?三省六部哪些地方弊病最多、最亟待改革?哪里的父母官鱼肉百姓,又有哪些青年才俊可堪一用?
  江书鸿直到子时才歇下,直接睡在了养心殿。次日寅时初刻便起了,梳洗准备去上朝。
  尽管睡得很少,她却毫无困意,浑身上下的血液都飞速地流,她感到自己的心跳从未如此清晰而属于自己。
  比起与人争一针一线的长短,研究脂粉的颜色和香气,这才是她江书鸿该做的事!
  第15章 上朝
  ◎这就是当皇帝的感觉吗?◎
  永熙七年七月初二,卯时刚至,皇帝已端坐龙椅之上,朝臣列队分站左右,行三跪九叩之礼。
  江书鸿一眼望去,下头是黑压压的人群,因都身着朝服、头戴纱幞,千篇一律地跪在下面,恍然间让人觉得踩在了万人头上,轻轻踏下去,就能粉碎别人的一生。
  这就是当皇帝的感觉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