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72节(1 / 4)
“我开了两个户头,一个是帮我姐姐姐夫存的……”
刘承恩话音刚落,皇帝的脸色骤然阴沉下来,说来说去,璐王府依旧是背后的受益者。
却听刘承恩接着道:“旁人都说我长姐命好,没人知道她拿一份岁禄养两个侧妃十个儿女,还有王府里的各项庶务和人情往来。
“眼下日子紧巴一点不要紧,可我大外甥和大外甥女眼看都要大婚了,婚仪要花大钱,国库紧张时,往往要王府自备三分,臣有四个外甥,六个外甥女,大概要花……好多好多钱!我长姐经常为此事发愁。我爹说过,长姐过得好刘家才能好,我既有了钱,就得为长姐分忧。”
平安捕捉到璐王妃看向弟弟的目光,满眼写着:“听我说谢谢你……”
皇帝沉着脸,似乎在揣度这番话的真实性,见刘承恩停了下来,便道:“接着说。”
“另一个户头是给我自己存的。”
“做什么用?”皇帝问。
“臣也要娶媳妇呀。”刘承恩道。
平安有点佩服地看着他,这孩子比他还能操心,九岁开始替全家攒老婆本……平安探头看看一沓票据,也不由倒吸冷气。
宴月楼果然是日进斗金的聚宝盆啊,他一直觉得自己挺有钱的,而且是凭本事赚的,与这家伙相比,“赢多乐”每年那点分红都弱爆了。
皇帝被刘承恩气得缓了口气才问:“你知不知道宴月楼是做什么的?”
“臣之前不知道,去年知道了。”刘承恩道。
平安看向罗纶:您看,他十岁就知道,您儿子肯定是装的。
罗纶:“………”
“那你知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找到你?让你一个小孩子持股?”皇帝问。
刘承恩不假思索道:“一开始以为是看上我家的茶庄生意,后来想明白了,生意什么的都是幌子,凡是青楼都得有靠山,他们想通过臣靠上姐夫这棵大树。”
“你还真通透……”皇帝无语极了。
大殿内静了片刻,皇帝问璐王妃:“你们两口子,打算如何交代此事?”
璐王妃再次下拜道:“父皇,臣妇幼弟刘承恩罔顾国恩、涉足贱业、败坏风教、累及皇室声誉,现愿将经营所得全数上缴国库,并请褫夺庆平伯爵,将刘承恩发配金齿卫。臣妇为妇不贤、掌家不谨,致贻害满门,乞捐历年脂粉银八千两助边饷,并依《宗藩条例》革去冠服,戴罪诏狱。”
“长姐……”刘承恩吓哭了。
此言一出,不但皇帝有所动容,连平安都在心里暗呼,璐王妃这番话也太有条理了。
先做经济切割,归还经营所得,再丢卒保车,主动请求严惩娘家,最后以助饷的名义捐银,自请处分,聊做补偿。
诚意满满,姿态做足,又以退为进。
刘承恩签下契书之时还不到十岁,加之受人蒙蔽,皇帝不可能将他发配充军,至多是庆平伯被褫夺爵位,总比跟着璐王一条道走到黑要好,至于戴罪诏狱更是无稽之谈。
至于宴月楼所得巨款,那是烫手的山芋,能抛出去说明还有宽恕的机会。
其实璐王身上真正的污点只有三处:一是高泰的身份;二是淫乐于地宫;三是宴月楼的干股。如今这三处全在陛下面前过了明路,任凭事态发酵,至少不会再对璐王府产生更坏的影响。
比较乐观的结果是全家一起去封地,哪怕受人监视失去自由,至少还有命在。以后璐王归西,李宪袭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璐王正是因为畏首畏尾,没有这样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落得今天这个地步。
平安腹诽:璐王何德何能,有这么好的家人不懂得珍惜,非要铤而走险与虎谋皮。 ↑返回顶部↑
刘承恩话音刚落,皇帝的脸色骤然阴沉下来,说来说去,璐王府依旧是背后的受益者。
却听刘承恩接着道:“旁人都说我长姐命好,没人知道她拿一份岁禄养两个侧妃十个儿女,还有王府里的各项庶务和人情往来。
“眼下日子紧巴一点不要紧,可我大外甥和大外甥女眼看都要大婚了,婚仪要花大钱,国库紧张时,往往要王府自备三分,臣有四个外甥,六个外甥女,大概要花……好多好多钱!我长姐经常为此事发愁。我爹说过,长姐过得好刘家才能好,我既有了钱,就得为长姐分忧。”
平安捕捉到璐王妃看向弟弟的目光,满眼写着:“听我说谢谢你……”
皇帝沉着脸,似乎在揣度这番话的真实性,见刘承恩停了下来,便道:“接着说。”
“另一个户头是给我自己存的。”
“做什么用?”皇帝问。
“臣也要娶媳妇呀。”刘承恩道。
平安有点佩服地看着他,这孩子比他还能操心,九岁开始替全家攒老婆本……平安探头看看一沓票据,也不由倒吸冷气。
宴月楼果然是日进斗金的聚宝盆啊,他一直觉得自己挺有钱的,而且是凭本事赚的,与这家伙相比,“赢多乐”每年那点分红都弱爆了。
皇帝被刘承恩气得缓了口气才问:“你知不知道宴月楼是做什么的?”
“臣之前不知道,去年知道了。”刘承恩道。
平安看向罗纶:您看,他十岁就知道,您儿子肯定是装的。
罗纶:“………”
“那你知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找到你?让你一个小孩子持股?”皇帝问。
刘承恩不假思索道:“一开始以为是看上我家的茶庄生意,后来想明白了,生意什么的都是幌子,凡是青楼都得有靠山,他们想通过臣靠上姐夫这棵大树。”
“你还真通透……”皇帝无语极了。
大殿内静了片刻,皇帝问璐王妃:“你们两口子,打算如何交代此事?”
璐王妃再次下拜道:“父皇,臣妇幼弟刘承恩罔顾国恩、涉足贱业、败坏风教、累及皇室声誉,现愿将经营所得全数上缴国库,并请褫夺庆平伯爵,将刘承恩发配金齿卫。臣妇为妇不贤、掌家不谨,致贻害满门,乞捐历年脂粉银八千两助边饷,并依《宗藩条例》革去冠服,戴罪诏狱。”
“长姐……”刘承恩吓哭了。
此言一出,不但皇帝有所动容,连平安都在心里暗呼,璐王妃这番话也太有条理了。
先做经济切割,归还经营所得,再丢卒保车,主动请求严惩娘家,最后以助饷的名义捐银,自请处分,聊做补偿。
诚意满满,姿态做足,又以退为进。
刘承恩签下契书之时还不到十岁,加之受人蒙蔽,皇帝不可能将他发配充军,至多是庆平伯被褫夺爵位,总比跟着璐王一条道走到黑要好,至于戴罪诏狱更是无稽之谈。
至于宴月楼所得巨款,那是烫手的山芋,能抛出去说明还有宽恕的机会。
其实璐王身上真正的污点只有三处:一是高泰的身份;二是淫乐于地宫;三是宴月楼的干股。如今这三处全在陛下面前过了明路,任凭事态发酵,至少不会再对璐王府产生更坏的影响。
比较乐观的结果是全家一起去封地,哪怕受人监视失去自由,至少还有命在。以后璐王归西,李宪袭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璐王正是因为畏首畏尾,没有这样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落得今天这个地步。
平安腹诽:璐王何德何能,有这么好的家人不懂得珍惜,非要铤而走险与虎谋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