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46节(3 / 4)
皇帝摆手叫他们过去,将面前一动未动的锦绣神虾饭赐给他们分食,才离席而去。
徐谟在不远处看到这一幕,微微一叹,大庭广众之下,将御膳赐给幼子,却忽视璐王,此举容易令手足生隙,实在不妥。
又想到前几日请求立储的奏疏又被留中了,他是真心看不懂皇帝的做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从法理上讲,璐王殿下就是储君的不二人选,何况璐王贤德仁厚,为什么陛下迟迟不肯迈出这一步?
璐王看出了徐师傅的不满,笑着开解道:“泊言还在长身体,陛下怜惜幼子也是人之常情,徐师傅也不要多心。”
徐谟压低声音道:“殿下纯孝友悌,实乃天下之楷模,但是殿下也要多为社稷万民考虑,不要太过温驯冲和。”
陛下为什么对珉王殿下越来越亲近?还不是因为这孩子带着点放纵不羁的叛逆——太医让皇帝静养,他敢以烧奏疏威胁;黄河水患,他敢亲自去豫州巡河,大力支持一个地方小官的谏言;皇帝优柔寡断险些贻误边事,他敢带头联名上书,现身说法……
这几年发生了太多事,朝臣百官仍以为璐王是法理上的储君,只有他们这些天子近臣知道,其实在陛下心里,那杆秤早就偏了。
第138章 你为什么把圣人像带在……
百官以为珉王还是那个游手好闲、胆大妄为、四六不着调的皇子,以为皇帝动辄对他吆五喝六是,是嫌他不争气,目无规矩体统,怕他就藩后犯上作乱。
其实徐谟早就看出来了,如果只是培养一个好藩王,找几个饱学宿儒每日给他灌输忠君体国的思想,浸淫日久自然懂得安分守己。
可皇帝每日监督小儿子的功课,几位近臣都是亲眼见过的,那真是拿命在教……所以只有一个解释,皇帝避免让珉王只听文官的教导,是为了培养他乾纲独断的能力。
这是看重之意。
璐王笑道:“一盘御膳而已,孤难道也要跟亲弟弟争吗?”
“殿下,这不是一盘膳食的问题……”
话音未落,便听身后想起一个半大孩子的声音:“徐阁老,您的叆叇做好了,现银还是汇票?”
徐谟一回头,竟是陈平安。
徐谟偏想逗他一逗,顾左右而言他道:“平安,见到璐王殿下怎么也不行礼?”
平安道:“我今天不方便。”
徐谟见他腿脚灵便得很,奇怪地问:“哪里不方便?”
“我带着孔子像呢。”平安打开身上的大荷包——人家的荷包是悬在腰上的,他的太大挂不住,用一根绦带斜挎在肩上——从中翻出一个巴掌大的卷轴展开,睿智谦恭的孔夫子在金光闪闪的祥云中叉手笑看世人。
虽然很违和,徐谟还是起身,恭恭敬敬地对着画像行了一礼。
璐王好奇地问:“你为什么把圣人像带在身上?”
平安将卷轴小心收好,放回包里:“回殿下,快到端午了,带着它诛邪避害。”
徐谟半口气差点没上来,耐心解释:“子不语怪力乱神,他老人家不管这个。”
“他老人家虽然不能应对外邪,但能消解心邪。”平安道。
“心邪?”
平安话未说完,珉王过来找他:“聊什么呢?”
“聊心邪。”平安继续对徐谟道:“带着圣人的画像,可以常常自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别乎了菜都凉了。”珉王将平安拉开,朝着三哥行了个礼,又朝徐谟微微颔首,拉着他回去吃饭了。
对着两个半大的背影,璐王和徐谟沉默良久,总觉得这家伙意有所指,又没有证据…… ↑返回顶部↑
徐谟在不远处看到这一幕,微微一叹,大庭广众之下,将御膳赐给幼子,却忽视璐王,此举容易令手足生隙,实在不妥。
又想到前几日请求立储的奏疏又被留中了,他是真心看不懂皇帝的做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从法理上讲,璐王殿下就是储君的不二人选,何况璐王贤德仁厚,为什么陛下迟迟不肯迈出这一步?
璐王看出了徐师傅的不满,笑着开解道:“泊言还在长身体,陛下怜惜幼子也是人之常情,徐师傅也不要多心。”
徐谟压低声音道:“殿下纯孝友悌,实乃天下之楷模,但是殿下也要多为社稷万民考虑,不要太过温驯冲和。”
陛下为什么对珉王殿下越来越亲近?还不是因为这孩子带着点放纵不羁的叛逆——太医让皇帝静养,他敢以烧奏疏威胁;黄河水患,他敢亲自去豫州巡河,大力支持一个地方小官的谏言;皇帝优柔寡断险些贻误边事,他敢带头联名上书,现身说法……
这几年发生了太多事,朝臣百官仍以为璐王是法理上的储君,只有他们这些天子近臣知道,其实在陛下心里,那杆秤早就偏了。
第138章 你为什么把圣人像带在……
百官以为珉王还是那个游手好闲、胆大妄为、四六不着调的皇子,以为皇帝动辄对他吆五喝六是,是嫌他不争气,目无规矩体统,怕他就藩后犯上作乱。
其实徐谟早就看出来了,如果只是培养一个好藩王,找几个饱学宿儒每日给他灌输忠君体国的思想,浸淫日久自然懂得安分守己。
可皇帝每日监督小儿子的功课,几位近臣都是亲眼见过的,那真是拿命在教……所以只有一个解释,皇帝避免让珉王只听文官的教导,是为了培养他乾纲独断的能力。
这是看重之意。
璐王笑道:“一盘御膳而已,孤难道也要跟亲弟弟争吗?”
“殿下,这不是一盘膳食的问题……”
话音未落,便听身后想起一个半大孩子的声音:“徐阁老,您的叆叇做好了,现银还是汇票?”
徐谟一回头,竟是陈平安。
徐谟偏想逗他一逗,顾左右而言他道:“平安,见到璐王殿下怎么也不行礼?”
平安道:“我今天不方便。”
徐谟见他腿脚灵便得很,奇怪地问:“哪里不方便?”
“我带着孔子像呢。”平安打开身上的大荷包——人家的荷包是悬在腰上的,他的太大挂不住,用一根绦带斜挎在肩上——从中翻出一个巴掌大的卷轴展开,睿智谦恭的孔夫子在金光闪闪的祥云中叉手笑看世人。
虽然很违和,徐谟还是起身,恭恭敬敬地对着画像行了一礼。
璐王好奇地问:“你为什么把圣人像带在身上?”
平安将卷轴小心收好,放回包里:“回殿下,快到端午了,带着它诛邪避害。”
徐谟半口气差点没上来,耐心解释:“子不语怪力乱神,他老人家不管这个。”
“他老人家虽然不能应对外邪,但能消解心邪。”平安道。
“心邪?”
平安话未说完,珉王过来找他:“聊什么呢?”
“聊心邪。”平安继续对徐谟道:“带着圣人的画像,可以常常自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别乎了菜都凉了。”珉王将平安拉开,朝着三哥行了个礼,又朝徐谟微微颔首,拉着他回去吃饭了。
对着两个半大的背影,璐王和徐谟沉默良久,总觉得这家伙意有所指,又没有证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