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34节(1 / 4)
次日,平安起了个大早,陪着老爹去兵部衙门报道。
朱漆大门巍峨耸立,大门两侧蹲着一对耀武扬威的石狮子,与其他衙门不同的是,石狮子背后的八字墙下,立着两排披甲执刀的卫兵——听说兵部有数百名直属兵卒,拱卫着这座大雍最高军事机关。
陈琰在国子监是二把手,一把手又不太管事,因此下面的人见到平安总是“小衙内小衙内”的喊,兵部衙门的人就没那么客气了,且他们与武官打交道习惯了,身上难免带着点煞气。
平安一进门就警惕地看着四周,冷不防想起杨贯被贬出京城时也兼着兵部尚书,便觉得这里每一个人都要来欺负他慈眉善目温良恭俭的爹。
“你怎么像进了土匪窝似的?”陈琰打趣他。
平安这才强装镇定,跟着老爹去见兵部尚书周琦和左侍郎吴恒文。
因为“改土归流”的建议,周尚书和吴侍郎与陈琰打过多次交道,算是比较熟了,尤其是吴侍郎,竟笑着起身迎他:“状元公来了!”
平安战术后退半步,才发现堂上都是熟人。
陈琰笑着行礼:“部堂折煞下官了。”
陈琰调任兵部武选司是郭恒的意思,这个职位暂时由右侍郎管辖,皇帝为使他不受上级掣肘,把钱祭酒调过来给他做上司,足见对他的重视。
怪只怪陈琰太年轻,连胡子都还没蓄,脱下这身官袍混到监生里去,还以为二十出头呢,国朝官员又升迁自有一套规矩,即便是破格超擢,也不能太过离谱。
不过陈琰入仕不过五载,整饬了国子监,提出了“改土归流”,随沈廷鹤治理了黄河,前后两期状元都还在翰林院编书修史,他已经为朝廷办了许多实事,眼看压也压不住几年,迟早要位列九卿的。
这样的人,等闲上司是不会在他面前摆架子的。
而平日里常伴帝侧的部堂高官,也没有不认识陈平安的,周琦还见过他和珉王因为在文华殿外纵火,被拎到乾清宫罚站呢。
周琦只是很好奇他为什么没去博兼堂上课。
“告假了。”平安道:“我爹的长随被祖父征用了,我今天是我爹的长随。”
引得两位部堂发笑。
官员带子侄上衙,伴随身侧、差遣役使是很常见的事,尽管平安年纪有点小,可谁让他爹也年轻呢,又只有一个独子,不使唤他使唤谁?
两位部堂又问他馆阁体练得如何,让他当场写几个字来,他们要拿回家去给家里那些推崇“小状元体”的子侄们瞧瞧,创始人都弃暗投明了,他们还在坚持个什么?
平安:“………”
他看向老爹,这里可是大雍最高军事机构,他们不忙吗?
陈琰出差一年挺累的,这段时间大都在家歇着,没有多少社交,显然还有点没弄清“小状元体”的来龙去脉。
眼见得小吏端来一池新研好的墨,平安只好坐下来,在几张纸上分别写下几句劝学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一口气写了一小沓,让他们拿去随便散发——为了帮老爹在上司面前留下好印象,他真的很有诚意了。
两位部堂果然心满意足,还夸他的字已经初具筋骨,让他再接再厉云云。
平安还是头一次听到“初具筋骨”这种夸法,是说他的字终于站起来了? ↑返回顶部↑
朱漆大门巍峨耸立,大门两侧蹲着一对耀武扬威的石狮子,与其他衙门不同的是,石狮子背后的八字墙下,立着两排披甲执刀的卫兵——听说兵部有数百名直属兵卒,拱卫着这座大雍最高军事机关。
陈琰在国子监是二把手,一把手又不太管事,因此下面的人见到平安总是“小衙内小衙内”的喊,兵部衙门的人就没那么客气了,且他们与武官打交道习惯了,身上难免带着点煞气。
平安一进门就警惕地看着四周,冷不防想起杨贯被贬出京城时也兼着兵部尚书,便觉得这里每一个人都要来欺负他慈眉善目温良恭俭的爹。
“你怎么像进了土匪窝似的?”陈琰打趣他。
平安这才强装镇定,跟着老爹去见兵部尚书周琦和左侍郎吴恒文。
因为“改土归流”的建议,周尚书和吴侍郎与陈琰打过多次交道,算是比较熟了,尤其是吴侍郎,竟笑着起身迎他:“状元公来了!”
平安战术后退半步,才发现堂上都是熟人。
陈琰笑着行礼:“部堂折煞下官了。”
陈琰调任兵部武选司是郭恒的意思,这个职位暂时由右侍郎管辖,皇帝为使他不受上级掣肘,把钱祭酒调过来给他做上司,足见对他的重视。
怪只怪陈琰太年轻,连胡子都还没蓄,脱下这身官袍混到监生里去,还以为二十出头呢,国朝官员又升迁自有一套规矩,即便是破格超擢,也不能太过离谱。
不过陈琰入仕不过五载,整饬了国子监,提出了“改土归流”,随沈廷鹤治理了黄河,前后两期状元都还在翰林院编书修史,他已经为朝廷办了许多实事,眼看压也压不住几年,迟早要位列九卿的。
这样的人,等闲上司是不会在他面前摆架子的。
而平日里常伴帝侧的部堂高官,也没有不认识陈平安的,周琦还见过他和珉王因为在文华殿外纵火,被拎到乾清宫罚站呢。
周琦只是很好奇他为什么没去博兼堂上课。
“告假了。”平安道:“我爹的长随被祖父征用了,我今天是我爹的长随。”
引得两位部堂发笑。
官员带子侄上衙,伴随身侧、差遣役使是很常见的事,尽管平安年纪有点小,可谁让他爹也年轻呢,又只有一个独子,不使唤他使唤谁?
两位部堂又问他馆阁体练得如何,让他当场写几个字来,他们要拿回家去给家里那些推崇“小状元体”的子侄们瞧瞧,创始人都弃暗投明了,他们还在坚持个什么?
平安:“………”
他看向老爹,这里可是大雍最高军事机构,他们不忙吗?
陈琰出差一年挺累的,这段时间大都在家歇着,没有多少社交,显然还有点没弄清“小状元体”的来龙去脉。
眼见得小吏端来一池新研好的墨,平安只好坐下来,在几张纸上分别写下几句劝学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一口气写了一小沓,让他们拿去随便散发——为了帮老爹在上司面前留下好印象,他真的很有诚意了。
两位部堂果然心满意足,还夸他的字已经初具筋骨,让他再接再厉云云。
平安还是头一次听到“初具筋骨”这种夸法,是说他的字终于站起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