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乌桓来袭,先由幽州精骑拖延住了脚步,又被麴将军赶赴战场的重甲步兵以强弓劲弩击溃。丘力居重伤逃遁,乌桓战死者以千为计……”
  刘秉是真没想到,这麴义在冀州境内好似名声不大,遇到骑兵居然能拿出这么惊人的表现,也因荀攸妥帖的安排,变成了克制乌桓的利器,没有让对方得手。
  但,乌桓的这次突袭,却显然是出乎了刘虞的意料,也让他忽然惊觉,为何公孙瓒明知消耗巨大,仍要坚持进攻,再进攻!
  因为总会有一些人,他们的生存方式就是掠夺,在这巨大的文化隔阂面前,是无法真正被仁德感化的。一旦窥见了敌方露出破绽,他们便会如同狩猎的饿狼一般,飞快地扑上来撕咬!
  就像这一次的情况一样。
  刘虞简直难以想象,若是没有那留下的后手,幽州维系着的太平,会否突然之间分崩离析,再度陷入数年前的战乱当中。
  乌桓退去,他却想想都觉得后怕!
  刘秉道:“刘幽州已派遣使者向洛阳赶来,请朝廷问他的……失职之罪。”
  “朕想听听诸位的意见。”
  他看向了座中众人,问道:“这失职之罪,应当如何来判?那罪臣孔融,又应当如何……物尽其用?”
  第117章
  物尽其用这个说法一出,座中众人彼此对视,皆是了然。
  按说,以世人多重名士的说法,本不该用“物尽其用”一词来形容孔融,可若非此人的愚蠢行径,陛下也不必另派人手前往青州,不必面对幽州有变的处境。
  不过一个愚昧无能,被褫夺官职的官员而已,用“物”来说,有何不妥!
  陛下的态度,早在写出那道诏令的时候,就表露无遗了!
  这应该也不仅仅是陛下对孔融的态度,而是对天下所有因循守旧的官员的态度。
  但要如何用好这蠢物,让他放在仍能发挥作用的位置,还真不那么好回答。
  “先说刘伯安吧,”司马朗答道,“还请陛下容臣取个巧。”
  刘秉笑道:“你说吧。”
  别说司马朗了,他也觉得安排孔融这问题伤脑筋。都说垃圾放在合用的地方,就成了资源,但以刘表回信来看,都已落到了身陷囚车,对外巡展的地步,他居然还未真正反省错在何处,只觉世道翻覆,士人难为……
  就挺没救的。
  “臣以为,刘伯安可罚,但不宜调度。乌桓趁公孙将军调离而内寇,但幽州百姓仍知上有州牧,他们能过上安泰之日,能有平稳的边境粮价。若责令其调任降职,难免令幽州不稳。”
  这幽州虽然算不上是洛阳朝廷毗邻的后方,但出的乱子太大,也难免拖累朝廷,还真不能在当下,就做出什么翻天覆地的改革。
  刘秉点了点头:“你继续说。”
  司马朗道:“刘伯安与孔融还是不同,他是联络在朝廷、边境将领、当地豪强、士人以及庶民之间的一条特殊纽带,一般人也不如这位东海恭王之后一般,在辽东能够享有这样的声誉。唯一的问题,就在他抵达幽州的时间不对,让他对于怀柔政策的作用,有些错误的估量。不过,这也好办,罚归罚,幽州牧的位置仍归于他,但必须分出这州牧职位中的大半兵权来。”
  州牧掌有兵权,对刘备这样有过参军履历又兼具操守的人来说,是好事。
  这意味着若是遇到荆南宗贼这样不安分的境内势力,他可以在朝廷给出应答之前,先一步出兵镇压,将危机压灭在摇篮之中。
  但如刘虞这般军事眼光稍显天真的人,就并不适合同时手握军政大权。
  “这兵权的接手之人,陛下应当已有人选了。”
  刘秉沉思了片刻,答道:“还是让公孙将军去吧。经由青州一行,他又多一份军功傍身,升迁也是顺理成章,说不定有孔融为对比,他也知道刘虞能治世,还真能治出个太平,是多难得的本事。不过,要分薄刘伯安的兵权……光如董卓去岁所做的那样,只为公孙伯圭加个奋武将军的名号显然不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