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首先,韩国一直是秦国最听话最忠诚的小弟,“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您就算先打谁也不能先打自己人啊。
  在嬴政面前,韩非的姿态放得很低,口称韩国为“内臣之国”。
  相比较,赵国与秦国仇恨更深,这些年来,张罗着联合抗秦,不停扩张军队主张合纵,甚至向天下宣称“暴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按照后世的话说,就是在舆论层面上大谈秦国威胁论。
  赵国这么跟你对着干你不打他,你先打自己的小弟韩国,秦国在道义上讲不过去啊,将来天下人谁还向着秦国说话?
  最后,韩非认为韩国也不是那么好打的,韩国处在“四战之地”,秦国就算打下来了韩国的城池,也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抗击,白费力气,性价比很低啊!
  听起来很有道理是不是?
  但是很快,李斯就逐一驳斥了。
  第一,韩国确实听话,但是韩国是“心病”之地,韩国这些年来被秦国蚕食了不少土地,难道真就毫无芥蒂一心奉秦?倘若秦军遇到大战,大军孤悬在外内城空虚,韩国会不会突袭复仇?既然有这个疑虑,就不能纵容姑息。
  两国交战,难道还念及情谊不成?
  至于打了韩国天下人会觉得秦国薄情寡义失道寡助,哼,难道现在秦国的人缘口碑很好吗?既然都没朋友了,还在乎这些声名有个屁用!
  韩国确实是四面对敌,但是守不住那是因为韩国太菜了!缺病少将当然守不住了!我们秦国兵多将广,那么韩国就不是“四面环敌”,而是可以“四面出击”!更应该打了!
  还不等嬴政决断,在旁边跪坐的将军们立刻声援李斯,就得先打赵国啊!
  对于他们而言,战功就代表着爵位,先前邯郸之战也看出来了,赵国是个硬骨头,那当然是得先打韩国这个软柿子了,先打就先有战功,他们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尸山血海,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两边针锋相对,但嬴政没有立刻决断,只是摆手令他们暂且安坐,他需要仔细想一想。
  但是李盛觉得他应该也是倾向于先打韩国的,少年登基的君主需要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倘若攻赵久久不下,这不是嬴政想要看到的场景。
  但是还不等嬴政宣告自己的决断,韩非尚存一丝侥幸,很快,又有一位大臣态度坚决地给李斯站台,主张攻韩,他叫姚贾。
  姚贾是秦国“以厚财阴结诸侯名士者”的政策践行者之一,先前有一次四国意图联合出兵抗秦,便是姚贾带着大笔财物出使四国,“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齐,绝其谋,止其兵,四国之交不能合也”。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去四国之间挑拨离间搞分裂了,而且这个事业姚贾做得相当成功。
  以此功劳,嬴政封他为上卿。
  但是韩非对此非常厌恶,还给嬴政上书对姚贾之行大加斥责。
  一说姚贾贪污公款,拿着秦王给的大笔财物,以秦王的名义大肆结交诸侯名臣,假公济私;
  二说姚贾出身卑微品行不端,是“梁之大盗,赵之逐臣”。
  姚贾当然要为自己辩解,他不结交大臣们,怎么说服那些人听自己的意见?这笔花销他问心无愧。
  李盛也觉得韩非这是挑刺,后世还用公关费用呢,何况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大事,更不能吝惜财物了,能把钱花得出去花得有价值,就已经证明了姚贾的才干精明。
  至于人家的出身,管仲当年是个商贾,百里奚是用五张羊皮换回来的奴仆,他们当年没有不堪的过去吗?但是贤明的君主任用大臣,怎么会在乎这种小事呢?
  “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壮门庭”。
  大王您可是贤明的君主啊!不能听信谗言冤枉有功的忠臣!
  嬴政问过之后也把这件事放过去了。
  但是姚贾心里这件事可过不去,他自问与这位韩国公子并无仇怨,他怎么就偏偏多管闲事地为难自己?
  就连朝中不少客卿也有对韩非有意见,因为韩非对姚贾的指责中有一条“出身卑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