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2 / 3)
去时是十几岁的孩童,归来则变成鬓毛衰的老人。高孝平在亲友搀扶下给父母上香磕头,虽然身体多有不便,但在父母面前,孩子还是孩子,多老也是孩子。高孝平用手擦拭墓碑,又转到旁侧拍了拍,夯实坟上的土,眼泪不断在眼眶打转,风吹来,带来阵阵麦香,这是高孝平一辈子眷恋的土地,这是他的乡愁。
他嘴角颤抖着,小声喊出“爹、娘,儿子回家了……”,霎时涕泗横流,哭声呜咽,跟随而来的小辈也都纷纷跪下来,姜黄色的草纸被点燃,放入火盆,火苗在日光下越升越高,越升越高,最后化作一缕青烟。这位归乡的游子正和天那边的父母诉说着几十年的奔波和思念,真情实感令众人动容。
姜河远远看着,眼睛渐渐湿润,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那首《乡愁》,其中一句就是: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祭祖完回村里看望老宅。
村民得知高孝平要回来,都纷纷出来迎接,在村口堵得水泄不通。经过一番极为隆重的寒暄,高孝平一行人终于看完老宅,出了村去往镇子上的妹妹家。妹妹高孝珍住在闺女张敏家,那是一间带院子的二层小楼,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装修风格,但收拾得很干净。
张敏和众亲友早早等在院门口,高孝珍老人则坐在轮椅上,腿上特意搭了条橘红色的薄毯子,闺女怕她晒着,给她打了阳伞,但老人家精神头很好,知道哥哥要回来,早早就醒了,还喝了一大碗黍米粥。
高孝珍身体一直不好,常生病,长年累月,已经没法走路了,能活到现在已是不易,家人说她要等哥哥回家,说哥哥走的时候告诉她,要等他回来,哥哥会给她带城里裁缝做的花布衫。
车子抵达张敏家门口,高孝平被搀扶下车,先是在原地愣了愣,脖子倾着,眼睛使劲睁了睁,紧接泪水夺出眼眶,他伸展双手,踉跄过去,走向轮椅上的高孝珍。
“珍珍啊……”高孝平弯下腰,紧紧握住妹妹的手,“我是哥哥啊,你哥哥,孝平……”
高孝珍貌似认不出高孝平,记忆里他还是个青涩面容的小男孩,她仔细瞧着这位自称是她哥哥的老人,嘴巴张得很大,却只沙哑发出几个字:“我看看你左耳朵后,我哥哥左耳朵后面有胎记……”
确认胎记的那刻,众人忍不住笑了,电视剧里演的认亲诚不欺我。
就在这时,高孝平回头望向秘书,秘书忙递过来一个质朴的包袱,高孝平接过,拆开,里面是红底白花的布衫,对襟款式,黄玉扣子,仔细看那花是绣上去的,雅致美观。
他将布衫轻轻放在妹妹怀里,指着上面的绣花说:“珍珍,你看,你最喜欢的梅花呢……哥哥在台北,找最好的裁缝来做……”
可能因太过激动,高孝平还没说完,就咳嗽起来,儿子扶起他,做到椅子上。
高孝珍捧着衣服,开心地笑,那梅花仿若开在她的眼里,仿佛又变回七十多年前那个送哥哥离乡的小女孩,她终于哭出声来:“是哥哥,哥哥回了……”
“哥哥对不起你啊珍珍,我回晚了,爹娘都走了……”
高孝平边说边用手绢拭泪,在场亲人也都潸然泪下。
等到了屋里坐了会,张敏准备了丰盛午饭,都是当地特色,朴素的家乡味道,主食除了饽饽,还有炝锅面,猪油打底,将肉丝炒成半熟,加入韭菜大葱芸豆碎继续翻炒,清水入锅烧开,放入面条,打个荷包蛋就成了。
由于来的人颇多,媒体记者等其他服务人员都去了附近的小馆子吃饭,留在家里的主要是相关领导和高家人。
姜河和张涵吃完饭回来时,这边还在吃着。她见高孝平吃面时并无什么反应,回身去到厨房帮忙,挽起袖子帮张敏刷碗。张敏忙阻止:“不用不用,你们是客人,等会我自己来就行。”
姜河只好从命,笑着问她:“张阿姨,您知道高老先生在台湾经营面馆吧?” ↑返回顶部↑
他嘴角颤抖着,小声喊出“爹、娘,儿子回家了……”,霎时涕泗横流,哭声呜咽,跟随而来的小辈也都纷纷跪下来,姜黄色的草纸被点燃,放入火盆,火苗在日光下越升越高,越升越高,最后化作一缕青烟。这位归乡的游子正和天那边的父母诉说着几十年的奔波和思念,真情实感令众人动容。
姜河远远看着,眼睛渐渐湿润,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那首《乡愁》,其中一句就是: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祭祖完回村里看望老宅。
村民得知高孝平要回来,都纷纷出来迎接,在村口堵得水泄不通。经过一番极为隆重的寒暄,高孝平一行人终于看完老宅,出了村去往镇子上的妹妹家。妹妹高孝珍住在闺女张敏家,那是一间带院子的二层小楼,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装修风格,但收拾得很干净。
张敏和众亲友早早等在院门口,高孝珍老人则坐在轮椅上,腿上特意搭了条橘红色的薄毯子,闺女怕她晒着,给她打了阳伞,但老人家精神头很好,知道哥哥要回来,早早就醒了,还喝了一大碗黍米粥。
高孝珍身体一直不好,常生病,长年累月,已经没法走路了,能活到现在已是不易,家人说她要等哥哥回家,说哥哥走的时候告诉她,要等他回来,哥哥会给她带城里裁缝做的花布衫。
车子抵达张敏家门口,高孝平被搀扶下车,先是在原地愣了愣,脖子倾着,眼睛使劲睁了睁,紧接泪水夺出眼眶,他伸展双手,踉跄过去,走向轮椅上的高孝珍。
“珍珍啊……”高孝平弯下腰,紧紧握住妹妹的手,“我是哥哥啊,你哥哥,孝平……”
高孝珍貌似认不出高孝平,记忆里他还是个青涩面容的小男孩,她仔细瞧着这位自称是她哥哥的老人,嘴巴张得很大,却只沙哑发出几个字:“我看看你左耳朵后,我哥哥左耳朵后面有胎记……”
确认胎记的那刻,众人忍不住笑了,电视剧里演的认亲诚不欺我。
就在这时,高孝平回头望向秘书,秘书忙递过来一个质朴的包袱,高孝平接过,拆开,里面是红底白花的布衫,对襟款式,黄玉扣子,仔细看那花是绣上去的,雅致美观。
他将布衫轻轻放在妹妹怀里,指着上面的绣花说:“珍珍,你看,你最喜欢的梅花呢……哥哥在台北,找最好的裁缝来做……”
可能因太过激动,高孝平还没说完,就咳嗽起来,儿子扶起他,做到椅子上。
高孝珍捧着衣服,开心地笑,那梅花仿若开在她的眼里,仿佛又变回七十多年前那个送哥哥离乡的小女孩,她终于哭出声来:“是哥哥,哥哥回了……”
“哥哥对不起你啊珍珍,我回晚了,爹娘都走了……”
高孝平边说边用手绢拭泪,在场亲人也都潸然泪下。
等到了屋里坐了会,张敏准备了丰盛午饭,都是当地特色,朴素的家乡味道,主食除了饽饽,还有炝锅面,猪油打底,将肉丝炒成半熟,加入韭菜大葱芸豆碎继续翻炒,清水入锅烧开,放入面条,打个荷包蛋就成了。
由于来的人颇多,媒体记者等其他服务人员都去了附近的小馆子吃饭,留在家里的主要是相关领导和高家人。
姜河和张涵吃完饭回来时,这边还在吃着。她见高孝平吃面时并无什么反应,回身去到厨房帮忙,挽起袖子帮张敏刷碗。张敏忙阻止:“不用不用,你们是客人,等会我自己来就行。”
姜河只好从命,笑着问她:“张阿姨,您知道高老先生在台湾经营面馆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