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两只猴子吃饱喝足往山里去,那山里肯定还藏着一个大家族。
  她于是觉得李良月的猜测也不无可能。
  三个人背着背篓摘完乌饭叶各自回家,苏静蘅先将糯米放在乌饭叶汁里面浸着,过一夜将染过汁水的糯米洗净后上锅蒸煮,又用糯米做了些团子,包了香菇馅在里面,滚了一圈乌米之后放进锅里一起蒸,做好之后单独包了些出来,用饭盒提着送去磨坊给昌老伯吃。
  乌药叶上理脾胃元气,下通少阴肾经,做出来的米饭团子香润可口,最适合老人家吃,她一片好心,昌老伯见了欢喜得不得了,夸了她许多好话,然后说:“最近你挂在我这里的饭箩竹匾竹筐卖得都挺快,这才不到一个月竟卖了五百文,若放到市上,买的人更多,怎么不去市上试试?”
  苏静蘅说:“叫我相公去他偏不去,这些日子村里人捧他的场他挺高兴的,随他的便吧,眼下倒也饿不死,等他身上的钱花完了,再怎么不愿意也会想办法去挣钱的。”
  当然,也是因为这才第一个月实在有些忙不过来。
  挂在磨坊的前前后后卖了有五百文,为村里人添些精细的物件,也收了差不多三百文,就这八百文赚得他心里那叫一个高兴,他用竹子做的那些东西不是用一次就废的,做得再差也能用上个半年六个月,等村里这波生意过去,闲下来应当会往周围的村落试试。
  反正看见他能收钱苏静蘅就放心了,八百文,在当今这世道比不上一个壮年男子一个月的工钱,但攒下来买点吃的和家用物什还是够的。
  而且她知道宁知序身上还有点值钱的东西,足够他安逸地过好几年,眼下有生意就赚,没生意就算,日子还是过得顺自己的意最好。
  昌老伯说:“行,前两天有人问我能不能找竹匠订个柜子,是给女儿当嫁妆的,价格好说,你去问问你相公愿意不愿意,要是愿意我就去回信。”
  “当然行!”
  苏静蘅说,“他一定愿意!”
  等昌老伯吃完饭,苏静蘅拎着篮子从村里的路回家,看见李良月在水道旁洗衣服,走近与她问了声好。
  旁边是豆子带着小曲儿和小音儿在吃东西,吃的正是才煮的乌饭,两个小团子靠在一起安安静静地吃东西,嘴边沾满饭米粒,李和音拿着根筷子插住一个饭团小心翼翼地啃,看见苏静蘅怯生生地露出笑。
  苏静蘅见状忍不住走近轻轻捏了捏她的腮帮子,问:“好吃不好吃?”
  李和音羞涩点头:“香香甜甜的,好吃。”
  豆子邀功似的说:“这团子是我做的!不用跟干爹学,这个我打小就会做!”
  昨天元渺和李良月回到村子里就把摘的乌饭叶都分给大家,他也领了点,今天李仁把孩子塞给他爹娘看顾,正巧尝尝他做的乌饭团。
  小孩子不会撒谎,他们说好吃就是真的好吃。
  平生第一个夸奖是从小音儿身上得来的,他心情大好,心甘情愿地照顾着两个比他小的娃娃。
  三个孩子坐在一起从高到低十分有层次感,苏静蘅问:“他俩的爹呢?今天下地去了?”
  “什么下地呀,你看他是那种人吗?说今天有正事要做,其实就是相亲。”豆子说,“哼,他可真不是东西,阿眉婶婶走了还没半个月,竟然就要重新找媳妇了,两个孩子扔给别人管,连饭都不做给他们吃,我说要给他们做饭但没说一天三顿都归我管啊,这几天小曲儿和小音儿都是在别人家轮流吃饭,我家,三井婆婆家,元渺姐姐家,还有和煦哥,他在学塾上学,十天回家一趟,这次回来什么事都没干,光顾着帮忙带孩子了……”
  豆子摆着手指头算,说话间李良月抬起头朝李仁家看了眼,村子里那几朵有名的喇叭花正在他家旁边打听消息,今天相亲的情况怎么样,晚上各家各户就都能知道了。
  元渺也在那边看热闹,没一会过来,说:“那个姑娘长得可真好看,跟花儿似的,听说今年二十五了,小时候说过一桩婚事,可是男方在她过门前一天病逝,因为这件事后来一直没成亲,她家里人对男方成没成过婚,有没有孩子不挑,只要家里有房有地,男人能干活对媳妇好就行。”
  李仁说到底才三十多岁,正是壮年,要是平时肯细心拾掇拾掇自己,走到外边还算能看得过去,可惜他就是懒,脾气还不好,光是这点,一般人家都看不上他。
  不过今天他在面子上装一装,那姑娘亲自来看人,看他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老父亲似乎也是个知轻重的,对这桩婚事竟然还算满意。
  元渺叹息说:“不行啊,这婚事一看就不合适,就算真成了,也长久不了。”
  李良月没说话,洗完衣服拎着木桶就走了,似乎心里不痛快但也不想管这件事。
  她不说话,大家都跟头上被浇了一盆冷水似的,打不起精神。
  苏静蘅下山回到家,站在院子门口不停往山路上眺望,没多久看见两个穿着鲜艳衣服的女子从村里出来,她立刻追上去,心里正琢磨着要怎么跟她们说,这时候忽然看见李良月也从她们身后追上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