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宁知序一颗心瞬间提起来,这里面似乎有什么不能为外人道的故事。
  “嗯。”
  苏静蘅回想那时候的景象,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那时候我还小,柱子和我家住在同一个巷子里,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他总是欺负我,有次我娘给我编了两条麻花辫,一不小心被他剪去一条,差点没把我气死,因为这件事,我自己干脆把另一条也剪掉了,原本想告诉他我一点不在乎我的辫子,可我后来又换了个主意。”
  “他把我的辫子剪掉之后整天到我面前晃悠,也编一模一样的麻花辫气我,我那时多聪明,没和他置气,每次他找我炫耀的时候我都夸他的辫子好看,说他就适合扎小辫子,夸了他整整一年之后,他终于真心实意喜欢上了麻花辫,每次都编一脑袋的麻花辫给别人看,认为这样是顶顶好看的。”
  “他娘也拦不住他,说他不男不女,但我坚定地站在他那边,告诉他不要怀疑自己,世上男子就应该像他那样,一头麻花辫,看起来有男子气概,就这样和他混了一年他最后对我非常信任,然后——”
  “然后怎么样?”宁知序问。
  “然后我又教他喝酒,告诉他男子汉都喜欢喝酒,我从家里偷我爹的酒给他喝,等他喝完醉晕了,就把他绑起来,等他醒的时候,一根一根把他的麻花辫都剪了,最后把他剔成了个光头哈哈!”
  宁知序:“……”
  苏静蘅说起这件事依旧容光焕发。
  “后来柱子哭了很多天,他头发长得慢,我虽然被她娘骂了一顿,但因为她娘也看不惯他满头的辫子,对我也就没有继续追究,期间他有点失了魂了,他娘为了哄他,就带他去寺庙逛了一圈,原本是想让他知道天底下光头有很多,寺庙里面满地跑,没必要为几根头发就哭得停不下来,而且这样总比满头辫子要好看,你知道的,小孩子剔光头是很正常的,没人会觉得奇怪。谁知道他去那儿听了寺庙里师父几句安慰开解的话,瞬间就开悟了,非要留在那里当和尚,不想再回家。”
  第39章
  再后来,她和柱子之间的矛盾就成了柱子娘和柱子之间的矛盾。
  一个非要出家,一个不肯放手,吵吵闹闹好几年,柱子还是去出家了,听说就是在明光寺。
  苏静蘅记得柱子离开的时候找过她,一改从前的倨傲,向她道歉,又谢她点醒自己,承诺自己以后青灯古佛相伴日日替她祈福。
  “这怎么能是我的错呢?明明那寺庙是他娘带他去逛的。”
  苏静蘅说,“而且要不是我,他说不定现在坏着呢。小时候剪女娃娃的辫子,长大了一定没出息,因为那件事他得了机缘,潜心思过好几年,不再闯祸,如今为长留寺中,为天下生民诵经,也是为自己积德。”
  “你做得没错!”
  宁知序合掌支持她,“他娘是觉得好好的孩子当了和尚没人给他家传宗接代才生你的气,可人活着又不是只有成亲生孩子两件事可做,当和尚总比当混混好。”
  “就是!”
  苏静蘅看宁知序也支持她,放开胆子说,“要是真在明光寺遇到他和他娘我才不怕呢,佛门清净之地,他娘就算记恨我,也不敢对我怎么样。”
  将自己说得安心了,苏静蘅抱起面前的汤碗一饮而尽。
  宜村和明光寺的事先放一边,桃花宴在即,虽然没有他们需要帮忙的地方,但苏静蘅还是念着没事去凑凑热闹。
  只有一天的空闲,第二天她照旧背着箩筐带着绣线绣绷去村里找元渺,村里靠着磨坊那一块除了有一棵老槐树,一条流动不止的河,还有一片晒谷打谷的场。
  农忙以外的日子,村里的猫儿狗儿娃娃和老人闲来无事就会去场上晒太阳,桃花宴在场上办,这几日村里人忙极,总往那边去。
  元渺每日早起帮忙打打下手,太阳出来之后安心待在自己家,和苏静蘅讨教一些针线功夫。
  她要拜师学艺,又生怕苏静蘅没有轻重地把看家本领都教给她,特地提前说了只学普通绣法,苏静蘅忍不住笑,她心里当然知道什么能教什么不能教,普通人家绣衣服没那么精细,用色倒是鲜艳明快,教她绣完鸳鸯继续绣十二花。
  她绣花手法果然娴熟,绣荷花时用双勾针法绣制叶边,花枝用接针,针迹圆转自如,衔接处藏针不露,看得元渺好一阵惊叹。
  村里的人大多只会缝缝补补,年轻些学过一点绣花的,也只能绣点简单的花样,苏静蘅是有真本事在身上的,绣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比城里那些绣娘还好。
  “你家相公也太有福气了,天上掉下来个这么好的媳妇,要是我做梦都能笑醒。”
  元渺忍不住感叹,“对了,为什么不叫你家相公也到村里玩?只有你生病那次他才为你来一次,记了宋阿奶的家,其他人他怎么一点也不在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