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2 / 3)
胡豆从村边儿赶过来,“我听说有事,过来搭把手。”
吕金娘看他来了,悄悄低下头。
“唉呀,你来了。”吕老汉赶紧领着他,“正好我一个人还抬不了,你帮着我把门板抬过来,再让他们张家人舀点水给二小子擦擦身子,让他干干净净上路吧……”
说完一边领着胡豆往家走,一边对两个小娘子说道:“你两个也去吧,早些回来,磨完了就回家,别在外边久待!”
吕金娘说道:“知道了。”
她两个也往村里石磨边上走去,一边走着,吕金娘说道:“成都府现今太不安定了,上个月隔壁李家庄也有抬回来的,你们要不别走了,要是就这么去了府城,我这心里面可得惦记坏了。”
扈雁儿就和她打探近几个月来成都府发生的事,吕金娘也说不上许多,只说道:“现在新皇帝在成都登基,可旁人都说成都府是彭太师做主,年初时咱们成都府还发兵去攻打江陵,大将军王煜被东南军擒获,这事就不了了之了,现今也不知道是个什么章程……总之成都乱得很,你们要是赶上从前的好时候,许能谋些出路,如今却不能轻易去了。”
扈雁儿想了想问道:“咱们村里这个张二,还有隔壁村的那个人,是什么时候应征入伍的?”
“就在新皇帝登基不久之后,各府征兵,说要到成都府去修河堤,修完了之后便在军营讨生活,每个月也有月例,他们就入伍了……说来也就一年,可好像过了很久似的……”
扈雁儿看着吕金娘忧心忡忡的,问她,“我们在梓潼的时候,也听了变天的事,可毕竟离得远,哪个做皇帝都没甚么分别,你们离得近,这新皇帝究竟怎么样?”
吕金娘赶紧左右看看,“……怎么样你看张二也就知道了,平日里可千万别乱说话……”
*
当天傍晚,三人凑在地头之间说着今日里知悉的事,扈雁儿说道:“这批人都是新兵,太祖七世孙登基之后新征的。”
胡豆点点头,“我也打听着了,今日和赵大说了一会儿成都府军营,他说如今的厢兵极苦,每日做不完的苦力,军营里简直拿人当牲口用,他们几个逃回来还不知以后会如何,叫我们现在在村里的千万不要应征。”
郑朔问道:“应征?成都府还要招兵?”
“听他的语气,应该是。”
扈雁儿想了想,“蜀地王煜大败,兵马骤减,也是该征兵了。”
胡豆又说道:“赵大此人颇有侠义,他一边说想要逃出蜀地,一边又放不下他曾经在军营里的另几个兄弟,如今他自己逃出生天,也想把他几个兄弟带回来,可又知是徒劳妄想,心中郁郁。”
郑朔笑着说道:“正巧,我今日在刘夫子家里,那赵大几人前去拜访,就正说了此事。”
扈雁儿问道:“他们几个去夫子家里做甚?”
刘夫子是整个灵泉县有名的人,听说从前考取过功名,如今就在他们吕家庄里面做个教书先生,家里有点闲钱的都送自家娃儿去他家念书。
前几日他兄妹三个初来乍到,想要去镇上找活计,刘夫子听说了郑朔会算数,边叫他到自己私塾里,教小娃儿们学学数术,一月里给他点束脩银钱。
郑朔说道:“赵大几个心中犹豫,再加上是逃兵出来的,心里没个主张,便去夫子家问该怎么办。夫子不光教书教得好,在这附近一代江湖中也有一些名号,人称智灵通,通晓天下事。今日夫子听了他几人所讲,并没应答,只叫他们今晚先把张二安葬了,叫二小子入了土,再来学堂商议此事。”
胡豆点点头,三人对视片刻,都觉得可从这事上做文章,遂又商议一番,而后分头而别。
胡豆去帮忙下葬;郑朔则去了学堂;扈雁儿依旧回吕老汉家,没做完的活得接着做。防染浆制完了,就要刮在布上,趁着这些天没雨时赶紧放在院中晒干。
两个小娘子细心地把之前刻好的一大张替版铺在布上,开始刷浆,吕金娘一边做活,一边犹豫着问道:“我听爹说,胡大哥今年都二十有四了,他自己没个相好吗?”
扈雁儿低着头刷浆,听了这话掩住笑意,“没听过他有什么相好。”
吕金娘抿了抿嘴唇,又问道:“你们兄妹三个从小就在一块,他没和你们说过吗?”
扈雁儿拿了刮板刮浆,“像我们这种没爹娘的,哪里有人会给说亲事?我们平日里虽然是给东家干活,可成亲大事,旁人却不管。”
吕金娘听了这话发了一会儿呆,而后又跟着刮了板,之后把替版揭了,土布拿到院中挂在杆上。 ↑返回顶部↑
吕金娘看他来了,悄悄低下头。
“唉呀,你来了。”吕老汉赶紧领着他,“正好我一个人还抬不了,你帮着我把门板抬过来,再让他们张家人舀点水给二小子擦擦身子,让他干干净净上路吧……”
说完一边领着胡豆往家走,一边对两个小娘子说道:“你两个也去吧,早些回来,磨完了就回家,别在外边久待!”
吕金娘说道:“知道了。”
她两个也往村里石磨边上走去,一边走着,吕金娘说道:“成都府现今太不安定了,上个月隔壁李家庄也有抬回来的,你们要不别走了,要是就这么去了府城,我这心里面可得惦记坏了。”
扈雁儿就和她打探近几个月来成都府发生的事,吕金娘也说不上许多,只说道:“现在新皇帝在成都登基,可旁人都说成都府是彭太师做主,年初时咱们成都府还发兵去攻打江陵,大将军王煜被东南军擒获,这事就不了了之了,现今也不知道是个什么章程……总之成都乱得很,你们要是赶上从前的好时候,许能谋些出路,如今却不能轻易去了。”
扈雁儿想了想问道:“咱们村里这个张二,还有隔壁村的那个人,是什么时候应征入伍的?”
“就在新皇帝登基不久之后,各府征兵,说要到成都府去修河堤,修完了之后便在军营讨生活,每个月也有月例,他们就入伍了……说来也就一年,可好像过了很久似的……”
扈雁儿看着吕金娘忧心忡忡的,问她,“我们在梓潼的时候,也听了变天的事,可毕竟离得远,哪个做皇帝都没甚么分别,你们离得近,这新皇帝究竟怎么样?”
吕金娘赶紧左右看看,“……怎么样你看张二也就知道了,平日里可千万别乱说话……”
*
当天傍晚,三人凑在地头之间说着今日里知悉的事,扈雁儿说道:“这批人都是新兵,太祖七世孙登基之后新征的。”
胡豆点点头,“我也打听着了,今日和赵大说了一会儿成都府军营,他说如今的厢兵极苦,每日做不完的苦力,军营里简直拿人当牲口用,他们几个逃回来还不知以后会如何,叫我们现在在村里的千万不要应征。”
郑朔问道:“应征?成都府还要招兵?”
“听他的语气,应该是。”
扈雁儿想了想,“蜀地王煜大败,兵马骤减,也是该征兵了。”
胡豆又说道:“赵大此人颇有侠义,他一边说想要逃出蜀地,一边又放不下他曾经在军营里的另几个兄弟,如今他自己逃出生天,也想把他几个兄弟带回来,可又知是徒劳妄想,心中郁郁。”
郑朔笑着说道:“正巧,我今日在刘夫子家里,那赵大几人前去拜访,就正说了此事。”
扈雁儿问道:“他们几个去夫子家里做甚?”
刘夫子是整个灵泉县有名的人,听说从前考取过功名,如今就在他们吕家庄里面做个教书先生,家里有点闲钱的都送自家娃儿去他家念书。
前几日他兄妹三个初来乍到,想要去镇上找活计,刘夫子听说了郑朔会算数,边叫他到自己私塾里,教小娃儿们学学数术,一月里给他点束脩银钱。
郑朔说道:“赵大几个心中犹豫,再加上是逃兵出来的,心里没个主张,便去夫子家问该怎么办。夫子不光教书教得好,在这附近一代江湖中也有一些名号,人称智灵通,通晓天下事。今日夫子听了他几人所讲,并没应答,只叫他们今晚先把张二安葬了,叫二小子入了土,再来学堂商议此事。”
胡豆点点头,三人对视片刻,都觉得可从这事上做文章,遂又商议一番,而后分头而别。
胡豆去帮忙下葬;郑朔则去了学堂;扈雁儿依旧回吕老汉家,没做完的活得接着做。防染浆制完了,就要刮在布上,趁着这些天没雨时赶紧放在院中晒干。
两个小娘子细心地把之前刻好的一大张替版铺在布上,开始刷浆,吕金娘一边做活,一边犹豫着问道:“我听爹说,胡大哥今年都二十有四了,他自己没个相好吗?”
扈雁儿低着头刷浆,听了这话掩住笑意,“没听过他有什么相好。”
吕金娘抿了抿嘴唇,又问道:“你们兄妹三个从小就在一块,他没和你们说过吗?”
扈雁儿拿了刮板刮浆,“像我们这种没爹娘的,哪里有人会给说亲事?我们平日里虽然是给东家干活,可成亲大事,旁人却不管。”
吕金娘听了这话发了一会儿呆,而后又跟着刮了板,之后把替版揭了,土布拿到院中挂在杆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