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还好李俊船长心在东南,更兼潘大人对其有知遇之恩,便坚决回归了,不然他读刊物读到那都不知道怎么和小孙孙交代呦。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细针细线、粗针粗线、蜡烛宫灯、铁锅铲勺、筛子漏网、刷子刨子,从前出海的船只少,大家伙出海都只运丝绸之类畅销之物,别的东西不太敢带。可现在东南王大力修建港口,福建港和岭南港都在扩建,来往的船只多了,大家伙带的东西也不拘泥于一两样,别的小玩意也要试试,这一试可好,叫东南人目瞪口呆。
  谁能想到那外邦人连剪刀都不会做!
  啧啧,看看他们那个两个刀片绑起来不会动的裁片刀,和他们一开一合使用灵活的剪刀一比简直是相形见绌,这不起眼的小玩意,竟然让他们大中国实现“技术垄断”了!
  东南兴起了出海热,与此同时,各种小商品经济更加繁荣了,小厂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如此一来,他才能将此作为规划的一部分,来向他们义乌扶贫。
  宗泽又说道:“……你们在东南,却不知利用好东南的条件,可知西北看过《江南风尚》后有何举措?”
  众人皆不知,听了这话都叫老大人讲,“咱们《江南风尚》都传到西北去了?”
  “竟传了这么远!”
  “老大人在任上也看过咱们《江南风尚》?”
  宗泽说道:“如今世上,谁不看期刊?我前两年听说陕西路有一杨知府,看了期刊上江南沿海一带的富贾有抱怨建厂花费甚大的,便托人到东南说和,让他们到陕西路建成衣厂。”
  众人都面面相觑,“有这事吗?”
  他们都没听说过此事,李文书问道:“后来呢?江南人去了吗?”
  宗泽说道:“自然是去了。江南纺织苑甚多,成衣厂也多,西北没有江南的缝纫机,却有东平前些年传过去的手握缝纫机,也能凑合用,那杨府尹给辖下贫农召集起来,叫人教给他们本领,等到江南人来建了厂,生产出来的成衣还没等运到江南去,在附近几府就都卖出去了。此举为当地贫农提供了在家门口就能多上一份工的机会,有些甚至不用去厂里上工,在家里做好了工,再把成衣拿到厂里去就好,男子女子都能做,大大缓解民生。”
  “老大人所想,是想让义乌和那陕西小县一般?”
  宗泽说道:“正是如此。官府做事,应先想如何以小改动办成事,切莫轻易大动干戈,不然劳民伤财矣。”
  袁县令听到这忽然翻了翻他那小册子,哗啦啦翻到一页,“唉呀,老大人说的,不正是这册中所说,扶贫之三,叫‘就业扶贫’的?”
  这《扶贫六法》里,有‘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两法,刚才他们商议的由官府建厂,便属于‘产业扶贫’,而宗老大人所说,便是这‘就业扶贫’。
  袁县令这回真是服了,“老大人从前没见过我这册子,也不知我们江南扶贫工作,但凭自己出谋划策,也能知道‘就业扶贫’呢!”
  余下吏员也都露出钦佩之情,可不是嘛,按理来说这老大人是头一次到他们江南,竟比他们这些人还熟识江南各种举措,真不愧是宗老!
  “只不过……”袁县令挠挠后脑勺,“此事甚大,本县虽为一县之父母,却也不能草率决定,此事待我修书一封,问过婺州大尹,再做抉择。”
  当天宗泽回到家中,吃过晚饭,和众人一同在院里闲坐,看着泥瓦匠修缮房屋,有些出神。
  宗颖过来问候父亲,宗泽没理他。
  儿媳又过来问候,说自家孩儿入学院一事,宗泽便叫她等等,过几天再说。
  就这样一连过了几天,宗颖又问老父亲,“父亲可是有什么事发愁?为何接连几天闷闷不乐?”
  宗泽自己闷了几天,听大哥来问他,叹气说道:“东南王确实是有经天纬地之才。”
  宗颖点点头,十分赞同,也坐到父亲身边,“从前父亲就说过,此人有治世之才,更兼东南王乃是前朝陈太师的学生,陈太师便是胸有丘壑之人,东南王殿下承其师之志,治下自然太平。”
  宗泽又说道:“可他手下却多少有些良莠不齐。”
  宗颖:“?”
  “这……父亲为何这样说?”
  “我本以为江东人才济济,可事实就算真的人才济济,这的官员也太年轻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