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2 / 2)
姜文尚没想到这李大人竟然知道他,也不由得以礼相待,做了个揖,“是我……”
李应又看向一人,“你是张文远,从前写过《怜民夏漱》的,可是你?”
张文远听到这人竟然也认得自己,又说到自己从前写的那篇文章,颇有些腼腆,“正是在下。”
李应扼腕叹息,“多少才子聚集于此,却不能为人所用!诸位难不成不知江宁府每年都有科考?主公求才若渴,正要诸位这样的青年才俊到江南去呀!”
第295章 李应劝学子
和助团众人顿时面面相觑。
李应自来熟地进了屋,见了他屋内藏书众多,又有书画若干,又是一番感叹,“我早闻江陵府是钟灵敏秀之地,如今一见果然如此!”
直听得谢安斋都觉得自己面皮薄了起来,连忙上前说道:“李大官人谬赞了,我团中读书人皆是未考取功名之人,实在当不得李大官人如此夸赞……”
李大官人却说道:“鸠首忒过于谦逊了,人都说英雄不论出处,这学子岂能以考不考得上功名为准绳?你光说着众位才子都没有功名,可现如今要考取功名有多难?莫说近几年朝堂混乱,已不开科考,便说从前太上皇在位,政和宣和之时天下太平,诸位可能考取功名乎?”
这话算是触到了众位学子心底最深的那根弦,李大官人自坐了个圈椅,众人围在他身边,那姜家子给来客倒了杯茶,李大官人啜饮一口,而后又说道:“……彼时高官把持朝政,皆从太学取士,官员都是那蔡家门生,贫家子上升无门,种种苦楚,别人不懂,我李应心里却懂!”
谢鸠首坐在李大官人身旁的圈椅上,二人中间隔了一个小几,李应靠在几上,和谢安斋说道:“……我往这铜门镇走来之时,刘大官人和我说了和助团事宜,当时便觉心中亲切,鸠首可知为何?”
谢安斋问道:“为何?”
李应缓缓说道:“只因我和诸位相同,也是这乡镇里稍有些名望的大家族。我李家在东平府李家庄起家,当年托诸位乡亲父老爱戴,拥护我做了庄主,虽称不上一方豪强,可家有田产几百亩,庄中护院几百人,生活富庶,自给自足。我家有三个孩儿,都是和这几位才俊一般年纪,谢鸠首懂得,像我们这般乡里乡绅,到这一步还求得什么?”
谢鸠首叹道:“只求家中能出个读书人,往这仕途上走一走!”
“这便是了。”李应感叹道:“我家二哥从小就读圣贤书,若是他书读得不好,学问不如人家,考不上便罢了,可从政和年间始,哪里有能考试的地方?朝廷一个旨意下来,多少年没科考过了,蹉跎了他们这整整一辈人!”
屋中人听了这话如何能不感同身受,蹉跎了的这一辈,不正是他们!都李大官人所说,何尝不是他们心中所想?
只听李大官人又说道:“因此我见诸位才子在此蹉跎,心中之急切犹如当年。”他话锋一转,“不过近几年却有新机遇,我主公自从封王,在江宁府设科场已有四年,诸位为何不去一试?”
这一问把众人都问住了,堂中人顿时支支吾吾起来,“这……江宁府在江东一地,我等皆是荆湖人……”
“这江陵府和江宁府之间太远了些……”
“对对对,太远了。”
李应一脸不赞成,“读书科考怎能怕远?江宁府自设科场始,天南地北都有去考试的,凡有取中,皆入仕为官,最早一任任了县令的,如今已换任别地了。”
又有人说道:“这……听说江宁府考题和别地不同我,我们也是……”
李应又说道:“诸位不必明言,我心中也知为何,无非是东南王并非正统,是也不是?”
众人听他把这话挑明了说,纷纷摆手,“并非并非……”
李应说道:“……只是诸位以前若有此顾虑尚可,时至今日,还如此想不成?如今皇帝驾崩,朝廷无主,只有粟太后把持朝政,其父粟太师欲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心路人皆知,国将不国,大宋一百七十一年,早有倾颓之势,如今世无天子,朝廷再苦苦支撑,也只能是强弩之末了。诸位皆是身在草野心系天下大势之人,为何却看不透此时局势?”
张定远却听不得这扎心的话,他从小学的便是忠于皇帝正统,因此说道:“你只说朝廷有倾覆之祸,可这天底下若是没有正统,社稷不在,万一天下大乱,百姓要依靠谁?” ↑返回顶部↑
李应又看向一人,“你是张文远,从前写过《怜民夏漱》的,可是你?”
张文远听到这人竟然也认得自己,又说到自己从前写的那篇文章,颇有些腼腆,“正是在下。”
李应扼腕叹息,“多少才子聚集于此,却不能为人所用!诸位难不成不知江宁府每年都有科考?主公求才若渴,正要诸位这样的青年才俊到江南去呀!”
第295章 李应劝学子
和助团众人顿时面面相觑。
李应自来熟地进了屋,见了他屋内藏书众多,又有书画若干,又是一番感叹,“我早闻江陵府是钟灵敏秀之地,如今一见果然如此!”
直听得谢安斋都觉得自己面皮薄了起来,连忙上前说道:“李大官人谬赞了,我团中读书人皆是未考取功名之人,实在当不得李大官人如此夸赞……”
李大官人却说道:“鸠首忒过于谦逊了,人都说英雄不论出处,这学子岂能以考不考得上功名为准绳?你光说着众位才子都没有功名,可现如今要考取功名有多难?莫说近几年朝堂混乱,已不开科考,便说从前太上皇在位,政和宣和之时天下太平,诸位可能考取功名乎?”
这话算是触到了众位学子心底最深的那根弦,李大官人自坐了个圈椅,众人围在他身边,那姜家子给来客倒了杯茶,李大官人啜饮一口,而后又说道:“……彼时高官把持朝政,皆从太学取士,官员都是那蔡家门生,贫家子上升无门,种种苦楚,别人不懂,我李应心里却懂!”
谢鸠首坐在李大官人身旁的圈椅上,二人中间隔了一个小几,李应靠在几上,和谢安斋说道:“……我往这铜门镇走来之时,刘大官人和我说了和助团事宜,当时便觉心中亲切,鸠首可知为何?”
谢安斋问道:“为何?”
李应缓缓说道:“只因我和诸位相同,也是这乡镇里稍有些名望的大家族。我李家在东平府李家庄起家,当年托诸位乡亲父老爱戴,拥护我做了庄主,虽称不上一方豪强,可家有田产几百亩,庄中护院几百人,生活富庶,自给自足。我家有三个孩儿,都是和这几位才俊一般年纪,谢鸠首懂得,像我们这般乡里乡绅,到这一步还求得什么?”
谢鸠首叹道:“只求家中能出个读书人,往这仕途上走一走!”
“这便是了。”李应感叹道:“我家二哥从小就读圣贤书,若是他书读得不好,学问不如人家,考不上便罢了,可从政和年间始,哪里有能考试的地方?朝廷一个旨意下来,多少年没科考过了,蹉跎了他们这整整一辈人!”
屋中人听了这话如何能不感同身受,蹉跎了的这一辈,不正是他们!都李大官人所说,何尝不是他们心中所想?
只听李大官人又说道:“因此我见诸位才子在此蹉跎,心中之急切犹如当年。”他话锋一转,“不过近几年却有新机遇,我主公自从封王,在江宁府设科场已有四年,诸位为何不去一试?”
这一问把众人都问住了,堂中人顿时支支吾吾起来,“这……江宁府在江东一地,我等皆是荆湖人……”
“这江陵府和江宁府之间太远了些……”
“对对对,太远了。”
李应一脸不赞成,“读书科考怎能怕远?江宁府自设科场始,天南地北都有去考试的,凡有取中,皆入仕为官,最早一任任了县令的,如今已换任别地了。”
又有人说道:“这……听说江宁府考题和别地不同我,我们也是……”
李应又说道:“诸位不必明言,我心中也知为何,无非是东南王并非正统,是也不是?”
众人听他把这话挑明了说,纷纷摆手,“并非并非……”
李应说道:“……只是诸位以前若有此顾虑尚可,时至今日,还如此想不成?如今皇帝驾崩,朝廷无主,只有粟太后把持朝政,其父粟太师欲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心路人皆知,国将不国,大宋一百七十一年,早有倾颓之势,如今世无天子,朝廷再苦苦支撑,也只能是强弩之末了。诸位皆是身在草野心系天下大势之人,为何却看不透此时局势?”
张定远却听不得这扎心的话,他从小学的便是忠于皇帝正统,因此说道:“你只说朝廷有倾覆之祸,可这天底下若是没有正统,社稷不在,万一天下大乱,百姓要依靠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