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2 / 2)
可不管怎么样,得保住汴京才行呀!要是不按照金人说的办,整个汴京城都没法保下,他们的家人妻小可还在城内呢,怎能经得住铁蹄?他们自己怕是也要遭屠,时辰不早了,当务之急还是要将前朝皇帝尽快送出去!
之前押送太上皇的四壁都巡检范琼催促道:“陛下,这该如何是好?”
跟着张叔夜一同进城的吴革则说道:“如今存亡之时,诸位该一同想些办法,怎能叫皇帝和太子一同出城?太子如今年幼,旁人都认不得,不如咱们随意找个孩子,出城之时假意争抢,将他失手从车上摔下,只给金军一个尸体。如此将太子偷着带走,也能存续国祚呀!”
范琼却说道:“这事谁去做?太危险了!叫金军发现了,都得吃铡刀!”
群臣你一言我一语,显然已是将皇帝出城一事视为板上钉钉了。赵桓一言不发看着他们,突然觉得不认识这些人一般,整个朝堂无比荒唐,自己做皇帝就荒唐,如今看着群臣的嘴脸,更加觉得荒唐。他赵氏江山,真要毁于今日?祖宗打下来的江山,真要毁于他这不肖子孙之手?大宋若是亡于他手,他即便是死了,又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又如何担得起这千古的骂名!
此时又有急报,乃是城北潘邓大军到来,给陛下的讨贼檄文。
其上写道当今天子蒙蔽,奸佞擅权,忠良受戮,社稷倾危,潘邓原本布衣,乃是受先帝殊遇,委以重任,提三尺剑,效死疆场,北使虏廷,东剿梁寇,南平方逆,再造江南。岂料功高见忌,忠而被谤,今有奸臣李邦彦,蛊惑圣听,构陷忠良,欲以“莫须有”之罪加诛,此天理难容,人神共愤!
李邦彦本一介佞幸,无尺寸之功,徒以谄媚得宠。蔽主聪,乱朝纲,结党营私,残害忠良!太上北伐,收复燕云,今上嗣位,本当亲贤远佞,励精图治,奈何受其蛊惑,自毁长城,竟叫胡掳南下,向北称臣!我受太上托付,镇守东南,保境安民,何曾有二心?今反遭猜忌,刀斧加身,岂不令天下将士寒心!
昔汉诛韩信,自毁股肱,今我若束手就戮,则奸佞益肆,社稷必危!故提义师,入京城清君侧,非敢犯上,实为社稷计耳!愿皇帝明察,速斩李邦彦,以谢天下!若仍执迷不悟,我虽万死,亦当率三军将士,直抵阙下,大白于世!檄文到日,望共襄义举,若李党负隅,则天兵所至,玉石俱焚,勿谓言之不预也!
檄文字字力透纸背,赵桓看完,整个人浑身打摆,满目通红,众人见皇帝如此模样,都不敢上前搭话。
过了半晌,赵桓颤抖着说道:“朕,朕愧于宗庙,也罔对黎民,如今以我之身若能平息战火,朕愿前往金营。”
范琼听到皇帝愿意去金营,松了口气;吴革却说道:“陛下,陛下三思!陛下这么走了,叫朝廷如何是好?陛下就算是走了,也要拟个章程再走呀!”
皇帝看了吴革一眼,又说道:“……只是内忧外患,在那之前朕要先去见见潘邓。吴大夫,你跟朕来吧。”
一南一北都有人等着赵桓,他没选择南面,而是带人去了北面。
其他人则替金军行事,将皇帝子女和后宫嫔妃都打包上车,送到南门。
百姓前两日见宗室出城,心中十分忐忑,不少人已有猜测,今日又见皇宫内行出马车来,有百姓拦车问话。
范琼本来就要张榜,见百姓问了,便直接告知实情,金人欲要罢黜赵氏。
他心里十分忐忑,害怕百姓闹事,说完之后又大声开解:“哪个做皇帝,与尔百姓有什么相关?姓赵的来,叫他赵皇帝;姓李的来,叫他李皇帝!你们军民耆老僧道百姓,都速速回家去!照管好一家老小!莫要在此聚集,散开!散开!”
*
南门之处混乱一片,北门却十分安静,赵桓来时叫人去逮捕李邦彦,却久久没等到回信,想来李太师已知大事不好,早已逃之夭夭了。
前来接应的北城楼士兵将今日之事一五一十地告知陛下,赵桓听到潘邓为了百姓而退避三舍,现如今在城下也没有攻城,冷笑了一声。
张叔夜远远见皇帝车驾到此,吴革也在。赵桓登上城楼,从上往下看潘邓大军。
梁山军得知皇帝来了,一时间窃窃私语,都仰着脑袋往上看,他们这辈子还没见过皇帝长什么样呢,如今跟着潘大人,也算是长了见识了。
只是这皇帝怎么和他们想的不一样?如此削瘦,衣裳漏风,两腮无肉,形容颓废,乍眼一看都如此,想必更经不起细看了。
跟他们潘大人比起来差远了!
潘邓见赵桓来了,扬声说道:“奸臣当道,祸乱朝纲,我等受百姓所托,前来讨贼,如今李贼何在?”
赵桓说道:“你所谓清君侧,不过是想要谋朝篡位罢了!朕父皇待你不薄,为何要如此逼迫?”
潘邓冷声说道:“说太上作甚?当日赐死我的是你!你既不肯交出李邦彦,便来说说为何杀我!” ↑返回顶部↑
之前押送太上皇的四壁都巡检范琼催促道:“陛下,这该如何是好?”
跟着张叔夜一同进城的吴革则说道:“如今存亡之时,诸位该一同想些办法,怎能叫皇帝和太子一同出城?太子如今年幼,旁人都认不得,不如咱们随意找个孩子,出城之时假意争抢,将他失手从车上摔下,只给金军一个尸体。如此将太子偷着带走,也能存续国祚呀!”
范琼却说道:“这事谁去做?太危险了!叫金军发现了,都得吃铡刀!”
群臣你一言我一语,显然已是将皇帝出城一事视为板上钉钉了。赵桓一言不发看着他们,突然觉得不认识这些人一般,整个朝堂无比荒唐,自己做皇帝就荒唐,如今看着群臣的嘴脸,更加觉得荒唐。他赵氏江山,真要毁于今日?祖宗打下来的江山,真要毁于他这不肖子孙之手?大宋若是亡于他手,他即便是死了,又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又如何担得起这千古的骂名!
此时又有急报,乃是城北潘邓大军到来,给陛下的讨贼檄文。
其上写道当今天子蒙蔽,奸佞擅权,忠良受戮,社稷倾危,潘邓原本布衣,乃是受先帝殊遇,委以重任,提三尺剑,效死疆场,北使虏廷,东剿梁寇,南平方逆,再造江南。岂料功高见忌,忠而被谤,今有奸臣李邦彦,蛊惑圣听,构陷忠良,欲以“莫须有”之罪加诛,此天理难容,人神共愤!
李邦彦本一介佞幸,无尺寸之功,徒以谄媚得宠。蔽主聪,乱朝纲,结党营私,残害忠良!太上北伐,收复燕云,今上嗣位,本当亲贤远佞,励精图治,奈何受其蛊惑,自毁长城,竟叫胡掳南下,向北称臣!我受太上托付,镇守东南,保境安民,何曾有二心?今反遭猜忌,刀斧加身,岂不令天下将士寒心!
昔汉诛韩信,自毁股肱,今我若束手就戮,则奸佞益肆,社稷必危!故提义师,入京城清君侧,非敢犯上,实为社稷计耳!愿皇帝明察,速斩李邦彦,以谢天下!若仍执迷不悟,我虽万死,亦当率三军将士,直抵阙下,大白于世!檄文到日,望共襄义举,若李党负隅,则天兵所至,玉石俱焚,勿谓言之不预也!
檄文字字力透纸背,赵桓看完,整个人浑身打摆,满目通红,众人见皇帝如此模样,都不敢上前搭话。
过了半晌,赵桓颤抖着说道:“朕,朕愧于宗庙,也罔对黎民,如今以我之身若能平息战火,朕愿前往金营。”
范琼听到皇帝愿意去金营,松了口气;吴革却说道:“陛下,陛下三思!陛下这么走了,叫朝廷如何是好?陛下就算是走了,也要拟个章程再走呀!”
皇帝看了吴革一眼,又说道:“……只是内忧外患,在那之前朕要先去见见潘邓。吴大夫,你跟朕来吧。”
一南一北都有人等着赵桓,他没选择南面,而是带人去了北面。
其他人则替金军行事,将皇帝子女和后宫嫔妃都打包上车,送到南门。
百姓前两日见宗室出城,心中十分忐忑,不少人已有猜测,今日又见皇宫内行出马车来,有百姓拦车问话。
范琼本来就要张榜,见百姓问了,便直接告知实情,金人欲要罢黜赵氏。
他心里十分忐忑,害怕百姓闹事,说完之后又大声开解:“哪个做皇帝,与尔百姓有什么相关?姓赵的来,叫他赵皇帝;姓李的来,叫他李皇帝!你们军民耆老僧道百姓,都速速回家去!照管好一家老小!莫要在此聚集,散开!散开!”
*
南门之处混乱一片,北门却十分安静,赵桓来时叫人去逮捕李邦彦,却久久没等到回信,想来李太师已知大事不好,早已逃之夭夭了。
前来接应的北城楼士兵将今日之事一五一十地告知陛下,赵桓听到潘邓为了百姓而退避三舍,现如今在城下也没有攻城,冷笑了一声。
张叔夜远远见皇帝车驾到此,吴革也在。赵桓登上城楼,从上往下看潘邓大军。
梁山军得知皇帝来了,一时间窃窃私语,都仰着脑袋往上看,他们这辈子还没见过皇帝长什么样呢,如今跟着潘大人,也算是长了见识了。
只是这皇帝怎么和他们想的不一样?如此削瘦,衣裳漏风,两腮无肉,形容颓废,乍眼一看都如此,想必更经不起细看了。
跟他们潘大人比起来差远了!
潘邓见赵桓来了,扬声说道:“奸臣当道,祸乱朝纲,我等受百姓所托,前来讨贼,如今李贼何在?”
赵桓说道:“你所谓清君侧,不过是想要谋朝篡位罢了!朕父皇待你不薄,为何要如此逼迫?”
潘邓冷声说道:“说太上作甚?当日赐死我的是你!你既不肯交出李邦彦,便来说说为何杀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