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2 / 2)
陈文昭又说道:“你便不顾家国,也不顾身后名,难不成也不顾眼下这几十年好生活?”
董平这才明白陈文昭之意,原来是要劝自己,便十分不屑问道:“如此一来,你待怎样?”
陈文昭抬眼说道:“你将我带去雄州,郭药师收拢兵马,你则割据自立,去信朝廷,阐明缘由,请封燕山王。”
*
六月中旬,燕山府将朝廷派遣官员的头颅割下,送往东京,并来信一封,请封为王。
信中道明董平身为驸马都尉,本是皇室宗亲,按理不应久镇边境。然其深受太上皇信重,故五年未曾南归。这五年间,董平兢兢业业,日夜操劳,守卫北疆,却不想遭奸臣暗算,险些丧命。如今虽保全性命,但心灰意冷,自请带崇德帝姬离开赵家宗室。信中还提及,童贯曾被封为异姓王,而董平并非功劳不够,只是从前身为宗室,不便封王。如今情势已变,董平便请朝廷封其为燕山王,并拨粮草,以镇守北疆。
朝堂上下十分慌乱,皇帝召二府连夜商议,众臣均吃惊不小,谁也没料到董平居然会反!
李邦彦骂道:“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张邦昌见此人如此挑衅朝廷,心中也有十分怒气,“太师早就说过他有反心,果然如此!”
可话虽如此说,这事还得解决才行,他们在此谴责董平半晌,却无一人提议出兵攻打,便就说明了此时大宋已无力内斗。
黄潜善说道:“董平虽已反叛,但他既遣书信请封,便表明其仍心向大宋,无意另立新国。如此一来,我等只需稍加安抚,使其身在燕山府,继续为我大宋戍守边疆,与金军血战到底即可。”
这当然是个好法子,也不必真立董平为燕山王,只把这头衔在他头顶吊着,要派兵的时候就给一些粮草便是。
此法虽有些窝囊,毕竟当时是皇帝手书,以董平与郭药师反叛为由,赐死董平,可等到董平真的反叛了,他们却又无力攻打,似一场闹剧一般。
赵桓深感做皇帝十分艰辛,太师李邦彦劝道:“如今内忧外患,也只能如此。待到日后金国不再来犯,我们再慢慢收拾此子!”
可让君臣二人没想到的是,既董平造反之后,南边又隐约传来消息,说潘邓其实没死,还活着呢;他们新派去的两浙宣抚使始终没来信;而李棁此人,更是一直没有回归汴京。
不过他们此时也顾不上这风言风语了,只因七月份,金国向大宋发了问罪书,言辞犀利,毫不客气,战端或将重启。
第255章 波云诡谲
靖康二年八月,金国两路元帅同时向大宋朝廷发出问罪书,随后兵分东西两路,同时向汴京进攻。
金国这次出兵距离上次有了一定的调整,上回两路元帅之间并无多少联络,是以消息不通,不能协同作战,延误许多战机。是以回去之后金国皇帝吴乞买与众权臣商议,决定这回封一人为总元帅在金国境内指挥,而两路兵马都归副元帅统领,由总元帅统一调度。
总元帅由金国太子担任,左副元帅为粘罕,右副元帅为完颜宗望,分别主西路与东路,与第一回攻打汴京时的布局相同。
赵桓收到问罪书,之前积极备战的精气神瞬间萎靡下来,头一件事就想要议和。可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却不再信任大宋皇帝,经过上回割让三镇一事,他发现这任皇帝与上任皇帝并无什么不同,都十分不讲诚信,他想要的也不再是给金国朝廷的金钱和岁币,他要的是战争和土地。
赵桓无法,只得硬着头皮迎战。
此时西北老将已死;董平自请为王,割据一方。金国东西两路军已然南下,消息送到汴京,情急之下,赵桓便想到几月之前李纲的提议,与二府商议一番,想出了个不算办法的办法。
即在全国设立四个总管,再把这四总管加上元帅头衔,给他们征兵征粮之大权,要他们保卫一方,最好还能前来京城勤王,保卫汴京。
这四处分别为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以及襄阳与南阳一带的邓州一地。
此乃走投无路,无可奈何之策,十分凶险,可也只能如此。 ↑返回顶部↑
董平这才明白陈文昭之意,原来是要劝自己,便十分不屑问道:“如此一来,你待怎样?”
陈文昭抬眼说道:“你将我带去雄州,郭药师收拢兵马,你则割据自立,去信朝廷,阐明缘由,请封燕山王。”
*
六月中旬,燕山府将朝廷派遣官员的头颅割下,送往东京,并来信一封,请封为王。
信中道明董平身为驸马都尉,本是皇室宗亲,按理不应久镇边境。然其深受太上皇信重,故五年未曾南归。这五年间,董平兢兢业业,日夜操劳,守卫北疆,却不想遭奸臣暗算,险些丧命。如今虽保全性命,但心灰意冷,自请带崇德帝姬离开赵家宗室。信中还提及,童贯曾被封为异姓王,而董平并非功劳不够,只是从前身为宗室,不便封王。如今情势已变,董平便请朝廷封其为燕山王,并拨粮草,以镇守北疆。
朝堂上下十分慌乱,皇帝召二府连夜商议,众臣均吃惊不小,谁也没料到董平居然会反!
李邦彦骂道:“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张邦昌见此人如此挑衅朝廷,心中也有十分怒气,“太师早就说过他有反心,果然如此!”
可话虽如此说,这事还得解决才行,他们在此谴责董平半晌,却无一人提议出兵攻打,便就说明了此时大宋已无力内斗。
黄潜善说道:“董平虽已反叛,但他既遣书信请封,便表明其仍心向大宋,无意另立新国。如此一来,我等只需稍加安抚,使其身在燕山府,继续为我大宋戍守边疆,与金军血战到底即可。”
这当然是个好法子,也不必真立董平为燕山王,只把这头衔在他头顶吊着,要派兵的时候就给一些粮草便是。
此法虽有些窝囊,毕竟当时是皇帝手书,以董平与郭药师反叛为由,赐死董平,可等到董平真的反叛了,他们却又无力攻打,似一场闹剧一般。
赵桓深感做皇帝十分艰辛,太师李邦彦劝道:“如今内忧外患,也只能如此。待到日后金国不再来犯,我们再慢慢收拾此子!”
可让君臣二人没想到的是,既董平造反之后,南边又隐约传来消息,说潘邓其实没死,还活着呢;他们新派去的两浙宣抚使始终没来信;而李棁此人,更是一直没有回归汴京。
不过他们此时也顾不上这风言风语了,只因七月份,金国向大宋发了问罪书,言辞犀利,毫不客气,战端或将重启。
第255章 波云诡谲
靖康二年八月,金国两路元帅同时向大宋朝廷发出问罪书,随后兵分东西两路,同时向汴京进攻。
金国这次出兵距离上次有了一定的调整,上回两路元帅之间并无多少联络,是以消息不通,不能协同作战,延误许多战机。是以回去之后金国皇帝吴乞买与众权臣商议,决定这回封一人为总元帅在金国境内指挥,而两路兵马都归副元帅统领,由总元帅统一调度。
总元帅由金国太子担任,左副元帅为粘罕,右副元帅为完颜宗望,分别主西路与东路,与第一回攻打汴京时的布局相同。
赵桓收到问罪书,之前积极备战的精气神瞬间萎靡下来,头一件事就想要议和。可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却不再信任大宋皇帝,经过上回割让三镇一事,他发现这任皇帝与上任皇帝并无什么不同,都十分不讲诚信,他想要的也不再是给金国朝廷的金钱和岁币,他要的是战争和土地。
赵桓无法,只得硬着头皮迎战。
此时西北老将已死;董平自请为王,割据一方。金国东西两路军已然南下,消息送到汴京,情急之下,赵桓便想到几月之前李纲的提议,与二府商议一番,想出了个不算办法的办法。
即在全国设立四个总管,再把这四总管加上元帅头衔,给他们征兵征粮之大权,要他们保卫一方,最好还能前来京城勤王,保卫汴京。
这四处分别为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以及襄阳与南阳一带的邓州一地。
此乃走投无路,无可奈何之策,十分凶险,可也只能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