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潘邓微微一笑,道:“如今不兴科举,只以太学取士。然而太学只在东京一地,选天下学子,优中选优,尖中拔尖,对天下学子来说,机会何其渺茫?我在苏州府四载,深知士人心中忧虑。如今不知能否长留苏州,愿在临走之前,再为苏州办件实事。”
  宴眘看着潘邓,只见他眉目舒展,神情平和,身着一身官服,既有上官威仪,又怀赤子之心,心中动容,拱手道:“既是潘宣抚使相请,又是惠国利民之事,我等怎会回绝?为江南学子传道授业,也是我等在朝为官之人该做之事。”
  *
  事情商定,几天之后,潘宣抚使府上发帖子邀请江南各地的书院学子来此参加文会。消息传出,各府纷纷响应,潘邓是当朝太师的弟子,他来到江南宣抚此地,本就让许多不得志的士大夫子弟看到了仕途的希望,如今又有京城的高官前来,众人争相来此集会,一时间苏州府内热闹非凡。
  潘邓此举却不只是为了叫两路多些人才,能入朝为官,在朝中也多些家乡人;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次文会,宣扬文风,叫老百姓多送自家子女出来念书。
  知识没有国界,掌握知识的人却有故乡,教育乃是国之根本,只有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才能为苏州府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他这几年在苏州费心不少,眼见着此地发展起来,定要为此地多留些有识之人,叫苏州府能长长久久顺遂下去才好。
  文会当天,春日暖阳高照,明府尹亲自主持,众多士大夫子弟和学子们齐聚一堂。
  宴观察使三人都穿了压箱底的板正衣裳,纷纷上台传授经世致用之学,学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此会一连办了十天。
  潘邓也趁此机会,参加了苏州府纺织园区不远的学校的建成剪彩,这所“苏州纺织子弟小学”便是李大官人为本地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建立的蒙学,在建成仪式过后便预备进行招生。
  此消息传出,苏州府富户和大小官员们为了结交宣抚使,不管家里有没有适龄孩童的,纷纷都想送自家子孙入学。
  李大官人连连推拒,声称自家纺织子弟学校只招收职工家里小孩,不管是苏州纺织厂的,水泥厂的,还是和他有生意往来的,具都有名额。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众人暗自琢磨了几天,在第一届“新青年创业大赛”之中拔得头筹的苏北五金便联合了其他几家新商号,在苏州府郊区建起了“子弟学校”。
  苏北五金的东家薛明达在自家“五金子弟小学”剪彩之际,说起建这所小学的初衷,侃侃而谈,“吾只经纪出身,不读诗书,却于一日听得潘公一言,受益匪浅,乃‘夫教育者,国之大本也,若天下之人无论贵贱贫富,皆能受教,此为大同’。今吾等商贾,虽无官职,然亦有兴学育才之愿,愿以此校为始,为寒门子弟辟一求学之路,使人人皆可读书明理,他日或能成才济世,亦为家国添一分力,此乃吾辈之愿也。”
  此话与“苏北五金薛明达剪彩图”共同印在了《江南风尚》三月刊之中,在这篇文章之前,便是京城观察使宴大人于苏州府文会讲学一事。
  宴眘三人人手拿了一本《江南风尚》,在报导文会的那篇文章之上看了又看,而后宴大人合上书页,靠回椅子里,颇为满意。
  他这些日子忙于文会讲学,每日晚间都要预备第二日讲学内容,颇为费心力,因此都没有好好巡查苏州府。
  不过也没什么巡查的必要了,此地文风兴盛,百姓安居,又有能臣干吏镇守于此,还能有什么不好的不成?
  太子殿下还是太过谨慎了。
  第240章 观察使还朝
  宴眘此次南下,起因就是朝中有人提起江东、两浙宣抚使潘邓在外太久,请求召回,而后太子复议。
  皇帝陛下犹豫不决,此提议虽然有理,但实在有些死板,江南一地本就战乱频发,潘邓既然能平定两浙,而后恢复生产,每年又都有高额税赋流入东京,便让他在外又有何不可?
  可此事既然有人提出来,也不能一直悬而不决,皇帝便想要派人去江南考察一番,亲眼看看江南如今是什么样貌,再做决断。
  南巡之事已经定好,但人选上却着实要好生考虑,几方争执不下,最终决定派刚刚回朝不久,又以刚直出名的宴眘南巡。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