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2 / 2)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币同行,房同率。
如果全都做到了,就证明这个朝代已经站稳了脚跟,在历史上有了足够深的痕迹,这也正是木苔给多尔衮等提议,接下来该如何发展的计划。
现在当务之急,自然就是律法的制定,其实按照历史进度,《大清律例》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修订,最终才在乾隆朝定型。
但知晓了未来的事,为何不早点定下,律法的健全极大的程度上可以稳定一个新生国家。
只是现在朝中针对律法之事还处于讨论中,尤其是在讨论要不要给与满蒙两族一定特权上。
朝中大部分满蒙族人都觉得要给,毕竟他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不就是想着自己族人过得好?
可若是给与满蒙两族特权,那满蒙与汉族之间的阶级矛盾就会产生,作为知晓了大清后来是怎么被推翻的多尔衮,自然是觉得需要慎重考虑。
所以此事一时间还有点陷入僵局,好在也不急一时做决定,还有不少人都处于一个观望态度。
其实按照人数占比,满蒙两族大臣虽多,但也不是一直都会这样,特别是在朝廷准备开放科举之后,朝中的汉臣的比例渐渐也会变多。
这样一来,民族之间的对待就不能特别明显,多尔衮与木苔两人都觉得推行满汉一家亲这种概念是最好的,因为这也影响后面,他们推地盘时面对的个个民族。
只是怎么推行,怎么让民众接受,都是难题,特别是在满蒙两族现在都设有八旗制度的情况。
好在这些都不用顺崽想太多,他现在年纪小,不足以完全涉政,更多是听叔伯、大臣之间讨论。
现在对他来说的,更重要的反而是准备开放的科举。
科举一事,重中之重,曾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有了能够参与政权、改变自己和家族的机会。
却在<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SongChao.html target=_blank >宋朝时,变得消极,因为北宋时对科举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虽然,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后期都往往流于形式。
宋朝后的元朝则是体现出的巨大的民族不平等,一度让科举成为一种形式,而不是真正选拔人才的出路。
也就是明朝后有了一些荣光,可因为明清国子监和各级官学的教科书是传统的四书五经,朱元璋还增加了自己的著作《御制大诰》,宣扬绝对君权,要求臣民服从的封建主义。
尤其是朱元璋还剥夺了《孟子》的地位,下令从孔庙中逐出孟子牌位,国子监和科举考试禁用《孟子》。他还授意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删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二不听,则易位”等八十五条,都是《孟子》及儒家思想的精华内容。①
渐渐地科举的内容就变成了八股文,而八股文就是从内容到形式对读书人的思想限制越来越严。
特别是这些八股文,表面上讲究许多,实际上啰啰嗦嗦,空疏无聊,和同政治才能谈不上有什么关系。
将整个科举的风气都变得专制、封闭,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学术、技术的,宛如一个老顽固一样守着一亩三分地。
这也是为什么明清两朝秀才常常自视清高,却蔑视低层劳动人民。
这些人在生活上和政治上往往缺乏缺乏实践经验和生活技能,当上官后,也多是贪官污吏又或是碌碌无能之辈。
导致给后人的印象里,都有一句,百无一处是书生,完全不像是后来,读书强国思想。
要知道一开始隋唐提出科举时,参与的书生们可不是这样。
当一颗树上的果实变得苦涩、腐坏,那么自然是去寻找使它变坏的原因,不能将它直接剔除,也不能放任不管。
早在在清末时期起,先辈们就用了各种办法,走遍了不同的路才走通了救国之路。
木苔她虽然阻止不了清朝入关,那么就要将引起国家动荡的腐坏之处先剔除掉,只要按部就班,一直先一步走在世界前面,以后的危机发生的机会就越少。
万幸的是,她在入关前穿越过来了,刚入关的清朝在她手里,又有顺崽以及多尔衮的支持下,就好比一张有点无知却没有固定形状的图案一样,只要能好好清理、改变,就是变成一副美好的图画。 ↑返回顶部↑
如果全都做到了,就证明这个朝代已经站稳了脚跟,在历史上有了足够深的痕迹,这也正是木苔给多尔衮等提议,接下来该如何发展的计划。
现在当务之急,自然就是律法的制定,其实按照历史进度,《大清律例》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修订,最终才在乾隆朝定型。
但知晓了未来的事,为何不早点定下,律法的健全极大的程度上可以稳定一个新生国家。
只是现在朝中针对律法之事还处于讨论中,尤其是在讨论要不要给与满蒙两族一定特权上。
朝中大部分满蒙族人都觉得要给,毕竟他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不就是想着自己族人过得好?
可若是给与满蒙两族特权,那满蒙与汉族之间的阶级矛盾就会产生,作为知晓了大清后来是怎么被推翻的多尔衮,自然是觉得需要慎重考虑。
所以此事一时间还有点陷入僵局,好在也不急一时做决定,还有不少人都处于一个观望态度。
其实按照人数占比,满蒙两族大臣虽多,但也不是一直都会这样,特别是在朝廷准备开放科举之后,朝中的汉臣的比例渐渐也会变多。
这样一来,民族之间的对待就不能特别明显,多尔衮与木苔两人都觉得推行满汉一家亲这种概念是最好的,因为这也影响后面,他们推地盘时面对的个个民族。
只是怎么推行,怎么让民众接受,都是难题,特别是在满蒙两族现在都设有八旗制度的情况。
好在这些都不用顺崽想太多,他现在年纪小,不足以完全涉政,更多是听叔伯、大臣之间讨论。
现在对他来说的,更重要的反而是准备开放的科举。
科举一事,重中之重,曾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有了能够参与政权、改变自己和家族的机会。
却在<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SongChao.html target=_blank >宋朝时,变得消极,因为北宋时对科举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虽然,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后期都往往流于形式。
宋朝后的元朝则是体现出的巨大的民族不平等,一度让科举成为一种形式,而不是真正选拔人才的出路。
也就是明朝后有了一些荣光,可因为明清国子监和各级官学的教科书是传统的四书五经,朱元璋还增加了自己的著作《御制大诰》,宣扬绝对君权,要求臣民服从的封建主义。
尤其是朱元璋还剥夺了《孟子》的地位,下令从孔庙中逐出孟子牌位,国子监和科举考试禁用《孟子》。他还授意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删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二不听,则易位”等八十五条,都是《孟子》及儒家思想的精华内容。①
渐渐地科举的内容就变成了八股文,而八股文就是从内容到形式对读书人的思想限制越来越严。
特别是这些八股文,表面上讲究许多,实际上啰啰嗦嗦,空疏无聊,和同政治才能谈不上有什么关系。
将整个科举的风气都变得专制、封闭,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学术、技术的,宛如一个老顽固一样守着一亩三分地。
这也是为什么明清两朝秀才常常自视清高,却蔑视低层劳动人民。
这些人在生活上和政治上往往缺乏缺乏实践经验和生活技能,当上官后,也多是贪官污吏又或是碌碌无能之辈。
导致给后人的印象里,都有一句,百无一处是书生,完全不像是后来,读书强国思想。
要知道一开始隋唐提出科举时,参与的书生们可不是这样。
当一颗树上的果实变得苦涩、腐坏,那么自然是去寻找使它变坏的原因,不能将它直接剔除,也不能放任不管。
早在在清末时期起,先辈们就用了各种办法,走遍了不同的路才走通了救国之路。
木苔她虽然阻止不了清朝入关,那么就要将引起国家动荡的腐坏之处先剔除掉,只要按部就班,一直先一步走在世界前面,以后的危机发生的机会就越少。
万幸的是,她在入关前穿越过来了,刚入关的清朝在她手里,又有顺崽以及多尔衮的支持下,就好比一张有点无知却没有固定形状的图案一样,只要能好好清理、改变,就是变成一副美好的图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