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360度无死角的展示暂告一段落,直播还是要回归正轨的。
  夏语冰旧事重提:
  【家人们应该还记得,乌泥泾这个小镇的百姓大多以耕作为生,但奈何老天不给饭吃,这片土地实在贫瘠,所以百姓收成不好,生活也就难免拮据困顿。】
  她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地重复这一段背景知识:
  【因此,即便元朝在此地设立了提举司,当地人收集棉花的时候,依旧沿用了手剥棉籽的传统方式。】
  “手剥棉籽?”
  太平公主忽然想到什么,从对各类小包的渴望之中猛然回神。
  “婉儿,如今大唐的百姓又是如何摘棉呢?”
  要读的经典太多,要学的道理也不少,即便是将来要治国理政的皇兄们,恐怕也不会费心多问一问这些微末事情。
  上官婉儿摇摇头,语气颇为可惜:“殿下难道忘了?”
  “如今的大唐,尚未兴种棉花呢。”
  即便如夏语冰所言,在部分边疆或偏远地方偶有人栽种,恐怕也跳不出手剥棉籽这样传统又繁琐的方式。
  【可黄道婆的织布机却不同。】
  织机织机,顾名思义,那便是为了解放双手而存在的机器。
  【她首先改进了擀棉籽的方法,她在黎族踏车的基础上发明了“搅车”。】
  【通过使用搅车这种工具,只需人们手摇或脚踏,就能快速地将棉籽从棉朵中挤出,和传统手剥的方式相比,提高了脱棉籽的效率。】
  【脱籽的速度变快了,黄道婆也没闲着,又对现有的弹棉工艺进一步创新。】
  【传统的小型弹弓在她的手下,变成了四尺长的大弹弓,用弹锤敲击绳弦,就能取代手工拨弦了。】
  【如此一来,不仅弹出的棉花更蓬松,还减少了弹棉花所耗费的时间。】
  【落籽、弹棉的效率都大大提升之后,接下来就该轮到纺线了。】
  【摆在家人们面前的这辆木棉脚踏纺车,既然叫“三锭”,那是因为它能同时纺制三股线,又提高了纺纱的效率。】
  别看夏语冰在直播里说得头头是道,这些功课她也是准备了好久才终于能背得滚瓜烂熟的。
  【正因这织机踏车在方方面面都极大地提升了效率,所以一经推出,很快就在松江地区流传开来,更是直接被后人称为“黄道婆纺车”。】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还远远不足以体现她的伟大之处:
  【它同时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问世时间比欧洲出现的同类型纺车早了整整几百年。】
  【说到底,这些工具的创新都只是为了织布打下的基础而已。】
  顾不上收获直播间里的赞美,黄道婆已经发展到了nextlevel:
  【黄道婆自崖州而来,还融合了黎族织造技艺和黎族织布机的特点,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纺织工艺流程:错纱、配色、综线、挈花。】
  【先对棉纱进行着色,随后提花,从而织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这样一套流程下来,织出的棉布既实用又美观。】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