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一是关于袁术的问题。虽然名义上孙家军仍归袁术管辖,但袁术一直把孙策当作冲锋陷阵的工具。
  一年前,孙策奉命攻下庐江郡后,袁术却违背承诺,把庐江太守的位置给了刘勋。这件事让孙策彻底看清了袁术的真面目。
  现在孙策表面上还听从袁术调遣,实际上吴郡的官员都是孙策的人马,他不会再为袁术卖命。
  第二是关于江东士族的问题。江东有四大家族:顾、陆、朱、张。这些家族在地方上势力很大,家族中年轻人都在各地担任要职。
  比如张昭现在是孙策的重要谋士,还在教导孙权读书。陆家的陆康在庐江之战后病逝,他的孙子陆逊和其他族人现在住在吴郡。
  孙灵建议要重点拉拢这些家族,特别是要派人去结交年轻的陆逊。
  为了争取这些大家族的支持,孙策选拔这四大家族的子弟做官,给予他们丰厚的俸禄和特权。孙策还亲自拜访了四大家族,与他们推心置腹,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与诚意。
  这些世家感受到孙策的诚意与胸怀,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孙策,共同建设江东。
  孙家的江东霸业,就此拉开序幕。
  孙灵在协助孙策治理江东时,发现官员和谋士几乎都来自世家大族。普通百姓整天忙于种地,根本没时间读书,更没钱买书学习。
  就算有些寒门子弟或落魄贵族子弟有真才实学,在江东这种世家大族把持的地方,通过察举制也很难出头。
  就像诸葛亮这样的天才,也要等到27岁获得“卧龙”的名声后,才被刘备注意到并重用。
  相比之下,世家子弟优势明显。比如孙策自己,年纪轻轻就能继承父亲的将领职位和家产。
  但改革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在不触怒当地权贵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否则可能危及孙家政权的稳定。
  孙灵在吴郡设立了一所小学和一所大学。
  小学面向5至8岁的孩童招生,主要教授开蒙知识、儒家经典、识字算术等,相当于现代的小学、初中乃至高中教育,学制灵活,不设固定年限。
  小学毕业后,学生可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考试无年龄限制,16岁以上者皆可通过考试入学。大学课程内容更为精深,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和武艺。
  孙灵认为这样的教育过于偏科,于是增设了机关术,类似于现代的理科知识。
  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分为文试和武试,根据考生的才能授予相应官职。
  学府并非权贵的专属,而是面向全社会招生。孙灵还针对品学兼优的农民子弟设立补贴政策,他们即使不用耕田,也能获得足够的粮食。
  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孙灵没有立即废除察举制,而是逐步提高考试选拔官员的比例。这样既给了寒门子弟机会,又不会过分刺激世家大族的利益。
  这种改革借鉴了后世的科举制思路,但在当时仍以察举制为主流的情况下,显得尤为创新。
  在孙灵的决策和治理下,吴郡不仅在人才和学术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还在农业和其他领域进行了精密的部署。
  首当其冲的是农业。
  东吴地处长江中下游,土地肥沃,非常适合水稻种植。但大部分良田都被世家大族控制。普通农民要么沦为地主的佃农,要么被迫开垦贫瘠的荒地。
  即便在富庶的江东地区,也有不少百姓生活困苦。百姓是国家的基础,若不解决土地问题,江东的稳定和发展将无从谈起。
  东汉末年的土地制度主要是屯田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屯田制下,土地归政府所有,士兵在战时打仗,闲时耕种,政府组织流民或招募农民耕种,农民需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则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灵对土地分配进行了改革。她把孙家新获得的土地和没收的官员田产,按照每户人口数量分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