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1 / 3)
与宜修的记忆不同,这一次那只鹰竟是死了,对皇帝的刺激也更大了,竟是将皇帝气得起不来身,一直到翻过年来,正月间皇帝对他的八儿子仍没有消气,继续出手停了胤禩及属官俸银俸米、执事人等银米,即便强心脏如老八也再难支撑下去,终于是病倒了。
与此同时,胤禛对这一消息却没有反应。他甚至严格约束其手下人,不许他们趁机落井下石,胤禛本人也更加低调。
若是可以,看起来他恨不得能在别人眼里隐身。
但这么大个儿子立在那儿也实在很难被忽视,尤其现在的雍亲王在一干或出事或早就没了资格的兄弟里对比起来,实在很明显。
大约唯一不一样的就是他脾气不怎么样,至少不是老八那种人缘好到即便被皇帝直接开除了还有人觉得太子之位就属于他的,老九老十心甘情愿继续跟在他们八哥后头当小弟的那种神奇魅力。
但这也恰恰是让皇帝放心的一点。
尤其是一个正在病重,哀哀老矣的皇帝。他的疑心随着每况愈下的身体越来越不讲道理,属于人父的温情几乎不剩多少,全给了对他的皇位起不了威胁的皇子皇孙。
曾经真心疼爱的弘晖自然已经不在其列。
宜修隐约有了种预感,似乎这一世她这只蝴蝶扇动着翅膀,不知在哪个环节影响了风暴,竟是让暴风有了提前降临的预兆。
皇帝似乎,要宾天了。
第378章 宜修56
大逆不道的猜测真正成为现实的那一刻还是很让人意外的。
早已经默默备好一应用具的宜修听着皇帝急召雍亲王入宫的消息,只是沉稳地派了老成持重的心腹守好了门户,同时命各院的侍妾老老实实待在自己院子里不许随意走动。
直到全城戒严,胤禛才派了人来,宜修便下了令,雍亲王府迅速行动起来,各处该收的都收了,换好丧服挂好素帛,不消一刻,整个雍亲王府已是白茫茫一片肃穆哀痛景象。
大行皇帝的丧仪若大概说起来不过小殓、大殓、服丧、入葬等几大步骤,但若细论起来,其繁琐程度足以熬死几个身子骨不怎么样的成人、孕妇。
譬如正带病和嗣皇帝戴在一块的八贝勒胤禩,譬如此时跟着宜修在这边守丧的孕妇吕氏。
然而不论丧事如何难熬,这些原本毫无瓜葛的人却都一直强撑着身体,不敢有丝毫懈怠。
大行皇帝的国丧期间,他们连死都不敢。
宜修这边倒还好,和德妃商议着尽量照看着这些或是年老或是运气不好恰在此时有孕的内外命妇。
好在这次大行皇帝没有死在寒冷的十一月,而是气温渐渐回暖的三月,屋子里燃着火盆,又在举哀间歇的时候备上了热茶。
说是茶,实则是加了各色果仁又兑了红糖的代餐粥,稠糊糊一碗下去,能顶饱还能升糖。
一个月后,胤禛顺利登基为帝,德妃自然升为皇太后,宜修也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后,但后院其余人新皇就暂且顾不上了,还暂且缩在亲王府。
等一应事暂时停当,已经是七月份了。此时大行皇帝的梓宫还未下葬,只是奉移去了殡宫,后续还有一系列丧仪活动。
不过这些现下就不是新皇的女眷们最关注的事情了,望穿秋水的她们总算得到了皇帝的旨意。
先是将先皇后宫这些妃嫔前都加个“太”字,然后一气塞去了宁寿宫。
当然,那些有子嗣且子嗣已经长成的太妃们就更幸运一些,因为新即位的皇帝遵照了先皇的嘱托,允准她们各随其子归养府邸。
这一世康熙死得巧,八贝勒正处于人生最黑暗的时刻,老十四更是还未得到重整旗鼓的八爷党投资,也没来得及被先皇挑中封为大将军王,所以在面对胤禛的登基时心态都有了极大的不同。
没有在先皇的拨弄下走向你死我活局面的几个兄弟,甚至在当下关系还勉强能称一句不错。
这点从胤禛没有像宜修记忆里那样只等了七日就迫不及待要登基,而是从容比照着规矩,足等了一个月才行了登基大典的行为中可见一斑。
他明显更从容不迫,登基也更显得游刃有余。更年轻气壮的他在面对明显真心实意向他表达了臣服之心的老八时,也不得不认同对方在讨好人上的确很有些天赋。 ↑返回顶部↑
与此同时,胤禛对这一消息却没有反应。他甚至严格约束其手下人,不许他们趁机落井下石,胤禛本人也更加低调。
若是可以,看起来他恨不得能在别人眼里隐身。
但这么大个儿子立在那儿也实在很难被忽视,尤其现在的雍亲王在一干或出事或早就没了资格的兄弟里对比起来,实在很明显。
大约唯一不一样的就是他脾气不怎么样,至少不是老八那种人缘好到即便被皇帝直接开除了还有人觉得太子之位就属于他的,老九老十心甘情愿继续跟在他们八哥后头当小弟的那种神奇魅力。
但这也恰恰是让皇帝放心的一点。
尤其是一个正在病重,哀哀老矣的皇帝。他的疑心随着每况愈下的身体越来越不讲道理,属于人父的温情几乎不剩多少,全给了对他的皇位起不了威胁的皇子皇孙。
曾经真心疼爱的弘晖自然已经不在其列。
宜修隐约有了种预感,似乎这一世她这只蝴蝶扇动着翅膀,不知在哪个环节影响了风暴,竟是让暴风有了提前降临的预兆。
皇帝似乎,要宾天了。
第378章 宜修56
大逆不道的猜测真正成为现实的那一刻还是很让人意外的。
早已经默默备好一应用具的宜修听着皇帝急召雍亲王入宫的消息,只是沉稳地派了老成持重的心腹守好了门户,同时命各院的侍妾老老实实待在自己院子里不许随意走动。
直到全城戒严,胤禛才派了人来,宜修便下了令,雍亲王府迅速行动起来,各处该收的都收了,换好丧服挂好素帛,不消一刻,整个雍亲王府已是白茫茫一片肃穆哀痛景象。
大行皇帝的丧仪若大概说起来不过小殓、大殓、服丧、入葬等几大步骤,但若细论起来,其繁琐程度足以熬死几个身子骨不怎么样的成人、孕妇。
譬如正带病和嗣皇帝戴在一块的八贝勒胤禩,譬如此时跟着宜修在这边守丧的孕妇吕氏。
然而不论丧事如何难熬,这些原本毫无瓜葛的人却都一直强撑着身体,不敢有丝毫懈怠。
大行皇帝的国丧期间,他们连死都不敢。
宜修这边倒还好,和德妃商议着尽量照看着这些或是年老或是运气不好恰在此时有孕的内外命妇。
好在这次大行皇帝没有死在寒冷的十一月,而是气温渐渐回暖的三月,屋子里燃着火盆,又在举哀间歇的时候备上了热茶。
说是茶,实则是加了各色果仁又兑了红糖的代餐粥,稠糊糊一碗下去,能顶饱还能升糖。
一个月后,胤禛顺利登基为帝,德妃自然升为皇太后,宜修也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后,但后院其余人新皇就暂且顾不上了,还暂且缩在亲王府。
等一应事暂时停当,已经是七月份了。此时大行皇帝的梓宫还未下葬,只是奉移去了殡宫,后续还有一系列丧仪活动。
不过这些现下就不是新皇的女眷们最关注的事情了,望穿秋水的她们总算得到了皇帝的旨意。
先是将先皇后宫这些妃嫔前都加个“太”字,然后一气塞去了宁寿宫。
当然,那些有子嗣且子嗣已经长成的太妃们就更幸运一些,因为新即位的皇帝遵照了先皇的嘱托,允准她们各随其子归养府邸。
这一世康熙死得巧,八贝勒正处于人生最黑暗的时刻,老十四更是还未得到重整旗鼓的八爷党投资,也没来得及被先皇挑中封为大将军王,所以在面对胤禛的登基时心态都有了极大的不同。
没有在先皇的拨弄下走向你死我活局面的几个兄弟,甚至在当下关系还勉强能称一句不错。
这点从胤禛没有像宜修记忆里那样只等了七日就迫不及待要登基,而是从容比照着规矩,足等了一个月才行了登基大典的行为中可见一斑。
他明显更从容不迫,登基也更显得游刃有余。更年轻气壮的他在面对明显真心实意向他表达了臣服之心的老八时,也不得不认同对方在讨好人上的确很有些天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