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1 / 2)
谁不知道重庆穷困,这么穷困的府城,硬是让他论上第一,哦,今年出风头的还有他那聪明的女儿,这人怎么就这么顺利加好命呢,他们明明听到重庆都旱灾的啊!
实力是摆在纸上的,这人实在是治国能臣,景泰朝有个很重要的事,就是臣子断层,因为很多死在土木堡了,朝堂上的明显都是可以退休,或得退休,不然就要死任上的那种,过于老龄化了。
这时候需要新鲜血液,所以地方官升入中央很是寻常,但温缜才下放不久啊,才刚两年吧?这都没到三年一调的时候。
但不升吧,他政绩着实醒目,今年不动声色解决了苗人闹事,土司搞事,民生,水利,经济税收,农事,民族关系都很不错,可以说把其他知府衬得像个废的。
但上面有点害怕,主要是怕这人要是像卷其他知府一样卷他们,于谦倒是不怕,他们比不过,老脸往哪搁?
这哪成啊!
王文在一片沉默里说话了,“今年就这样,保持原样谁也别调,又没到考核的时候,明年夏天再说吧。”
于谦觉得他们有点自欺欺人了,“这个时候可以定下来,明年夏天没什么问题就可以通知人,卡在这算什么?”
内阁内的气氛一时凝滞,烛火摇曳间,几位阁老的脸色阴晴不定。
王文捋了捋胡须,缓缓道:“温缜此人,确实才干卓绝,但毕竟资历尚浅,贸然调入京师,恐怕难以服众。”
陈循轻哼一声,接口道:“再者,他若入了六部,以他那般雷厉风行的手段,怕是不出半年,就得搅风搅雨。”
于谦眉头微皱,“朝廷用人,岂能因忌惮才干而刻意压制?若人人如此,景泰朝何时才能有新气象?”
高谷叹了口气,摇头道:“不是压制,而是……循序渐进。广东巡抚李贤年迈多病,屡次上疏乞骸骨,不如调他入京,挂个虚职荣养,让温缜补广东巡抚之缺。”
王文眼睛一亮:“妙!广东虽富庶,但远离中枢,又有海寇、夷商等诸多棘手之事,正好磨一磨他的锐气。若他真能治理得当,再过两年调入京师,谁也说不出什么。”
陈循抚掌笑道:“正是此理!既不埋没人才,又不至于让他太快搅动朝局,两全其美。”
于谦冷眼旁观,心中暗叹这群老臣的算计。但他也明白,温缜若此时入京,确实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广东虽远,却也是个施展拳脚的地方。
沉默片刻,他终是点头:“既如此,便拟旨吧。”
——
年底,圣旨随着赏赐一道抵达重庆。
温缜跪接旨意,听到“擢升广东巡抚”时,眉梢微不可察地一挑。
待宣旨官离去,温立忍不住道:“这……广东那地方,豪族盘踞、海寇横行,可比重庆难缠多了!”
温缜摩挲着圣旨上的云纹,他转身望向南方,目光灼灼:“广东临海,商贸通达,又有澳门夷商。明年玻璃、纺织的买卖,正好可以做得更大。”
“至于海寇?剿了便是。况且这不是还有一年,明年夏天才过去,我们这边有足够的时间来安排。”
但温缜这官升得太快,已经让同僚嫉妒到变形,但人家的政绩摆在这,他们更怕被继续卷,温缜特别神奇的是,他能让每个人都拧巴扭曲看他升职,只求他远离原岗位,原地盘。
重庆府的百姓觉得天塌了,他们好不容易有个了真正的父母官,这才过去多久啊?好日子就要没了?
他们年底带着特产堆着府衙,温缜看到这些,这哪吃得完,只得出来与百姓解释。
温缜站在府衙前的石阶上,望着衙门外乌泱泱的人群,心中一时五味杂陈。
百姓们手里提着腊肉、米酒、新织的布,甚至还有活鸡活鸭,一个个眼巴巴地望着他,有几个年长的老者已经红了眼眶。
“大人,您可不能走啊!”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丈颤巍巍地走上前,“咱们重庆好不容易有了好日子,您这一走,谁知道新来的官老爷会怎么样......”
“是啊大人!”一个农妇抱着装满鸡蛋的篮子挤到前面,“我家男人在玻璃厂做工,日子刚有起色,您要是走了,厂子会不会......” ↑返回顶部↑
实力是摆在纸上的,这人实在是治国能臣,景泰朝有个很重要的事,就是臣子断层,因为很多死在土木堡了,朝堂上的明显都是可以退休,或得退休,不然就要死任上的那种,过于老龄化了。
这时候需要新鲜血液,所以地方官升入中央很是寻常,但温缜才下放不久啊,才刚两年吧?这都没到三年一调的时候。
但不升吧,他政绩着实醒目,今年不动声色解决了苗人闹事,土司搞事,民生,水利,经济税收,农事,民族关系都很不错,可以说把其他知府衬得像个废的。
但上面有点害怕,主要是怕这人要是像卷其他知府一样卷他们,于谦倒是不怕,他们比不过,老脸往哪搁?
这哪成啊!
王文在一片沉默里说话了,“今年就这样,保持原样谁也别调,又没到考核的时候,明年夏天再说吧。”
于谦觉得他们有点自欺欺人了,“这个时候可以定下来,明年夏天没什么问题就可以通知人,卡在这算什么?”
内阁内的气氛一时凝滞,烛火摇曳间,几位阁老的脸色阴晴不定。
王文捋了捋胡须,缓缓道:“温缜此人,确实才干卓绝,但毕竟资历尚浅,贸然调入京师,恐怕难以服众。”
陈循轻哼一声,接口道:“再者,他若入了六部,以他那般雷厉风行的手段,怕是不出半年,就得搅风搅雨。”
于谦眉头微皱,“朝廷用人,岂能因忌惮才干而刻意压制?若人人如此,景泰朝何时才能有新气象?”
高谷叹了口气,摇头道:“不是压制,而是……循序渐进。广东巡抚李贤年迈多病,屡次上疏乞骸骨,不如调他入京,挂个虚职荣养,让温缜补广东巡抚之缺。”
王文眼睛一亮:“妙!广东虽富庶,但远离中枢,又有海寇、夷商等诸多棘手之事,正好磨一磨他的锐气。若他真能治理得当,再过两年调入京师,谁也说不出什么。”
陈循抚掌笑道:“正是此理!既不埋没人才,又不至于让他太快搅动朝局,两全其美。”
于谦冷眼旁观,心中暗叹这群老臣的算计。但他也明白,温缜若此时入京,确实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广东虽远,却也是个施展拳脚的地方。
沉默片刻,他终是点头:“既如此,便拟旨吧。”
——
年底,圣旨随着赏赐一道抵达重庆。
温缜跪接旨意,听到“擢升广东巡抚”时,眉梢微不可察地一挑。
待宣旨官离去,温立忍不住道:“这……广东那地方,豪族盘踞、海寇横行,可比重庆难缠多了!”
温缜摩挲着圣旨上的云纹,他转身望向南方,目光灼灼:“广东临海,商贸通达,又有澳门夷商。明年玻璃、纺织的买卖,正好可以做得更大。”
“至于海寇?剿了便是。况且这不是还有一年,明年夏天才过去,我们这边有足够的时间来安排。”
但温缜这官升得太快,已经让同僚嫉妒到变形,但人家的政绩摆在这,他们更怕被继续卷,温缜特别神奇的是,他能让每个人都拧巴扭曲看他升职,只求他远离原岗位,原地盘。
重庆府的百姓觉得天塌了,他们好不容易有个了真正的父母官,这才过去多久啊?好日子就要没了?
他们年底带着特产堆着府衙,温缜看到这些,这哪吃得完,只得出来与百姓解释。
温缜站在府衙前的石阶上,望着衙门外乌泱泱的人群,心中一时五味杂陈。
百姓们手里提着腊肉、米酒、新织的布,甚至还有活鸡活鸭,一个个眼巴巴地望着他,有几个年长的老者已经红了眼眶。
“大人,您可不能走啊!”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丈颤巍巍地走上前,“咱们重庆好不容易有了好日子,您这一走,谁知道新来的官老爷会怎么样......”
“是啊大人!”一个农妇抱着装满鸡蛋的篮子挤到前面,“我家男人在玻璃厂做工,日子刚有起色,您要是走了,厂子会不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