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2 / 3)
雪溪面前桌子上摆着白瓷花瓶,含苞欲放的各色花枝零散摆在桌面上,他好像跟萧长泽学了个不太好的习惯,但确实心情不错。
一一剪好花枝,剪掉冗余的枝叶,再插进盛好清水的花瓶里。
“嗯,陛下知道了长瑜的事情,让我给长瑜担个师傅的名。”
萧长泽跟着他缓下来,坐到一旁,拨了拨桌上的花枝,挑了一枝水蓝色的花,三两下就薅秃了叶子:“为何?长瑜还需要学什么?”
雪溪垂眸挑花:“是在为长瑜铺路。”
萧长泽把花别在雪溪耳侧,在雪溪闲闲抬眼看过来的时候又若无其事地收回拿花的手,手里的花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忙得很,最后干脆插进了自己的头发里。
雪溪:“……”
“取下来,丑。”
萧长泽干巴巴道:“哦。”
“真的丑吗?”配雪溪其实挺好看的,雪溪配什么颜色都好看。
雪溪不答,冲他摊开手,萧长泽把花放在他掌心,没过脑子地问道:“铺什么路?”
雪溪把那一株蓝花插在了正中央,抽走了原本大红色的凤凰花,换了周围星星点点的小花衬托着,相得益彰。
他把今日之事同萧长泽说了,“我从东宫走后给陛下回了话,看陛下的意思,应当是默许了。”
第64章
那日之后, 又过几日,东宫不再闭门谢客,太子拜访了他的几位心腹朝臣。
休沐多日未曾路面的二皇子殿下去军营练兵去了。
四殿下主审的谋害小皇孙一案告一段落, 从虞夫人邱氏和她的嬷嬷, 到虞家邱家,还牵连出两个朝臣宗族,通敌西海罪证确凿, 秉呈人皇后,被一一处置。
西海野心昭昭,朝野震惊。
一众朝臣在朝会上对此事各抒己见, 想法大同小异, 基本都是要对西海加强警惕,早做应对。
散朝后,得人皇授意, 丞相牵头, 联络各部重臣,秘密草拟了一份对西海之事的应对之策。
递交之后人皇细细读过一遍,不甚满意,与丞相逐字逐条议修改方向。
丞相回去之后带着人连夜修改,结果人皇还是不怎么满意。
丞相又把内阁几位元老请来一道参谋, 中途有一位元老隐晦透露一句,陛下似乎已经授意各方开始暗中行动了。
方案尚未完工, 明白此事紧要的丞相捏了把汗,赶工后再次递交, 人皇只粗粗读过一遍就放在了一旁,叹了口气,道:“这些日子诸位爱卿辛苦了。”
丞相福至心灵, 委婉试探询问递了个台阶。
人皇陛下难得犹豫一番,最后还是将案头上的一份奏疏给了丞相。
工整规矩的簪花小楷,笔锋中藏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锋利之感,同样是应对之策,这份奏疏条分缕析,内容细致到内政外交、市井九流、朝堂后宫、前线后援等等,无一不是周到犀利,直切要害。
丞相和各部重臣捧着那份奏疏互相传阅,连连惊奇称赞,询问陛下是出自一人之手?是何人所写?
人皇陛下笑而不语。
次日,朝臣们发现,他们递上去的奏折上朱批笔迹换了,很是掀起了一阵朝堂风浪,但又没有持续太久,看过奏疏的朝廷重臣们心照不宣,隐隐有所预感。 ↑返回顶部↑
一一剪好花枝,剪掉冗余的枝叶,再插进盛好清水的花瓶里。
“嗯,陛下知道了长瑜的事情,让我给长瑜担个师傅的名。”
萧长泽跟着他缓下来,坐到一旁,拨了拨桌上的花枝,挑了一枝水蓝色的花,三两下就薅秃了叶子:“为何?长瑜还需要学什么?”
雪溪垂眸挑花:“是在为长瑜铺路。”
萧长泽把花别在雪溪耳侧,在雪溪闲闲抬眼看过来的时候又若无其事地收回拿花的手,手里的花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忙得很,最后干脆插进了自己的头发里。
雪溪:“……”
“取下来,丑。”
萧长泽干巴巴道:“哦。”
“真的丑吗?”配雪溪其实挺好看的,雪溪配什么颜色都好看。
雪溪不答,冲他摊开手,萧长泽把花放在他掌心,没过脑子地问道:“铺什么路?”
雪溪把那一株蓝花插在了正中央,抽走了原本大红色的凤凰花,换了周围星星点点的小花衬托着,相得益彰。
他把今日之事同萧长泽说了,“我从东宫走后给陛下回了话,看陛下的意思,应当是默许了。”
第64章
那日之后, 又过几日,东宫不再闭门谢客,太子拜访了他的几位心腹朝臣。
休沐多日未曾路面的二皇子殿下去军营练兵去了。
四殿下主审的谋害小皇孙一案告一段落, 从虞夫人邱氏和她的嬷嬷, 到虞家邱家,还牵连出两个朝臣宗族,通敌西海罪证确凿, 秉呈人皇后,被一一处置。
西海野心昭昭,朝野震惊。
一众朝臣在朝会上对此事各抒己见, 想法大同小异, 基本都是要对西海加强警惕,早做应对。
散朝后,得人皇授意, 丞相牵头, 联络各部重臣,秘密草拟了一份对西海之事的应对之策。
递交之后人皇细细读过一遍,不甚满意,与丞相逐字逐条议修改方向。
丞相回去之后带着人连夜修改,结果人皇还是不怎么满意。
丞相又把内阁几位元老请来一道参谋, 中途有一位元老隐晦透露一句,陛下似乎已经授意各方开始暗中行动了。
方案尚未完工, 明白此事紧要的丞相捏了把汗,赶工后再次递交, 人皇只粗粗读过一遍就放在了一旁,叹了口气,道:“这些日子诸位爱卿辛苦了。”
丞相福至心灵, 委婉试探询问递了个台阶。
人皇陛下难得犹豫一番,最后还是将案头上的一份奏疏给了丞相。
工整规矩的簪花小楷,笔锋中藏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锋利之感,同样是应对之策,这份奏疏条分缕析,内容细致到内政外交、市井九流、朝堂后宫、前线后援等等,无一不是周到犀利,直切要害。
丞相和各部重臣捧着那份奏疏互相传阅,连连惊奇称赞,询问陛下是出自一人之手?是何人所写?
人皇陛下笑而不语。
次日,朝臣们发现,他们递上去的奏折上朱批笔迹换了,很是掀起了一阵朝堂风浪,但又没有持续太久,看过奏疏的朝廷重臣们心照不宣,隐隐有所预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