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2 / 2)
见陆宁远不语,住持又继续道:檀越若能诚心忏悔,从前所有恶业,悉皆尽忏,永不复起;从今所有恶业,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忏其前愆,悔其后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或可令檀越如入火聚,得清凉之门。
陆宁远一怔,晚辈多造杀孽,自有后报,然而所行之事自问无愧于心。心中之惑并非源于此
他垂下眼睛,思索片刻,复又抬眼,大师,晚辈有一旧物,乃是一柄长剑,随我征战多年,不忍见弃,如今天下已定,却不知该将它安放何处?
住持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恢复平静,原来如此,是老僧妄加揣测了。剑者,利器也,然利器之用,不在其形,而在其心。《华严经》云:一切唯心造。想檀越所问,非剑之安放,乃心之安放。心若不安,剑无所归;心若安,剑自归鞘,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檀越若能歇下狂心,剑自归鞘。
他说到最后,落于狂心之上,仍是不解其意。陆宁远抿了抿嘴,这次却没反驳,一手握在膝盖之上,似在措辞,半晌又问:鸟栖于林,鱼游于水,世间万物,各得其所,亦各有所归。然而晚辈想问,若是江上之舟、风中之叶,漂泊江海最后奚将安归?
他话说至此,住持才明白他真正所问,点一点头,檀越所言,皆是表象,实则心有所执,看舟看叶,方觉漂泊无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江上之舟、风中之叶,看似漂泊,究其根本,亦不过是因缘而会。舟行于江,叶舞于风,皆为自然之法。檀越所忧之归,在佛法看来,本无定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江海自可容舟,天地亦能纳叶,心中若了无挂碍,又何称漂泊?就如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心无所住,处处皆安,江海天风,皆为所归。
陆宁远一怔,身体前探,这一次不假思索,人说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皆为虚幻。若是我立于镜前,镜中之人,是我非我,我又怎知他是我?若世上无我,镜中可还有我?言语之间,忽然有几分急切。
住持对他所问有几分意外,认真打量他片刻,阿弥陀佛,檀越此问,已然触及我执的至深妙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镜中之花,镜外之人,其实皆不过是虚幻影像。五蕴无常,诸法无我,生灭皆空,一切法皆无自性,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又与镜何干?若无我相,镜中镜外,何以有我?
陆宁远凛然一惊,手不由从膝盖上拿开了。
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
默然良久,他又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晚辈执于色相,却不知空为何物。
阿弥陀佛空者,非无,乃无执;色者,非有,乃无住。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檀越所执之色,亦是我执,如云如雾,终归空寂。若能放下此执,即见空性。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法无边,随缘而行,随缘而住,随缘而灭。
有我无我,随缘而灭陆宁远喃喃道。万籁俱寂,忽然,一声钟磬从寺庙深处悠悠响起,余音杳杳荡来,陆宁远回神站起,双手合十,浑身颤抖着向着住持深深一拜。
可当他站起时,这阵颤抖忽地止住,多谢大师开悟,晚辈告辞。
第332章
乾亨五年初,冬日的冰霜还未化尽,随着三晋底定,雍国在江北的失地尽数收复。
时隔多年,陆宁远再一次来到大同,拿一杯血酒祭奠过父亲和兄长,勒马凯旋。
他竖此震世之勋,只要回师,便是一人之下,然而在朝臣都等着看此番皇帝到底该如何赏赐于他的时候,送入开封的却是他坠崖的消息。
因为事关重大,送信的人不是朝廷驿使,是李椹亲自快马赶到开封,密见刘钦。 ↑返回顶部↑
陆宁远一怔,晚辈多造杀孽,自有后报,然而所行之事自问无愧于心。心中之惑并非源于此
他垂下眼睛,思索片刻,复又抬眼,大师,晚辈有一旧物,乃是一柄长剑,随我征战多年,不忍见弃,如今天下已定,却不知该将它安放何处?
住持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恢复平静,原来如此,是老僧妄加揣测了。剑者,利器也,然利器之用,不在其形,而在其心。《华严经》云:一切唯心造。想檀越所问,非剑之安放,乃心之安放。心若不安,剑无所归;心若安,剑自归鞘,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檀越若能歇下狂心,剑自归鞘。
他说到最后,落于狂心之上,仍是不解其意。陆宁远抿了抿嘴,这次却没反驳,一手握在膝盖之上,似在措辞,半晌又问:鸟栖于林,鱼游于水,世间万物,各得其所,亦各有所归。然而晚辈想问,若是江上之舟、风中之叶,漂泊江海最后奚将安归?
他话说至此,住持才明白他真正所问,点一点头,檀越所言,皆是表象,实则心有所执,看舟看叶,方觉漂泊无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江上之舟、风中之叶,看似漂泊,究其根本,亦不过是因缘而会。舟行于江,叶舞于风,皆为自然之法。檀越所忧之归,在佛法看来,本无定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江海自可容舟,天地亦能纳叶,心中若了无挂碍,又何称漂泊?就如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心无所住,处处皆安,江海天风,皆为所归。
陆宁远一怔,身体前探,这一次不假思索,人说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皆为虚幻。若是我立于镜前,镜中之人,是我非我,我又怎知他是我?若世上无我,镜中可还有我?言语之间,忽然有几分急切。
住持对他所问有几分意外,认真打量他片刻,阿弥陀佛,檀越此问,已然触及我执的至深妙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镜中之花,镜外之人,其实皆不过是虚幻影像。五蕴无常,诸法无我,生灭皆空,一切法皆无自性,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又与镜何干?若无我相,镜中镜外,何以有我?
陆宁远凛然一惊,手不由从膝盖上拿开了。
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
默然良久,他又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晚辈执于色相,却不知空为何物。
阿弥陀佛空者,非无,乃无执;色者,非有,乃无住。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檀越所执之色,亦是我执,如云如雾,终归空寂。若能放下此执,即见空性。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法无边,随缘而行,随缘而住,随缘而灭。
有我无我,随缘而灭陆宁远喃喃道。万籁俱寂,忽然,一声钟磬从寺庙深处悠悠响起,余音杳杳荡来,陆宁远回神站起,双手合十,浑身颤抖着向着住持深深一拜。
可当他站起时,这阵颤抖忽地止住,多谢大师开悟,晚辈告辞。
第332章
乾亨五年初,冬日的冰霜还未化尽,随着三晋底定,雍国在江北的失地尽数收复。
时隔多年,陆宁远再一次来到大同,拿一杯血酒祭奠过父亲和兄长,勒马凯旋。
他竖此震世之勋,只要回师,便是一人之下,然而在朝臣都等着看此番皇帝到底该如何赏赐于他的时候,送入开封的却是他坠崖的消息。
因为事关重大,送信的人不是朝廷驿使,是李椹亲自快马赶到开封,密见刘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