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2 / 2)
你们当时也是这样做的。
狄志沉思不语。
长安是雍国都城,在此之前,更是许多朝代的古都,虽然久历兵劫,几经残破,但文物之盛,至今仍是天下之最。
尤其雍国立国百余年,在长安修筑了许多盛景,当年夏人入主此地,兵不血刃,这些地方才得以保留。如今大势已去,当真有必要折损士卒,负隅顽抗,让此地白白毁于兵燹么?
谈个条件吧,你能拿主意么?狄志问过之后,自己先摇摇头,却还是继续道:一是包围圈开个口子,让狄庆能逃出去回草原,一路不许追击。二是向你们开城投降的葛逻禄士兵,不许妄加残杀。只要满足这两条,我可以下令各地投降,尤其是长安。只是他们听不听不在我。
陆宁远对旁边道:写下来,呈给陛下!
因刘钦正在开封,路途不远,这份急递没过多久就送到了他的手上。
此时吴宗义已经进入关中,同关中仅剩的大将贺鲁齐对峙于渭南,要先消灭这一军,才能到长安城下,强攻起来,胜算不知剩下多少。
狄庆所说,要是真能实现,倒是诱人可是打了夏国这么多年,如今贼酋落在手上,难道真要放了他不成?
刘钦心中砰砰狂跳,不止是为了生擒了敌方皇帝,更是为了陆宁远和狄志议出的条件。
陆宁远事先没和他打过招呼,但他先斩后奏的事情做得多了,刘钦已经习惯,不怎么太放在心上。现在占据他全部心神的,只有究竟要不要答应狄志。
答应他,长安风物或能得以保留,吴宗义、陆宁远的人马也不会白白折损在这座昔日的都城之下,代价却是要把到手的鸭子放飞,他如何甘心?
狄志的条件中没有提他自己,但放了狄庆,就不可能不放他。这两个人,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元帅,是他夏国的两面大旗,难道要都放回草原么?
可是若不这样,激战之后,长安必定残破,就是日后还于旧都,也必定元气大伤。
举棋不定间,忽然,刘钦想起一个人来。就是这个无名之辈,在这一刻,改变了雍夏两国这一段历史的方向
那是曾经被他抱在怀里喂下汤药、又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面,从同伴手中救下他性命的一个他至今不知道名字的葛逻禄士兵。
数日之后,圣旨发回,同意狄志所请。现在已经包围住狄庆的秦良弼立刻停止进攻,而狄志的诏书也发去贺鲁齐军中和长安城里。
第331章
刘钦与狄志定此城下之盟,不管他二人作何想,于两国百姓和士兵而言,实在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但也是好事多磨,狄志的诏书送回长安,一度还有反复。
辛应乾并没随狄志一起亲征,而是留在长安代为视事,接到那一份诏书,险些惊掉了眼镜,忽然想到那句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心中实难接受。
他是汉人出身,按说两国定下如此盟约,长安不必再遭兵祸,他应当是喜闻乐见的。
可他早些年在雍国为官,始终受人欺压,不受重用,等长官兵败后被俘,在夏国先摄政王手下,他才从此飞黄腾达,有了如今的权势和荣华富贵。
他在雍国是小材,到了夏国却是大材,真可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有了这个念头,再看曾经的母国,便没有什么感情,就是真有,当真说来,那也是隐隐的恨意。
这会儿雍国想不费一兵一卒就入主长安,岂不是做梦?
况且当初雍国不战而献此城,是因为刘崇是个软蛋,太过懦弱,不然以长安的规模、城防,绝不是三两个月能攻得下的。
以辛应乾看来,凭借着乌古乃和贺鲁齐两部兵马,就算关东完全易手,也足可以在关中据险自守。
雍人心怀忌惮,怕他们在城中肆意报复,未必拿得定主意撕破脸大举围城。拿捏住他们这个心思,同雍人在战场内外周旋下来,起码两年之内,尚有可为之处!
因此收到狄志的这封旨意,他并未声张,而是只出示给了自己的几个心腹和镇守城内的葛逻禄老将。 ↑返回顶部↑
狄志沉思不语。
长安是雍国都城,在此之前,更是许多朝代的古都,虽然久历兵劫,几经残破,但文物之盛,至今仍是天下之最。
尤其雍国立国百余年,在长安修筑了许多盛景,当年夏人入主此地,兵不血刃,这些地方才得以保留。如今大势已去,当真有必要折损士卒,负隅顽抗,让此地白白毁于兵燹么?
谈个条件吧,你能拿主意么?狄志问过之后,自己先摇摇头,却还是继续道:一是包围圈开个口子,让狄庆能逃出去回草原,一路不许追击。二是向你们开城投降的葛逻禄士兵,不许妄加残杀。只要满足这两条,我可以下令各地投降,尤其是长安。只是他们听不听不在我。
陆宁远对旁边道:写下来,呈给陛下!
因刘钦正在开封,路途不远,这份急递没过多久就送到了他的手上。
此时吴宗义已经进入关中,同关中仅剩的大将贺鲁齐对峙于渭南,要先消灭这一军,才能到长安城下,强攻起来,胜算不知剩下多少。
狄庆所说,要是真能实现,倒是诱人可是打了夏国这么多年,如今贼酋落在手上,难道真要放了他不成?
刘钦心中砰砰狂跳,不止是为了生擒了敌方皇帝,更是为了陆宁远和狄志议出的条件。
陆宁远事先没和他打过招呼,但他先斩后奏的事情做得多了,刘钦已经习惯,不怎么太放在心上。现在占据他全部心神的,只有究竟要不要答应狄志。
答应他,长安风物或能得以保留,吴宗义、陆宁远的人马也不会白白折损在这座昔日的都城之下,代价却是要把到手的鸭子放飞,他如何甘心?
狄志的条件中没有提他自己,但放了狄庆,就不可能不放他。这两个人,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元帅,是他夏国的两面大旗,难道要都放回草原么?
可是若不这样,激战之后,长安必定残破,就是日后还于旧都,也必定元气大伤。
举棋不定间,忽然,刘钦想起一个人来。就是这个无名之辈,在这一刻,改变了雍夏两国这一段历史的方向
那是曾经被他抱在怀里喂下汤药、又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面,从同伴手中救下他性命的一个他至今不知道名字的葛逻禄士兵。
数日之后,圣旨发回,同意狄志所请。现在已经包围住狄庆的秦良弼立刻停止进攻,而狄志的诏书也发去贺鲁齐军中和长安城里。
第331章
刘钦与狄志定此城下之盟,不管他二人作何想,于两国百姓和士兵而言,实在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但也是好事多磨,狄志的诏书送回长安,一度还有反复。
辛应乾并没随狄志一起亲征,而是留在长安代为视事,接到那一份诏书,险些惊掉了眼镜,忽然想到那句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心中实难接受。
他是汉人出身,按说两国定下如此盟约,长安不必再遭兵祸,他应当是喜闻乐见的。
可他早些年在雍国为官,始终受人欺压,不受重用,等长官兵败后被俘,在夏国先摄政王手下,他才从此飞黄腾达,有了如今的权势和荣华富贵。
他在雍国是小材,到了夏国却是大材,真可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有了这个念头,再看曾经的母国,便没有什么感情,就是真有,当真说来,那也是隐隐的恨意。
这会儿雍国想不费一兵一卒就入主长安,岂不是做梦?
况且当初雍国不战而献此城,是因为刘崇是个软蛋,太过懦弱,不然以长安的规模、城防,绝不是三两个月能攻得下的。
以辛应乾看来,凭借着乌古乃和贺鲁齐两部兵马,就算关东完全易手,也足可以在关中据险自守。
雍人心怀忌惮,怕他们在城中肆意报复,未必拿得定主意撕破脸大举围城。拿捏住他们这个心思,同雍人在战场内外周旋下来,起码两年之内,尚有可为之处!
因此收到狄志的这封旨意,他并未声张,而是只出示给了自己的几个心腹和镇守城内的葛逻禄老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