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2 / 2)
翟广尚且能入朝为官,雷首领又有何可虑?现在两条路摆在这里,是现在做国家功臣,还是日后作为流贼为朝廷所痛剿,只看雷首领如何选了。
雷震岳怔怔看了他一阵,忽然猛一摆手,左右一拥而上,铮铮铮拔刀出来,一瞬之间,几片雪白的刀片就架在了周章脖子下面。
说得好!可我要是两条路都不选,现在就做你说的贼,如何?
周章却神色不改,连眼皮也没翻动一下,无非是我为国捐躯,名垂青史,还能如何?
他胆色如此,雷震岳这下当真不得不信了,打个手势,众人纷纷把刀收了,退到旁边。
可是我有一事不明。
请讲。
今年年景就是这样,朝廷如何能夸这个海口,要多少粮就给多少粮?粮食从哪来?总不能从天上掉下来吧!
周章目光中有什么一闪,自然就近从河南运来。
河南?那里不是一样也遭灾了么?听说前一阵粮价飞涨,和我们这里也没什么区别。
雷震岳狐疑地看向周章,周章却神情笃定,带着种不容置疑的气度。
前不久河南粮价已平抑了,粮食足可供应,今日我带来的这些,就是从河南转运的,不然从建康千里迢迢运来,雷首领见到我,就该是八九日后了。
雷震岳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一拳一掌两边对着一砸,罢!我信了你!雷某全寨,愿听朝廷差遣!让我打夏人,绝不眨一下眼睛,可要是背后捅刀子,休怪雷某翻脸无情!
第322章
袁承安躺在摇椅里面,听见门口动静,掀掀眼皮。家丁悄声过来,咱们的人都回来了,又收了两万石,您老就好吧!
袁承安在心里算了一算,点点头,苍老的大手在怀里白猫的背上抚了两下。
家丁又道:估计到这个份上,官仓里的余粮也用光了,不是明天就是后天,就该咱们收网算账了。
今天官粮放到什么时辰?
家丁思索片刻,约莫午时刚过,官府的粮店就都挂牌子关门了。
袁承安嗯了一声,又摸了两下怀中的猫,猫儿收爪趴在在身上,眯起眼睛,喉咙里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响。
家丁看老爷子没有别的吩咐,替他换了碗茶,悄悄退了。袁承安抱着猫,哼着曲子,在摇椅上一前一后轻轻摆着,初春的阳光洒在院里,别提有多惬意。
今年春天粮食收不上来,粮价就一定要涨,他早就做好了准备,从十天前就通知门下的各家粮店每日只卖三成的粮食,等着粮价上去。
这法子屡试不爽,这么多年都是这样干的。
等再过几天,百姓缺粮,购粮的人多,市面上各家小店的存粮也都卖得差不多了,粮价一天就有一天的价格。
他与其他几个大户早就形成了默契,先逼那些做小本买卖的掏空了本钱,等到这个时候,再把自家的存粮放到市上。
可吐的时候也有学问,吐得太快,粮价就会下来,吐得太慢,就落在别人家的后面。
幸而他们这些老友之间,早就彼此划下了道道,各家步调一致,谁也不做那个坏了规矩的出头鸟。
今天的粮价几两几钱,只看他们今天准备往外吐出多少,高低贵贱,都在他们几人股掌之中。
百姓早就急不可耐,不吃饭就饿死,粮价翻上个一、两番、十番,只要手里还有银子,就必须从他们这儿买。买不起时,还想活命,那就只能去贷、去借,再要么就把自家田地卖了。
荒年卖田,自然卖不上价,本小利微的人家这时候自顾不暇,哪敢再额外花钱?最后便还是袁承安他们,为纾民困,一手卖粮,一手买地。 ↑返回顶部↑
雷震岳怔怔看了他一阵,忽然猛一摆手,左右一拥而上,铮铮铮拔刀出来,一瞬之间,几片雪白的刀片就架在了周章脖子下面。
说得好!可我要是两条路都不选,现在就做你说的贼,如何?
周章却神色不改,连眼皮也没翻动一下,无非是我为国捐躯,名垂青史,还能如何?
他胆色如此,雷震岳这下当真不得不信了,打个手势,众人纷纷把刀收了,退到旁边。
可是我有一事不明。
请讲。
今年年景就是这样,朝廷如何能夸这个海口,要多少粮就给多少粮?粮食从哪来?总不能从天上掉下来吧!
周章目光中有什么一闪,自然就近从河南运来。
河南?那里不是一样也遭灾了么?听说前一阵粮价飞涨,和我们这里也没什么区别。
雷震岳狐疑地看向周章,周章却神情笃定,带着种不容置疑的气度。
前不久河南粮价已平抑了,粮食足可供应,今日我带来的这些,就是从河南转运的,不然从建康千里迢迢运来,雷首领见到我,就该是八九日后了。
雷震岳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一拳一掌两边对着一砸,罢!我信了你!雷某全寨,愿听朝廷差遣!让我打夏人,绝不眨一下眼睛,可要是背后捅刀子,休怪雷某翻脸无情!
第322章
袁承安躺在摇椅里面,听见门口动静,掀掀眼皮。家丁悄声过来,咱们的人都回来了,又收了两万石,您老就好吧!
袁承安在心里算了一算,点点头,苍老的大手在怀里白猫的背上抚了两下。
家丁又道:估计到这个份上,官仓里的余粮也用光了,不是明天就是后天,就该咱们收网算账了。
今天官粮放到什么时辰?
家丁思索片刻,约莫午时刚过,官府的粮店就都挂牌子关门了。
袁承安嗯了一声,又摸了两下怀中的猫,猫儿收爪趴在在身上,眯起眼睛,喉咙里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响。
家丁看老爷子没有别的吩咐,替他换了碗茶,悄悄退了。袁承安抱着猫,哼着曲子,在摇椅上一前一后轻轻摆着,初春的阳光洒在院里,别提有多惬意。
今年春天粮食收不上来,粮价就一定要涨,他早就做好了准备,从十天前就通知门下的各家粮店每日只卖三成的粮食,等着粮价上去。
这法子屡试不爽,这么多年都是这样干的。
等再过几天,百姓缺粮,购粮的人多,市面上各家小店的存粮也都卖得差不多了,粮价一天就有一天的价格。
他与其他几个大户早就形成了默契,先逼那些做小本买卖的掏空了本钱,等到这个时候,再把自家的存粮放到市上。
可吐的时候也有学问,吐得太快,粮价就会下来,吐得太慢,就落在别人家的后面。
幸而他们这些老友之间,早就彼此划下了道道,各家步调一致,谁也不做那个坏了规矩的出头鸟。
今天的粮价几两几钱,只看他们今天准备往外吐出多少,高低贵贱,都在他们几人股掌之中。
百姓早就急不可耐,不吃饭就饿死,粮价翻上个一、两番、十番,只要手里还有银子,就必须从他们这儿买。买不起时,还想活命,那就只能去贷、去借,再要么就把自家田地卖了。
荒年卖田,自然卖不上价,本小利微的人家这时候自顾不暇,哪敢再额外花钱?最后便还是袁承安他们,为纾民困,一手卖粮,一手买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