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 / 3)
洛染也接着开口道:“我的屋子和另一个男知青的屋子也按照这个标准来,只是我们要多加一个灶台”。
这是她和洛景恒商量好的,虽然他们是亲戚但没打算在一起开火,主要是洛染不想。
夏小荷是按照最简单的弄,陈西要求按照最好的标准弄,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快。
知青点的后座房当初也是张木匠参与过修缮屋顶的,尺寸啥的根本不用去量,都在心里装着呢。
按照每个人的要求修缮,包工包料的话分别是:关清、路鸣泽、夏小荷每人三块六,洛染、洛景恒各四块钱,陈西则花了五块钱。
然后几人又买了炕柜、碗架子、炕桌子,木碗木筷子小板凳等,陈西洛染洛景恒三人还置办了木锅铲和木制调料盒这些。
看见实物的她们都不得不给张木匠竖起了大拇指,这手艺绝了。
回去的路上桂花婶说,她家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十里八乡的都知道她哥,哪个屯子的大姑娘小伙子结婚都会找来打家具,都觉得倍有面。
刚回到知青点不久,张木匠就领着他的两个儿子张大哥和张二哥推着板车拉来了土坯。
果然做事不拖拉,陈西很满意,还积极的跟着一起搬运,早点整完早点住。
这些土坯也是他们家自己做的,结实的很,后院地方不小,就将所有要用的土坯搬来,干活也省劲些。
活干完,知青点的接风宴也开始了。
第17章 七零年代被算计的胖丫十七
七八个人围坐两桌,十一位女知青和七位男知青,还有每桌六个大菜。
为啥说是大菜呢,因为菜都是用陶盆装的,量少了不够吃,陈西并没有惊讶这一点。
特别是唯一的肉菜‘麻辣兔头’,那色泽那香味,大家伙都已经迫不及待了,可是在吃饭之前还有一个环节。
老大哥胡志生开口道,“今天是新知青到来的好日子,大家都互相认识一下,我叫胡志生,今年二十九岁湖省人,是一九六九年下乡的。”
“我叫梁琪,今年二十八岁也是湖省人,是跟我家老胡同一批下乡的。”
“我叫罗雯,海市人,今年二十六岁,七一年下乡的。”
“我叫卢宇,也是海市人,二十六岁,跟罗雯一起下乡的,我们结婚两年了。”
原来卢宇和罗雯就是住在西厢房的那对知青夫妻。
“我叫陈建党,二十五岁,阳城人,七零年下乡的。”
“我叫边德隆,二十一岁,东省人,七一年下乡的。”
“我叫于洋,十九岁,京市人,去年下乡的。”
“洛景恒,二十岁,京市人。”
“路鸣泽,十九岁,也是京市人,以后请大家多关照。”
这一桌上的九个人全部介绍完毕,剩下的就是陈西那桌开始逐一开始自我介绍,也是先从老知青开始。
“李苗苗,二十岁,海市人,七二年下乡的。”
“赵红英,二十三岁,南城人,七零年下乡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