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3 / 4)
那方才在杏花饭馆里
他忽然有点儿后悔。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暂且不提。
冬月初二,王蕙娘从集市回到杏花饭馆时,怀里揣了一封信。
她四下一看。
虎子与团团两个脑袋凑在一起,蹲在河边的草丛边,看得认真,应是在帮女孩子捉蚂蚱。
她便掏出那信,低声道:妹子,这是我汴梁的一个朋友写的信,你帮我念念可好?
王蕙娘不识字,但因为常年做女侩,跟儿子苦学了些常用字,一般来说,信还是读得通的。
她见江清澜面露诧异,解释道:我这朋友不识字,是找的街上的书信先生代写的。
看着上面那佶屈聱牙的字,她揣测道,我估摸着,是写字先生换人了。这次写的,我都看不懂了。
江清澜听罢,就仔细看去。
抬眼是嫂嫂两个字。
底下第一段,写的是:问嫂嫂、虎子贤侄安。兄墓前松柏,亭亭如盖否?弟在汴梁,日日思君
江清澜看罢,心道:
上次在松林村,蕙姐姐说,她的夫君是在战场死了的。全靠一个叫郑旺的结义兄弟,千里迢迢带了骨灰回来,才得以魂归故里。
原来就是这个人。
她道:既然是虎子义叔来的信,怎不叫他来念?再去一封回信,一是全了他们叔侄情义,二也考较一下他的功课。
说罢,便要唤虎子进来。
王蕙娘一听,脸色大变,忙摆手:不不不,此事不可叫他知道。
见江清澜好奇,她只扭捏道,好妹子,日后我再与你细说,你先把这信念了。
江清澜便细细再看。
这人东拉西扯的。大到汴梁换了什么府尹、开了什么酒楼,小到金明池的睡莲开了朵蓝紫色的花,拉拉杂杂的,写了个全。
最大的篇幅用在了写吃食上。
他称,如今汴梁流行一种面食,唤作诸色夹子。
是将藕、茄子、瓠瓜等根茎类蔬菜切成连刀块,再将调制好的肉馅儿夹入其中,入蒸锅蒸,或是下油锅炸。[1]
在这些夹子中,他以为笋肉夹最好吃。
猪肉馅儿要四分肥、六分瘦的,用野葱末、生姜水调制,于两片冬笋中夹满。
给夹子裹一层薄薄的面粉,下菜籽油锅中炸制。
吃时,冬笋清鲜,略带回苦,且口感软中带脆。
而肉馅儿呢,肥不腻口、瘦不塞牙,野葱的香味儿回味悠长。 ↑返回顶部↑
他忽然有点儿后悔。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暂且不提。
冬月初二,王蕙娘从集市回到杏花饭馆时,怀里揣了一封信。
她四下一看。
虎子与团团两个脑袋凑在一起,蹲在河边的草丛边,看得认真,应是在帮女孩子捉蚂蚱。
她便掏出那信,低声道:妹子,这是我汴梁的一个朋友写的信,你帮我念念可好?
王蕙娘不识字,但因为常年做女侩,跟儿子苦学了些常用字,一般来说,信还是读得通的。
她见江清澜面露诧异,解释道:我这朋友不识字,是找的街上的书信先生代写的。
看着上面那佶屈聱牙的字,她揣测道,我估摸着,是写字先生换人了。这次写的,我都看不懂了。
江清澜听罢,就仔细看去。
抬眼是嫂嫂两个字。
底下第一段,写的是:问嫂嫂、虎子贤侄安。兄墓前松柏,亭亭如盖否?弟在汴梁,日日思君
江清澜看罢,心道:
上次在松林村,蕙姐姐说,她的夫君是在战场死了的。全靠一个叫郑旺的结义兄弟,千里迢迢带了骨灰回来,才得以魂归故里。
原来就是这个人。
她道:既然是虎子义叔来的信,怎不叫他来念?再去一封回信,一是全了他们叔侄情义,二也考较一下他的功课。
说罢,便要唤虎子进来。
王蕙娘一听,脸色大变,忙摆手:不不不,此事不可叫他知道。
见江清澜好奇,她只扭捏道,好妹子,日后我再与你细说,你先把这信念了。
江清澜便细细再看。
这人东拉西扯的。大到汴梁换了什么府尹、开了什么酒楼,小到金明池的睡莲开了朵蓝紫色的花,拉拉杂杂的,写了个全。
最大的篇幅用在了写吃食上。
他称,如今汴梁流行一种面食,唤作诸色夹子。
是将藕、茄子、瓠瓜等根茎类蔬菜切成连刀块,再将调制好的肉馅儿夹入其中,入蒸锅蒸,或是下油锅炸。[1]
在这些夹子中,他以为笋肉夹最好吃。
猪肉馅儿要四分肥、六分瘦的,用野葱末、生姜水调制,于两片冬笋中夹满。
给夹子裹一层薄薄的面粉,下菜籽油锅中炸制。
吃时,冬笋清鲜,略带回苦,且口感软中带脆。
而肉馅儿呢,肥不腻口、瘦不塞牙,野葱的香味儿回味悠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