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2 / 3)
允礼就和十六哥讲了自己的猜测,允禄更心疼小侄孙了。“明儿给他带本数学书吧,这孩子喜欢数学。”
永琏收到十六叔公送的数学书,表情一言难尽。
他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么难的题目来惩罚自己?
海望也觉得二阿哥不容易,但他可不能给二阿哥送东西,只能督促造办处的匠人们,尽快把阿哥爷要的蒸汽机车做出来。
造办处一边要造蒸汽机车,一边要大量生产蒸汽抽水机,人手不够用。
允禄就建议招一些包衣旗人来造办处帮忙。
但制造机器可不是谁都能上手的,新招的几名苏拉不懂蒸汽机的原理,制造的零件不合格,连着报废了几台机器。
有一次还差点造成火灾,幸好宫里的防火措施还算完备。
乾隆得知此事,就有些后怕,惩罚了那名操作不当的苏拉。
永琏就说:“这也不能怪他们,那些匠人都要跟着师父学好几年才能上手,这些苏拉也应该经过严格的培训。需要用到蒸汽机的地方很多,什么活塞、阀门还有各种零件都需要大量生产,需要的人手只会多不会少。汗阿玛不如在景山官学单开一房,就培训这些事,他们出来直接分配到造办处、玻璃厂。”
乾隆道:“包衣旗人去官学读书,都是为了当官,谁愿意学这个啊?”
别看上三旗包衣是家奴,当官的可不少,康熙朝的曹寅、李煦,本朝的高斌、三保,还有贪了二十多万两银子,贿赂允禄的那个海保。都是包衣旗。
但造办处的人,大多数一辈子都是匠人了,想去地方上做官,恐怕很难。
永琏道:“以后就不一样了,这蒸汽机要推广到全国各地,不能只有宫里造办处的匠人会吧,那个江南制造总局也可以生产蒸汽机,那时候就需要造办处派人去,经过培训有经验的人不就可以去那边做主事?”
“您看玻璃厂的那些主事们,都是普通工匠升上去的。听五叔说,他们赚的可不少呢。”
乾隆想了想,让永琏写个章程出来。这是内务府的事儿,永琏参与参与问题不大。
永琏当晚就开始写,为了这事儿,难得晚睡半个时辰,次日还拿着自己写好的底稿去请教舒赫德。
舒赫德看完后第一个想法是皇上对二阿哥真器重,这看似是没参与朝堂上的事儿,但潜移默化的就在影响朝局。
士农工商,排在倒数第二的工匠地位会慢慢提高。
舒赫德一时也说不上这是好是坏,但以当下朝廷对人才的需要来看,必须这么做。
舒赫德只对永琏的一些措辞进行了修改,永琏誊抄好后呈给乾隆。
乾隆很满意,拿着永琏的奏章给几名内务府总管看。
允禄心说小侄孙也是个实诚孩子,做了贡献没得到好处也不失落,还继续帮着出主意。
他就夸这办法好。
年底,这个消息放出去,包衣旗人都在议论要不要把孩子送去学手艺。
有体面的人家还是更希望孩子能去学文书,日后补笔帖式。
也有一些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内务府底层奴才的,听说造办处那边的匠人隔三差五有重赏,之前造出织机的还一下升成了郎中。就有些心动。
学习制造机器虽然比不了那些官老爷们清贵,总比在宫中王府等处当奴才好。
报名的人比乾隆想象的多,还需要面试,最终只收了五十人。
一个冬天下来,造办处生产出了十几台抽水机。 ↑返回顶部↑
永琏收到十六叔公送的数学书,表情一言难尽。
他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么难的题目来惩罚自己?
海望也觉得二阿哥不容易,但他可不能给二阿哥送东西,只能督促造办处的匠人们,尽快把阿哥爷要的蒸汽机车做出来。
造办处一边要造蒸汽机车,一边要大量生产蒸汽抽水机,人手不够用。
允禄就建议招一些包衣旗人来造办处帮忙。
但制造机器可不是谁都能上手的,新招的几名苏拉不懂蒸汽机的原理,制造的零件不合格,连着报废了几台机器。
有一次还差点造成火灾,幸好宫里的防火措施还算完备。
乾隆得知此事,就有些后怕,惩罚了那名操作不当的苏拉。
永琏就说:“这也不能怪他们,那些匠人都要跟着师父学好几年才能上手,这些苏拉也应该经过严格的培训。需要用到蒸汽机的地方很多,什么活塞、阀门还有各种零件都需要大量生产,需要的人手只会多不会少。汗阿玛不如在景山官学单开一房,就培训这些事,他们出来直接分配到造办处、玻璃厂。”
乾隆道:“包衣旗人去官学读书,都是为了当官,谁愿意学这个啊?”
别看上三旗包衣是家奴,当官的可不少,康熙朝的曹寅、李煦,本朝的高斌、三保,还有贪了二十多万两银子,贿赂允禄的那个海保。都是包衣旗。
但造办处的人,大多数一辈子都是匠人了,想去地方上做官,恐怕很难。
永琏道:“以后就不一样了,这蒸汽机要推广到全国各地,不能只有宫里造办处的匠人会吧,那个江南制造总局也可以生产蒸汽机,那时候就需要造办处派人去,经过培训有经验的人不就可以去那边做主事?”
“您看玻璃厂的那些主事们,都是普通工匠升上去的。听五叔说,他们赚的可不少呢。”
乾隆想了想,让永琏写个章程出来。这是内务府的事儿,永琏参与参与问题不大。
永琏当晚就开始写,为了这事儿,难得晚睡半个时辰,次日还拿着自己写好的底稿去请教舒赫德。
舒赫德看完后第一个想法是皇上对二阿哥真器重,这看似是没参与朝堂上的事儿,但潜移默化的就在影响朝局。
士农工商,排在倒数第二的工匠地位会慢慢提高。
舒赫德一时也说不上这是好是坏,但以当下朝廷对人才的需要来看,必须这么做。
舒赫德只对永琏的一些措辞进行了修改,永琏誊抄好后呈给乾隆。
乾隆很满意,拿着永琏的奏章给几名内务府总管看。
允禄心说小侄孙也是个实诚孩子,做了贡献没得到好处也不失落,还继续帮着出主意。
他就夸这办法好。
年底,这个消息放出去,包衣旗人都在议论要不要把孩子送去学手艺。
有体面的人家还是更希望孩子能去学文书,日后补笔帖式。
也有一些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内务府底层奴才的,听说造办处那边的匠人隔三差五有重赏,之前造出织机的还一下升成了郎中。就有些心动。
学习制造机器虽然比不了那些官老爷们清贵,总比在宫中王府等处当奴才好。
报名的人比乾隆想象的多,还需要面试,最终只收了五十人。
一个冬天下来,造办处生产出了十几台抽水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