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2 / 3)
弘晓现在还没成婚,家里只有他和母亲两位主子。母子俩等候时还在讨论,皇上对二阿哥也太看重了,当年废太子那么受宠,圣祖爷也没让他八九岁就领差事。
“不过这件事不一样,这本来就是永琏的点子,”弘晓道:“报纸看似只是宣传一些诗词文章,其实用途多着呢,如果能办起来,影响更是深远。要不是二阿哥足够了解皇上,知道皇上想要什么,绝想不出这样的法子。”
当今皇上和先帝不一样,他非常在乎士绅阶层对朝廷的看法,一是因为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如此,二也是因为先帝在位期间,和士绅作对,导致士绅和朝廷的矛盾加剧,现在必须缓解矛盾。
但缓解矛盾可不等于一味地施恩,皇上对士绅的防备不比先帝少。
这个报纸,就是朝廷引导士绅阶层的手段之一。
一两个月看不出效果,一两年,三五年,润物细无声,比先帝时期的强硬手段效果更好。
弘晓不参与政事,可不代表他不懂,尤其教化这方面的事儿,他可太懂了。
“那你就跟着二阿哥好好干,但也不可和二阿哥走得太近,把差事办好就行了。”十三福晋叮嘱儿子。
弘晓明白额娘的意思,因为四哥的事儿,皇上对他们兄弟几个本来就有防备,若自己和二阿哥太过亲近,日后少不得被冠以二阿哥党的名头,当年阿玛吃尽了支持太子的苦,他可不想重蹈覆辙,从皇上这一辈开始,怡王府的宗旨就是谁都不站,和储君保持距离。
母子二人正说话,永琏来了。
天气冷,永琏戴着毛茸茸的帽子,穿着狐皮大氅,露出一张白净清秀的小脸,见了十三福晋和弘晓就笑眯眯的打招呼,乖的不行。
十三福晋瞬间把什么防备谨慎都忘了,连说永琏长得可爱,拉着他坐到身边,给他拿点心茶果。
永琏见怡王府也吃上烤蛋糕了,就好奇尝了一块,“哇!比御膳房做的还好吃!”
弘晓忙道:“王府的厨子如何能和御厨比,只是额娘喜欢吃红枣的味,厨子就在和面的时候往里加了些红枣水罢了。”
“怪不得有股红枣的香味。”永琏道。
“阿哥爷要是喜欢,我让厨子烤一些,您带回去吃。”十三福晋笑道。
“额娘……”弘晓赶紧给十三福晋使眼色。刚是谁叮嘱他要保持距离的。
永琏还毫不客气,连连点头,“好呀好呀,我带回去给大哥尝尝,大哥本来就喜欢吃枣糕。”
陪着十三福晋说了会儿话,弘晓和永琏才往书房去谈事儿。
作为日后的藏书家,弘晓的书房现在已经初具规模,永琏参观了一圈,经史子集和佛教典籍都是当年十三爷留下的,一些才子佳人话本则是弘晓淘来的。
“以后侄儿想看话本,就来找叔王借。”永琏道。
弘晓见小家伙眼睛亮亮的,一脸期待的样子,忍不住摸摸他脑袋,“你可不能读这些,这些都是闲书。”
“那你为何可以读?”永琏不服。
“因为我闲啊,闲人就可以读闲书。”弘晓笑道。
永琏哼了声,坐回位置上,“等报纸办起来,你就闲不了了。”
从报纸的用纸、排版到审稿标准、销售渠道,叔侄俩讨论了大半日。
晚膳也是在弘晓书房用的,永琏发现弘晓叔不但博学多才,思维也很缜密。
报纸的事儿交给他办,自己很放心。
乾隆批完奏折,一问才知永琏还没回来,有点着急,心说这小子出门就玩没影儿了。自己就不该让他出去。
横竖今日政务已经处理完了,他便命人准备,要去怡王府接儿子。 ↑返回顶部↑
“不过这件事不一样,这本来就是永琏的点子,”弘晓道:“报纸看似只是宣传一些诗词文章,其实用途多着呢,如果能办起来,影响更是深远。要不是二阿哥足够了解皇上,知道皇上想要什么,绝想不出这样的法子。”
当今皇上和先帝不一样,他非常在乎士绅阶层对朝廷的看法,一是因为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如此,二也是因为先帝在位期间,和士绅作对,导致士绅和朝廷的矛盾加剧,现在必须缓解矛盾。
但缓解矛盾可不等于一味地施恩,皇上对士绅的防备不比先帝少。
这个报纸,就是朝廷引导士绅阶层的手段之一。
一两个月看不出效果,一两年,三五年,润物细无声,比先帝时期的强硬手段效果更好。
弘晓不参与政事,可不代表他不懂,尤其教化这方面的事儿,他可太懂了。
“那你就跟着二阿哥好好干,但也不可和二阿哥走得太近,把差事办好就行了。”十三福晋叮嘱儿子。
弘晓明白额娘的意思,因为四哥的事儿,皇上对他们兄弟几个本来就有防备,若自己和二阿哥太过亲近,日后少不得被冠以二阿哥党的名头,当年阿玛吃尽了支持太子的苦,他可不想重蹈覆辙,从皇上这一辈开始,怡王府的宗旨就是谁都不站,和储君保持距离。
母子二人正说话,永琏来了。
天气冷,永琏戴着毛茸茸的帽子,穿着狐皮大氅,露出一张白净清秀的小脸,见了十三福晋和弘晓就笑眯眯的打招呼,乖的不行。
十三福晋瞬间把什么防备谨慎都忘了,连说永琏长得可爱,拉着他坐到身边,给他拿点心茶果。
永琏见怡王府也吃上烤蛋糕了,就好奇尝了一块,“哇!比御膳房做的还好吃!”
弘晓忙道:“王府的厨子如何能和御厨比,只是额娘喜欢吃红枣的味,厨子就在和面的时候往里加了些红枣水罢了。”
“怪不得有股红枣的香味。”永琏道。
“阿哥爷要是喜欢,我让厨子烤一些,您带回去吃。”十三福晋笑道。
“额娘……”弘晓赶紧给十三福晋使眼色。刚是谁叮嘱他要保持距离的。
永琏还毫不客气,连连点头,“好呀好呀,我带回去给大哥尝尝,大哥本来就喜欢吃枣糕。”
陪着十三福晋说了会儿话,弘晓和永琏才往书房去谈事儿。
作为日后的藏书家,弘晓的书房现在已经初具规模,永琏参观了一圈,经史子集和佛教典籍都是当年十三爷留下的,一些才子佳人话本则是弘晓淘来的。
“以后侄儿想看话本,就来找叔王借。”永琏道。
弘晓见小家伙眼睛亮亮的,一脸期待的样子,忍不住摸摸他脑袋,“你可不能读这些,这些都是闲书。”
“那你为何可以读?”永琏不服。
“因为我闲啊,闲人就可以读闲书。”弘晓笑道。
永琏哼了声,坐回位置上,“等报纸办起来,你就闲不了了。”
从报纸的用纸、排版到审稿标准、销售渠道,叔侄俩讨论了大半日。
晚膳也是在弘晓书房用的,永琏发现弘晓叔不但博学多才,思维也很缜密。
报纸的事儿交给他办,自己很放心。
乾隆批完奏折,一问才知永琏还没回来,有点着急,心说这小子出门就玩没影儿了。自己就不该让他出去。
横竖今日政务已经处理完了,他便命人准备,要去怡王府接儿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