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1 / 3)
这个称呼,还是昭歌让黎见月教给奶奶的。
言听计从黎见月,只好一字一句地翻译了,还不忘给自己兜底:“奶奶,你不要讲太奇怪的东西。”
到底是学语言的人,昭歌有时候能听懂几分,然后半猜几分,也能弄清楚整句话的意思。
“我听懂了,休想!”
奶奶年纪有些大了,很多事情已经记不得,但回忆上那么三五件,不在话下。她慢悠悠地,边回忆边讲,给这暖烘烘的火炉添了十足的温情。
两人的童年是半杆子打不着边的那种,奶奶口中的那些,在昭歌听来每一样都十分有趣。
温柔善良的小姑娘,年少时也会闯祸捣乱。但更多的,是黎见月从小就过分乖巧懂事,早早把爸爸和奶奶分担家务活。
一直到现在。
当生活变得简单起来,自然变得更容易亲近了。那些平日里从不曾注意过的景色,也开始被眼睛所捕捉。
山里晴天难得,黎见月挑着有太阳的日子,带着昭歌去了一趟自己曾就读的学校。她不像昭歌,小学和初中都在一个学校成长,而县里的高中路途遥远,实在不方便特地跑一趟。
大山里的孩子,在田地里的时间比在学校多多了。参观学校只是走马观花的话,那么带着昭歌下田地,似乎更能介绍她的童年。
从只是听过,看到过有关山区的相关新闻,和切实地被黎见月带着走过那一寸寸土地,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那些崎岖到甚至称不上路的山间小路,从家到学校需要4点起床出门,学校里破败到甚至连大门都没有。这种种一切,目之所及,全都透着贫穷二字。
也让昭歌彻底明白黎见月开学初的窘迫和无奈,明白了她不断努力,或许没有结果也只能努力的绝望。
她想,这个女孩,她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珍惜、爱护。
-
时间在原始山林里的流速,比在城市要慢上许多。远离手机,昭歌惊觉,原来一天竟然这么长,能做这么多事情。她不时拍些照片视频,发到群里,再发给外公外婆。
视频中她的笑脸,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灿烂。
昭歌感到,自己在一点点被治愈。
在这样慢到极致的日子里,终于迎来除夕。
腊肉和香肠,早早就在竹竿子上晾着。黎见月和昭歌下山采购的年货,也在房间堆满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为新年准备的柴火,整齐地码放在小房间里,全都是昭歌一个人劈的柴。从一开始的刀刀劈在木桩子上,到后来每次都能精准命中。昭歌只花了几天的时间,这几天里,黎见月每次都在一旁,用手机记录,顺带发给远在申城的亲朋好友们。
叶桢桢在群里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评价,“月月仿佛带着昭大哥上山改造去了,再过一个月,你俩说造了个房子我都信。”
人类对于生活的安全感,最初来源于充足的火源和令人安心的食物储备。在这个远离申城大概两千公里的偏僻村落,昭歌竟体会到久违的安全感。
简单而充实。
奶奶和黎见月在厨房里,卯着劲儿要给昭歌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来蓉城已经快半个多月,得益于祖孙俩的宠溺,昭歌吃辣的功力半点儿没有增长。
小平房里透出微弱的灯光,火炉的热气弥漫在房子的每个角落,点亮了漆黑如墨的夜。
这个除夕夜,让昭歌期待起未来,未来有黎见月一起的日子,让人格外心动。
晚饭吃了好久,黎见月和昭歌又慢吞吞地一边聊天一边收拾,夜色愈发浓厚,屋外的气温也一降再降。
黎见月抱着长羽绒服走到昭歌面前:“快换上,山里晚上很冷的,待会儿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返回顶部↑
言听计从黎见月,只好一字一句地翻译了,还不忘给自己兜底:“奶奶,你不要讲太奇怪的东西。”
到底是学语言的人,昭歌有时候能听懂几分,然后半猜几分,也能弄清楚整句话的意思。
“我听懂了,休想!”
奶奶年纪有些大了,很多事情已经记不得,但回忆上那么三五件,不在话下。她慢悠悠地,边回忆边讲,给这暖烘烘的火炉添了十足的温情。
两人的童年是半杆子打不着边的那种,奶奶口中的那些,在昭歌听来每一样都十分有趣。
温柔善良的小姑娘,年少时也会闯祸捣乱。但更多的,是黎见月从小就过分乖巧懂事,早早把爸爸和奶奶分担家务活。
一直到现在。
当生活变得简单起来,自然变得更容易亲近了。那些平日里从不曾注意过的景色,也开始被眼睛所捕捉。
山里晴天难得,黎见月挑着有太阳的日子,带着昭歌去了一趟自己曾就读的学校。她不像昭歌,小学和初中都在一个学校成长,而县里的高中路途遥远,实在不方便特地跑一趟。
大山里的孩子,在田地里的时间比在学校多多了。参观学校只是走马观花的话,那么带着昭歌下田地,似乎更能介绍她的童年。
从只是听过,看到过有关山区的相关新闻,和切实地被黎见月带着走过那一寸寸土地,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那些崎岖到甚至称不上路的山间小路,从家到学校需要4点起床出门,学校里破败到甚至连大门都没有。这种种一切,目之所及,全都透着贫穷二字。
也让昭歌彻底明白黎见月开学初的窘迫和无奈,明白了她不断努力,或许没有结果也只能努力的绝望。
她想,这个女孩,她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珍惜、爱护。
-
时间在原始山林里的流速,比在城市要慢上许多。远离手机,昭歌惊觉,原来一天竟然这么长,能做这么多事情。她不时拍些照片视频,发到群里,再发给外公外婆。
视频中她的笑脸,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灿烂。
昭歌感到,自己在一点点被治愈。
在这样慢到极致的日子里,终于迎来除夕。
腊肉和香肠,早早就在竹竿子上晾着。黎见月和昭歌下山采购的年货,也在房间堆满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为新年准备的柴火,整齐地码放在小房间里,全都是昭歌一个人劈的柴。从一开始的刀刀劈在木桩子上,到后来每次都能精准命中。昭歌只花了几天的时间,这几天里,黎见月每次都在一旁,用手机记录,顺带发给远在申城的亲朋好友们。
叶桢桢在群里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评价,“月月仿佛带着昭大哥上山改造去了,再过一个月,你俩说造了个房子我都信。”
人类对于生活的安全感,最初来源于充足的火源和令人安心的食物储备。在这个远离申城大概两千公里的偏僻村落,昭歌竟体会到久违的安全感。
简单而充实。
奶奶和黎见月在厨房里,卯着劲儿要给昭歌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来蓉城已经快半个多月,得益于祖孙俩的宠溺,昭歌吃辣的功力半点儿没有增长。
小平房里透出微弱的灯光,火炉的热气弥漫在房子的每个角落,点亮了漆黑如墨的夜。
这个除夕夜,让昭歌期待起未来,未来有黎见月一起的日子,让人格外心动。
晚饭吃了好久,黎见月和昭歌又慢吞吞地一边聊天一边收拾,夜色愈发浓厚,屋外的气温也一降再降。
黎见月抱着长羽绒服走到昭歌面前:“快换上,山里晚上很冷的,待会儿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