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要不人家警察在办案过程中怎么都讲究保密呢?
  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带来社会压力可不是开玩笑的。个体用户习惯在缺乏上下文的前提下做出判断,群体情绪则在反复传播中被不断放大,而不具名的叙述者,则往往比官方渠道更容易赢得信任。
  德莱顿看着屏幕上刷新出来的新一批热词,没有说话。
  “‘政府掩盖真相’、‘双重标准’、‘内定特权’……”情报官把舆情报告投到大屏幕上,语气又低又平,“不到二十四小时,相关话题的浏览量就已经破亿了,一开始人们的关注点还在清道夫先生为了公务不得不使用约会app上面,各大媒体也以调侃和玩梗居多。”
  当时X上有个热门投票,内容是:【清道夫奉旨“出轨”、在某约会app上右滑时,威廉·德莱顿会吃醋吗?
  A 必然会。
  B 不会,因为右滑的人选是他们两个一起选出来的。
  C 右滑的人选是他们两个一起选出来的,但该醋还是会醋。】
  选A和选C的人数一度遥遥领先。
  然而事情再发展下去就变得不一样了。网友的节奏有多好带那是懂得都懂,在有心人的引导下,仿佛一转眼的功夫,社媒主页的帖子就变成了:
  【还奉旨出轨呢……只有我觉得他们两个是奉旨做戏吗?】
  【小道消息,德莱顿和清道夫在一次任务中伪装过情侣,怕不是从那时候开始吃到权色交易的甜头了。】
  【他们两个早就勾搭上了?和安全局发布会上给出的时间线也不一致啊,安全局什么时候变成威廉·德莱顿的一言堂了?】
  读到这里,德莱顿合拢电脑屏幕,闭上眼睛,脸上多了点不耐烦的神色。
  会议室一时陷入沉寂,只剩下风从空调出风口吹过时均匀的轻响。
  “……我们是不是要准备发声?”情报官低声问,“照这个趋势,再等就来不及控场了。”
  德莱顿摇了摇头:“发声只在两个条件下进行,第一,足够证据表明信息是恶意伪造,第二,我们有能力公开全部事实而不波及更多未解锁的风险点。最重要的是,还需要另一个人进行配合。”
  “另一个人”指的当然是李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