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1 / 3)
卢海风带着方振国和李强来接车站接人,当然,最主要还是来接货的。
接到刘东打的电话、表示事情一切顺利后,卢海风可是狠狠地松了一口气。
倒不仅仅是因为这次运回来了更多的裤子,更多的,则是因为,这批裤子再不回来,他们明天就要没货可卖了。
事实上,永远不要小看这个年代“口口相传”的威力,尽管以现在的天气,单穿一条喇叭裤还是有点儿冷,但是,刚买到的新裤子,谁又能忍得住放在那儿不动呢?
于是,街上穿着喇叭裤的年轻人变多了,听亲戚朋友介绍、找到他们的摊子、来问喇叭裤的人也变多了。
要不是卢海风有意控制每天卖的数量,怕是他们今天上午就可以歇着了!
终于到货,刘东和卢海风再也不用眼睁睁地看着“煮熟的鸭子飞走”,四个人火力全开,而两天后,梁万的归来,则是为小摊子的热度再次添了一把火。
尽管他费了一番功夫、认识了戏剧学院表演系的一名老师、并见到了表演系的一些学生,但让人有点不甘心的是,他没能找到一些熟悉的面孔。
最后,只得挑选了符合这个年代审美的两男两女,又让他们穿着喇叭裤,搭着不同风格的上衣,在照相馆里拍了一组艺术照。
梁万之所以在上海多待了两天,除了搭上关系这一步多费了些时间外,也是因为就算给照相馆师傅塞钱加急、洗照片也是需要时间的。
好在,有梁万把控,这四张明显很符合大家审美的艺术照,并没有受到多少人的深究、就为他们的摊子毫不费力地添了一重“影星同款”光环。
基于这样的前提,喇叭裤卖得反倒越来越好,倒是也没那么叫人惊讶了。
只是,这一天早上,从他们仨开始摆摊起,就有人陆陆续续地找来:
“这就是杂志上那个港城明星穿的喇叭裤,我看过了,一模一样,你赶紧买吧!别等到最后、抢都抢不到!”
“我本来还觉得,这裤子怪模怪样的,只是拍照好看呢,但现在一看,其实穿着也挺好看的嘛,给我拿两条,我都要蓝色的,蓝色看着没那么闷!”
“其实,我早就知道港城那边流行这种裤子了,连明星都在穿呢,可我不是害怕太特立独行,回头被人举报吗?现在,咱们贵市穿这种喇叭裤的人越来越多,不行,我可不能被落下,给我拿四条,我给我大姐、二姐分一条,自己留两条!”
梁万看见有人是拿着杂志找过来的,就让卢海风多操点儿心,自己则是跟人借那本杂志看了下、干脆直接掏钱买下来了。
要说他们找人拍的艺术照,或许打着“影星同款”的旗号,还有点儿弄虚作假的成分在,可现在,看到这本杂志上港城明星穿着的蓝色喇叭裤,五人不约而同,腰杆儿都挺得更直了一些。
没错,港城明星同款,贵市就我们一家卖的!
这天,喇叭裤卖得格外好,中途,刘东甚至跑回招待所、拿了两趟货,这才勉强支撑着他们卖到了下午五点钟。
五个人都累得够呛,硬撑着收了摊儿,一块儿去国营饭店吃了顿饭,这才各自散了。
刘东今天回来拿了两趟货,对于存货还剩多少,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咱们剩的货不多了,今天卖得尤其快,要是明天的生意还是这么好,应该明天下午就能卖完,接下来怎么弄?找秦老板、让他连夜发一批货过来还是?”
梁万先把今天的账记完,想了想,这才说:
“今天的生意有多好,你们也看见了,我是想着,咱们要不然来一把大的?等剩下这些裤子全部卖完,结完货款,加上本金,咱们应该还能有个三万四。”
“如果咱们要八万块钱的货,给秦老板四成的货款当定金,拿到一万条裤子,咱们仨兵分三路,以最快的速度吃到这波红利,你们觉得,可行吗?”
在梁万的记忆中,喇叭裤其实是在1978年左右就慢慢开始流行起来的,但考虑到这是书中世界,跟现实或许有所不同,他也就没揪着这点儿细节不放了。
但他知道,的确是因为许多港台明星穿着喇叭裤出现在了电影、电视剧和杂志上,才推动了喇叭裤在内地的流行。
而现在,这个契机出现了,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机会就在眼前,梁万觉得,他没有理由错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