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我想问问,菁菁读书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用过的练习册、或者整理的学习资料啊?要是现在还能找着的话,能不能借我用一个礼拜?等我闺女抄完了,我立马就还回来!”
  听到她的话,韩家人反而松了一口气,不怕有所求,就怕看似无所求、实际上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呢。
  韩菁爽快应道:“没问题!应该都还在呢,我待会儿找找,晚上让梁万跑一趟,给您送到家里去!”
  学习资料要找,但向英也没落下红薯粉条,送房存玲出门的时候,硬是给人塞到手里,然后眼疾手快地把门关上了。
  弄得房存玲哭笑不得,心里感慨韩家人做事讲究,也只好提着这一小捆粉条往家里走。
  家有考生的那些父母怎么找街道办的人、解决了他们的问题,韩家人并没有再过多关注后续。
  毕竟,高考的这场风,已经不会顺带着刮到韩菁了,谁让她又要去邻省出差了呢?
  这一回,是因为邻省农业研究所最近才拿出来的西瓜栽培技术,但这一技术目前还不成熟,需要在不同土质的土壤上做试验、收集有效数据、再做反思总结才行。
  根据农业研究所那边发过来的试验地选择要求,安城自然也是符合的。
  但是,这个年代,农作物的产量有限,除了必须种粮食和蔬菜,剩下的农作物种植选择,蔬菜公司都必须仔细斟酌才行。
  毕竟,在各个公社、大队种植西瓜,产量甚至都很难满足整个安城居民的需求。
  但是,如果由蔬菜公司来组织、大规模种植西瓜,那肯定会牵涉到和商业局、市运输队、乃至隔壁省市相关部门的合作,由不得常经理轻率做出决定。
  虽然他距离退休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呢,但他可是个有上进心的人,如果决定出错,对他个人来说,会影响前途,而对单位、社员来说,则会是人力、物力、财力的一次巨大浪费。
  所以,这一回,常经理决定亲自出马,并在点兵点将过后,选择了韩菁陪同。
  当然,为了这么重要的事情而出差,怎么可能就只有他们俩人呢?
  除了其他几个部门的人,常经理还特意添上了两个女同志的名字,好跟韩菁做个伴儿。
  一走就是三个月,等韩菁再回到安城的时候,全国各地的高考都已经结束了,就连录取通知书,第一波儿的都已经送到了。
  巷子里的人家,有兴高采烈、打算大办一场、给孩子庆祝的,也有全家人都垂头丧气、听不得跟高考有关的半个字儿的,而更多的,则是为了新年、已经在风风火火、囤着各种年货的人家。
  毫无疑问,韩家就属于最后一种!
  梁万去食品厂附小接闺女回家的路上,小满眼尖,看到有人手里提着两条冻带鱼,立刻就激动地拍了拍她爸的后背。
  “爸,你看,供销社好像来带鱼了!咱们这会儿就去买了吧?省得去晚了,就买不到了!”
  她已经读小学二年级了,平时经常以“大孩子”的身份自居,就连“爸爸妈妈”的称呼,也在不知不觉的时候改了,只有偶尔跟父母撒娇的时候、才会搬出来用一用。
  当然,成长是一回事儿,在梁万看来,本质上,他闺女的性格没变,依然是那个“小馋猫”。
  一下子刹住车,这父女俩也是一个比一个不见外,等人家走近了就问:
  “同志,方便问下不,你这带鱼是在哪个副食品商店买的啊?这会儿还有没?多少钱一斤啊?”
  “叔叔,可以告诉我,您手里的带鱼是在哪里买的吗?”
  安城大大小小的副食品商店有六个呢,要是不问清楚,默认是离自己家最近的那一个,到时候不就有可能白跑一趟了吗?
  “城东的那个,我买的时候,刚好又到了一车,你们骑自行车,速度快,这会儿过去,肯定还有呢,有票两毛五,没票四毛钱一斤,赶紧去吧!”
  听到这话,父女俩眼睛一亮,骑上自行车,就往城东那家副食品商店出发了。
  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必然是要有一道鱼的,到时候,如果副食品商店没货的话,去护城河边儿想办法跟钓鱼佬换就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