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等再过几天,大队长就打算让他们下地干活儿了,拔草那些,都是五六岁的小孩儿干的,要是他们一直干拔草这种活儿,回头还得按正常工分、给他们分粮食,社员们就该有意见了!”
  刘大伯知道,如果梁万和刘东没有找到工作、没有结婚的话,这会儿应该也是这些知青中的一员了。
  所以,看到这些知青,心里有点儿感慨,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事实上,梁万心里的感慨,还真不是“有点儿”那么简单,刘东亦是如此。
  刘东还能好一些,但是,如果梁万没有当机立断、和韩菁结婚、躲开下乡的话,恐怕这会儿他的处境,还不如这些知青呢!
  毕竟,这几个知青,好歹还是家里有门路的,家里人也愿意替他们想办法的,可是,如果换做是梁万,杨翠华和宋承志会替他想办法、把他留在离家近一些的地方?做梦呢!
  也正因为心里假设了他下乡后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梁万犹豫了下,到底还是开口道:
  “大伯,我多句嘴,要是有不合适的地方,你当我没说过这些话就行!”
  三人已经来到了村口,这会儿大家都在往家里赶,又正是做晚饭的时间点儿,村口就只有他们三个。
  “你呀你!都叫我一声大伯了,那就跟东子一样,都是自家人了,哪怕真有哪里说错了话,我这个做大伯的,难道还会跟你生气不成?”
  刘大伯爽朗一笑,虽说见面的次数少,可人与人之间,贵在性格相投,而不在于认识时间的长短。
  他就觉得,他跟梁万、跟刘东这两个小辈儿,格外能说到一起去。
  只是,听梁万这样说,刘大伯心里也不免猜测起来,梁万接下来想说的事情是什么,刚刚他们看到了插队下乡的知青,难不成,是跟知青有关系?让知青一直做轻松的活计?那他可没有这个本事啊!
  “大伯,国家政策要求适龄但无业的知识青年下乡插队,一是为了减轻城里的供应负担,二是避免这些无业人员没事儿干、整天在街上溜达、增加治安风险。”
  “可是,一件事情,我们得学会正着看,也得学会反着看啊!知青插队,对城里有好处,对农村难道就没有好处了吗?”
  本以为梁万要跟他说一堆那些知青不容易之类的话、以此来激起他的同情心,说实话,刘大伯心里是有点失望的,但是,不曾想,峰回路转,梁万绕了一圈儿、却把话题引到了对农村的好处上来?
  好处?这两个字儿连起来用,除了真正无欲无求的圣人,没有人会不愿意继续听下去的!
  刘大伯提起精神,问道:“好处?你指的是?”
  “大伯,这几个知青,可都是因为家里有门路、才会被就近送到咱们这儿来插队的啊!虽然是家里的门路,但这跟他们自己的门路,又有什么区别呢?有门路,本身就是一种好处啊!”
  听到这儿,刘东亦是眼前一亮:
  “对对对,大伯,有时候,农村人是手里有钱也没处花,像是家里要娶媳妇儿、嫁闺女的,光是结婚的那些物件儿,搜罗起来,就得费老大功夫了!”
  “既然那些知青家里有门路,咱们大队的社员想买个什么东西,不就能托他们跟家里开口了吗?反正,我们又不是不给钱!”
  刘大伯若有所思,倒不是真打算按照刘东说的这样做,只不过,他们俩的想法,的确开拓了他的思路!
  好像,确实可以挖掘一下那几个知青的潜力啊!至于说买东西,嗯,格局好像小了点儿!回头再跟大队长说说吧,看看大家凑到一块儿、能不能想到什么别的主意来!
  “我觉得,这事儿还是得想办法,怎么能让双方都得到好处!要不然,只是咱们一个劲儿地托人家帮着买东西,就算人家因为孩子在咱们这儿下乡、答应了,可一而再再而三的,人的耐心就会被慢慢消磨掉的!”
  梁万切入正题道:“我的意思是,这些知青来插队下乡,他们家里至少是有一个工人的,家里人在什么厂上班?”
  “如果是火柴厂,能不能分一些糊火柴盒的活儿给社员们?”
  “如果是机械厂,厂里那么多的人,食堂每天都要供应那么多人的饭菜,偶尔小食堂还得做招待餐,免不了会有个供应不足的时候。”
  “那像是社员们在自留地里种的蔬菜、冬天进山打猎弄到的野味儿,能不能托人帮忙在中间说和、从咱们大队收购呢?这样,对社员们来说,不也是多了条来钱的路子吗?”
  “当然,这些都是权宜之计,咱们大队想让社员们的日子都变得越来越好,那肯定是要找到一条长久的生财之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