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车队在工地附近的安置点停下,祝余去寻知州,却得知他正在河道上。
  她便掉转头,和萧持钧一道上了河道,被人指点着,看见了远处一道背着锄头的佝偻的背影。
  烈日当头,河道上并无遮挡,祝余和萧持钧踏上去,没走几步,便觉着要出汗。近前去,知州正在挖着土块,他并未着官服,而是换了粗布短衫,看着应是劳作了些日子,晒得黢黑,见到祝余和萧持钧,咧开嘴笑,露出一口白牙。
  祝余将来意说明,知州杵着锄头,听见她说带了几车粮食来,面上露出些惊讶之意,“赤霞岭还有这么多百姓,你们顾得过来吗?”祝余点点头,将裴溪和澄心的事与知州一道说了,叫他不必担心。
  知州点头,被日头照得有些睁不开眼,他抬起衣袖擦了擦汗,又直起头望了望天,这段时间他和潮生门混得熟了,也没再跟祝余客气,对祝余说:“回去说。”
  三人便下了河道,往安置点去,门口横七竖八挤着祝余带来的粮食,正有官府的人指挥着搬进附近临时的粮仓里。
  进了安置点,里边只有几张简单的桌椅和书案,书案上乱糟糟地对着些图纸,一旁还有些工匠正在埋头刻画,见知州带着人进来,他们起身行礼。
  知州将祝余和萧持钧介绍给大伙儿,特意隐去萧持钧的身份,只说都是潮生门的侠士。祝余将带来的银票和其他的金银单子等物交给知州,有了这些想必工地上也能吃些饱饭。
  等将物资都交接完毕,祝余又将此次的另一层来意说明。
  她这次来,除了送些东西,也是来向知州求一封书信,将穆阳河之事全数阐明。
  知州没有犹豫,当即从书案旁边自己的箱笼里,掏出一沓纸片,递给祝余。
  祝余接过来,除却几封向上呈报的书信,还有一封,写着“陛下亲启”的字样。她顿了顿,抬眼看向知州,后者露出一丝苦笑,说这原本是锦州官府人手一封的,预备着有合适的时机都上京递上去。
  萧持钧近前来,自祝余手中接过其他的纸片,翻看后发现是一些关于穆阳河疏浚的书信往来,知州指了指那些纸片,解释道:“上面有京中回复的批文,可以对穆阳河不翼而飞的专款加以佐证。”
  如此厚厚一沓,京中竟然没有一处接收这些求告无门的冤屈。
  回雾灵山的路上,祝余一直在翻来覆去地想着穆阳河之事,又思及前些时日安平侯府传来的消息,她侧过头去问萧持钧。
  萧持钧说是托了些朝中的熟人帮忙。
  祝余皱起眉头问他:“你爹有没有为难你?”安平侯对萧持钧的管束极为严苛,她记得从前在朝中之事上父子俩经常起争执。
  萧持钧摇摇头,“并非是侯府的关系,他插不了手。”话在嘴边转了几转,还是没说是四殿下的人,轻咳一声,解释了句:“是后来这些年结交的熟人。”
  祝余点点头。两人在入夜时分回到了雾灵山,刚好赶上村子里新落成了几间房舍,黄老汉和澄心弄了些酒菜,幕天席地摆了几桌,便当是庆祝。
  进了村口,远远地便有人朝祝余招手:“祝姑娘回来了——”
  祝余也朝人挥挥手,扬起笑脸冲人道:“叫黄叔添两双筷子!我们一会儿就来——”
  那人高兴地应了声,祝余和萧持钧先去了崔南山房里,村子里没什么房舍,安置点的地铺铺得满满的,崔南山和黄老汉挤着住,他们去时,正赶上他在跟孩子们讲故事。
  祝余轻轻叩门,门从里边打开,春桃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祝余姐姐回来了!”祝余点点头,伸手捏了捏春桃的脸蛋,看了看里边满满当当的孩子们,偷偷从口袋里摸出个饴糖,塞给春桃。
  春桃如今无处可去,便养在潮生门,每日跟着叶玄和崔南山,还负责带着小宝玩。
  见祝余来了,崔南山便叫身边的举子带着孩子们去洗洗手准备用饭。
  等屋里空下来,祝余这才将知州给的一沓纸片掏出来给崔南山看。崔南山就着油灯粗粗看了,又问祝余:“准备什么时候回京?”
  祝余凝神想了想,便说:“过两日便走,如今朝中混乱,此事不宜拖沓。”
  崔南山点点头,又掀起眼皮看了眼萧持钧:“他陪你去?”
  祝余点点头,崔南山看着萧持钧,没说话,前几日崔家来人,除了人手和书信,还给他带来了些朝中的消息。言及穆阳河水患之事,说是除了崔家和锦州官府,还有人在朝中大肆施压,力促朝廷派人赈灾。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