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2 / 3)
。
明太祖时空。
积威日重的朱元璋看到那些丑得千奇百怪的画像——划重点,是他的画像——的时候,脸上皮笑肉不笑的表情瞬间扭曲了。
“啊啊啊啊啊!气煞我也!”虽然不说长得多么英俊非凡,但也浓眉大眼、昂藏挺拔的大明太祖皇帝目光几欲喷火地盯着那几张“精彩纷呈”的画像,然后眯着眼看清楚了图片左下角备注的作画时代,“果然是这群女真贼!”
朱元璋端起杯子一气儿喝了好几口凉茶,才将心中的火气压下来,自言自语道。
“咱得告诫后世咱老朱家的子孙们,不许将那些奇怪的特征加到咱身上,好比那孔子的后代记载的孔子,什么反首、洼面、牛唇、龙形、龟脊、虎掌[1]的,乍一听挺唬人的,仔细一想,这还是个人嘛?
咱老朱就是一个农民、乞丐出身的皇帝,不过咱虽为区区淮右布衣,但承天之命、顺民之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既没有受过贼元的恩惠,又是堂堂正正地打败各路义军,最后开国建元,建立大明!
咱行得端坐得正,如唐太宗一般以功业定天下而为天子,何须牵强附会些非人的出身?”
如果说云青青出现以前,朱元璋对于那些世家豪族还有些微幻想与向往、对于自己泥腿子的出身还有些自卑的话,在云青青出现以后——尤其是知道了另一个再造中华的“农民的儿子”的事迹之后——他对于自己得国之正再无丝毫怀疑!
用后世的话说,他这可是祖上十八代贫农,再根正苗红不过的!
于是连起意已久的与朱熹联宗一事都就此做罢!
。
宋哲宗时空。
虽然经由天幕这一机缘得以延寿,但赵煦的身体毕竟较之常人更为病弱,特别是在元符三年那一次伤筋动骨的大病之后,赵煦的身体更是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福宁殿中常年弥漫着汤药的味道。
“咳咳。”赵煦处理了一会政务便开始觉得疲惫,于是他索性闭上眼,伸手招了招,“茂儿,你上前来,为爹爹读一读这些奏章。”
“唯。”端坐在下方看书的皇子赵茂像模像样地行礼,迈着小短腿走到了赵煦旁边,早有机灵的内侍搬来了特制的儿童椅,赵茂自己顺着台阶爬上去坐好,捞过一本奏章奶声奶气地念了起来——
“臣苏轼谨奏……”
从赵茂的口中,赵煦了解到苏轼在儋州兴水利、劝农桑,利用当地气候优势主持育种选种,又办学堂、介学风,今年儋州更是出了本朝第一位举人。
“沧海何尝断地脉,朱崖端合破天荒。”赵煦念叨着这句诗,想起当年苏轼决然上书自请前往儋州的往事,不由微微一笑。“将此句传给苏卿,叫他补全此诗,兄弟二人共作此诗,何尝不是一番佳话呢。”
有内侍领命而去:“唯。”
赵煦睁开了眼,正巧看到天幕里云青青兴致勃勃地走向永泰陵,而皇陵四周,金黄的麦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注意到这一幕的宫人们几乎是心跳骤停,纷纷无声无息地跪下,恐慌于上首的帝王会因此觉得晦气而降罪。
——一睁眼看到自己的皇陵,如何叫人不认为是一种不祥的征兆呢?尤其是这位天子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
然而赵煦只是微微怔愣了片刻,反倒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尔等起身吧,咳咳。”赵煦迎着赵茂担忧的目光,认真地道,“待我过身,皇陵周边当如此景。”
“爹爹!”赵茂小小年纪,但已经稍微懂得了死亡的沉重,尤为不舍地拉着赵煦的袖子,不错眼地看着他。
“茂儿不必担心,爹爹还能陪你几年,只是生离死别皆为常态,茂儿总要经历和懂得。”
赵煦又何尝不想亲手扶着聪慧的儿子登上皇位?亲自为四个女儿挑选文武俱全、人品性情上佳的良婿?
但他知道,自己的时间并不多,他只能选择尽己所能地教给孩子,希望他能成长得快一些,再快一些,才能撑起大宋这千万子民头顶的天。
。 ↑返回顶部↑
明太祖时空。
积威日重的朱元璋看到那些丑得千奇百怪的画像——划重点,是他的画像——的时候,脸上皮笑肉不笑的表情瞬间扭曲了。
“啊啊啊啊啊!气煞我也!”虽然不说长得多么英俊非凡,但也浓眉大眼、昂藏挺拔的大明太祖皇帝目光几欲喷火地盯着那几张“精彩纷呈”的画像,然后眯着眼看清楚了图片左下角备注的作画时代,“果然是这群女真贼!”
朱元璋端起杯子一气儿喝了好几口凉茶,才将心中的火气压下来,自言自语道。
“咱得告诫后世咱老朱家的子孙们,不许将那些奇怪的特征加到咱身上,好比那孔子的后代记载的孔子,什么反首、洼面、牛唇、龙形、龟脊、虎掌[1]的,乍一听挺唬人的,仔细一想,这还是个人嘛?
咱老朱就是一个农民、乞丐出身的皇帝,不过咱虽为区区淮右布衣,但承天之命、顺民之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既没有受过贼元的恩惠,又是堂堂正正地打败各路义军,最后开国建元,建立大明!
咱行得端坐得正,如唐太宗一般以功业定天下而为天子,何须牵强附会些非人的出身?”
如果说云青青出现以前,朱元璋对于那些世家豪族还有些微幻想与向往、对于自己泥腿子的出身还有些自卑的话,在云青青出现以后——尤其是知道了另一个再造中华的“农民的儿子”的事迹之后——他对于自己得国之正再无丝毫怀疑!
用后世的话说,他这可是祖上十八代贫农,再根正苗红不过的!
于是连起意已久的与朱熹联宗一事都就此做罢!
。
宋哲宗时空。
虽然经由天幕这一机缘得以延寿,但赵煦的身体毕竟较之常人更为病弱,特别是在元符三年那一次伤筋动骨的大病之后,赵煦的身体更是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福宁殿中常年弥漫着汤药的味道。
“咳咳。”赵煦处理了一会政务便开始觉得疲惫,于是他索性闭上眼,伸手招了招,“茂儿,你上前来,为爹爹读一读这些奏章。”
“唯。”端坐在下方看书的皇子赵茂像模像样地行礼,迈着小短腿走到了赵煦旁边,早有机灵的内侍搬来了特制的儿童椅,赵茂自己顺着台阶爬上去坐好,捞过一本奏章奶声奶气地念了起来——
“臣苏轼谨奏……”
从赵茂的口中,赵煦了解到苏轼在儋州兴水利、劝农桑,利用当地气候优势主持育种选种,又办学堂、介学风,今年儋州更是出了本朝第一位举人。
“沧海何尝断地脉,朱崖端合破天荒。”赵煦念叨着这句诗,想起当年苏轼决然上书自请前往儋州的往事,不由微微一笑。“将此句传给苏卿,叫他补全此诗,兄弟二人共作此诗,何尝不是一番佳话呢。”
有内侍领命而去:“唯。”
赵煦睁开了眼,正巧看到天幕里云青青兴致勃勃地走向永泰陵,而皇陵四周,金黄的麦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注意到这一幕的宫人们几乎是心跳骤停,纷纷无声无息地跪下,恐慌于上首的帝王会因此觉得晦气而降罪。
——一睁眼看到自己的皇陵,如何叫人不认为是一种不祥的征兆呢?尤其是这位天子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
然而赵煦只是微微怔愣了片刻,反倒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尔等起身吧,咳咳。”赵煦迎着赵茂担忧的目光,认真地道,“待我过身,皇陵周边当如此景。”
“爹爹!”赵茂小小年纪,但已经稍微懂得了死亡的沉重,尤为不舍地拉着赵煦的袖子,不错眼地看着他。
“茂儿不必担心,爹爹还能陪你几年,只是生离死别皆为常态,茂儿总要经历和懂得。”
赵煦又何尝不想亲手扶着聪慧的儿子登上皇位?亲自为四个女儿挑选文武俱全、人品性情上佳的良婿?
但他知道,自己的时间并不多,他只能选择尽己所能地教给孩子,希望他能成长得快一些,再快一些,才能撑起大宋这千万子民头顶的天。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