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1 / 2)
陈昂埋头接过了胡杨林手上的文件目录,而并未留意这位指挥使今天没有迅速离开。
胡杨林紧张的看着他,直到一某本奏疏被他拿在手里打开。
陈昂吃惊的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抬起头才看到面前的胡杨林:你怎么还在?
臣,胡杨林一时发愣,跪了下来:臣听命。
这是谁上的?陈昂的表情恢复了平静。
御史给事中卫青峰,举人出身,在此之前本是云南的县令,去年才调回京城的。
举人当着好好的县令,为何会调回京城?陈昂看了胡杨林一眼。
胡杨林没有抬头:先帝看他是魏大人的学生,便将他调了上来。
哦,陈昂把奏折放到了一旁: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件小事,交给刑部处理吧。
皇上!胡杨林跪在了地上:这件事情本就莫须有,臣认为这是内事,应当由锦衣卫处理。
胡大人的意思朕明白,不过既然对方是个御史,想来就不是宫里人压得住的,与其落人把柄,不如正大光明的来查,魏大人不怕查。陈昂把奏折重新拿在手里:去吧,亲自交给刑部,让他们查清楚。既然魏池牵扯其中,就让他回避。
胡杨林思考了片刻,接过了奏疏。
对了,陈昂突然又开了口:这是个大事情,你们镇抚司盯紧点,一有情况立刻来报。
半个时辰之后,刑部尚书郑储郑大人坐到了北镇抚司的上堂。郑储面色不善,因为近年来北镇抚司不温不火的,早就不复能把一品大员找来喝茶的风光了。
胡杨林拿出那本奏疏,推到了郑储面前:郑大人不急,请慢慢看。
郑储才看了一半,手便颤抖了起来:这,这?
皇上的意思是,查清楚。胡杨林拿手指扣了扣桌面:这件事非同小可,一定要查清楚。当然,有需要帮得上忙的地方,随时吩咐镇抚司才是。
郑储唯唯诺诺的点了点头,把奏疏塞进了袖子:无论如何,请先彻查卫青峰。
这个是自然。胡杨林做了个送客的手势。
与此同时,一群锦衣卫到了大理寺,魏池正拿着一本案卷和林宣讨论。
哪位是魏大人?
下官就是。魏池放下卷宗。
从今日起,不必再来衙门当值了,请回吧。
林宣要开口,魏池做了个手势:好的。
大理寺的众人呆呆的看着这一幕,魏池没有任何反抗或者质疑,简单的收拾了东西,走了出去。锦衣卫的人则简单的交代了主事的几句便离开了。
林宣拿起魏池刚才放下的卷宗,猜测了许多的可能,但没想到以为讳莫如深的事情,当天下午便满朝传开了。
卫青峰,这位魏池在当国子监祭酒时的监生上书揭发了他的老师,罪名惊人他质疑陈熵的死因,并将矛头直指魏池。
对于陈熵的死,许多人当然心存怀疑,特别是陈昂继位后,曾经理不透的头绪仿佛连成了一张可以解读的网。很多人都还记得当年魏池和陈昂的交情,细细想来,如此皆有可能。不是没有人怀疑过魏池,只是这一切迷雾太深,看不透的太多。
卫青峰找到的证据颇为令人寻味,他在魏池的书房里发现了一张信封,这张信封的地址正好写的是陈昂所在之地。大家当然都还记得陈鍄把陈昂贬到了哪里,魏池并不是贵州人,没听说他有任何亲眷在贵州,如果不是要写给陈昂,那他要写给谁?他和一位被贬黜的藩王联系,是要表达怎样的信息?
虽然陈昂已经坐稳皇位,陈熵早已是明日黄花,但这件事关乎弑君之罪,满朝顿时哗然。 ↑返回顶部↑
胡杨林紧张的看着他,直到一某本奏疏被他拿在手里打开。
陈昂吃惊的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抬起头才看到面前的胡杨林:你怎么还在?
臣,胡杨林一时发愣,跪了下来:臣听命。
这是谁上的?陈昂的表情恢复了平静。
御史给事中卫青峰,举人出身,在此之前本是云南的县令,去年才调回京城的。
举人当着好好的县令,为何会调回京城?陈昂看了胡杨林一眼。
胡杨林没有抬头:先帝看他是魏大人的学生,便将他调了上来。
哦,陈昂把奏折放到了一旁: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件小事,交给刑部处理吧。
皇上!胡杨林跪在了地上:这件事情本就莫须有,臣认为这是内事,应当由锦衣卫处理。
胡大人的意思朕明白,不过既然对方是个御史,想来就不是宫里人压得住的,与其落人把柄,不如正大光明的来查,魏大人不怕查。陈昂把奏折重新拿在手里:去吧,亲自交给刑部,让他们查清楚。既然魏池牵扯其中,就让他回避。
胡杨林思考了片刻,接过了奏疏。
对了,陈昂突然又开了口:这是个大事情,你们镇抚司盯紧点,一有情况立刻来报。
半个时辰之后,刑部尚书郑储郑大人坐到了北镇抚司的上堂。郑储面色不善,因为近年来北镇抚司不温不火的,早就不复能把一品大员找来喝茶的风光了。
胡杨林拿出那本奏疏,推到了郑储面前:郑大人不急,请慢慢看。
郑储才看了一半,手便颤抖了起来:这,这?
皇上的意思是,查清楚。胡杨林拿手指扣了扣桌面:这件事非同小可,一定要查清楚。当然,有需要帮得上忙的地方,随时吩咐镇抚司才是。
郑储唯唯诺诺的点了点头,把奏疏塞进了袖子:无论如何,请先彻查卫青峰。
这个是自然。胡杨林做了个送客的手势。
与此同时,一群锦衣卫到了大理寺,魏池正拿着一本案卷和林宣讨论。
哪位是魏大人?
下官就是。魏池放下卷宗。
从今日起,不必再来衙门当值了,请回吧。
林宣要开口,魏池做了个手势:好的。
大理寺的众人呆呆的看着这一幕,魏池没有任何反抗或者质疑,简单的收拾了东西,走了出去。锦衣卫的人则简单的交代了主事的几句便离开了。
林宣拿起魏池刚才放下的卷宗,猜测了许多的可能,但没想到以为讳莫如深的事情,当天下午便满朝传开了。
卫青峰,这位魏池在当国子监祭酒时的监生上书揭发了他的老师,罪名惊人他质疑陈熵的死因,并将矛头直指魏池。
对于陈熵的死,许多人当然心存怀疑,特别是陈昂继位后,曾经理不透的头绪仿佛连成了一张可以解读的网。很多人都还记得当年魏池和陈昂的交情,细细想来,如此皆有可能。不是没有人怀疑过魏池,只是这一切迷雾太深,看不透的太多。
卫青峰找到的证据颇为令人寻味,他在魏池的书房里发现了一张信封,这张信封的地址正好写的是陈昂所在之地。大家当然都还记得陈鍄把陈昂贬到了哪里,魏池并不是贵州人,没听说他有任何亲眷在贵州,如果不是要写给陈昂,那他要写给谁?他和一位被贬黜的藩王联系,是要表达怎样的信息?
虽然陈昂已经坐稳皇位,陈熵早已是明日黄花,但这件事关乎弑君之罪,满朝顿时哗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