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92节(4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至于依托战略轰炸机等大型战机的空中核武力,由于其高度的机动性,是中国军队最重视的打击目标,综合利用了所有的手段。太空天基武器系统在完成了第一步——打掉了美国的卫星系统(170多颗卫星)之后,中国的卫星系统,就把搜寻美国的战机,作为最重要的任务。而在美国两侧的“两洋”地域,都有海上舰队展开的超大规模的雷达系统,重点就是对空侦查。由南美殷华起飞的大型预警机与战机群,也通过中美洲,监控美国南部地域可能起飞的机群。
  在这个中国已经达到“发现即毁灭”的军事能力的时代,美国的战略轰炸机等大型战机的生存能力是很差的,一旦被发现,中国有多重模式,完成对这些战机的打击任务,最常见的,就是从太空飞来的高能激光,或者是一发电磁小导弹。由于这些战略轰炸机,基本都需要越过部分海域,才能轰炸中国的军事目标,所以很多也是死于海上反导和舰空的打击火力。
  海陆空三维的美国核武力,都无法突破中国的防线,这使得美国这最后的凭依,快速地凋谢,实际上,在第一个小时之内,大约各地(包括南美和澳洲)有2000多枚核导弹发射;而一个小时之后,美军的核导弹就几乎枯竭了,偶尔才有一发突然的突袭,试图造成某种战果,更像是绝望的挣扎。
  与普通人想象的相反,无论在上升段还是中段击落核武器,会导致核爆的几率,是非常低的。每一个有核国家的科研人员,为了防止核弹被不可控因素引爆,产生不可逆转的毁灭杀伤,在最初的设计上,就预防了这种风险发生。
  现代核弹的内部,除了常规的物理引爆结构设计外,在整个核弹头包括核燃料和电子设备在内,全部采用绝缘材料,来杜绝核弹头内元器件之间的相互引爆风险。当然更为关键的是,在引爆装置和核装药之间,还设计有一个将二者隔离开的“保险装置,这个保险装置,只有接收到特殊的引爆命令授权后,才会实现核弹头后面的预定引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