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70节(3 / 4)
有这种结果一点都不奇怪,说实话,东欧这些国家的民族,在“华盟”社会主义国家体系那边,至少在心理上,都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叛徒,比贱民还要低一级,这些年东欧包括南斯拉夫在内,与华盟国家都只是勉强保留着外交关系,但双边往来,都降到了最低程度,基本上是互不理睬。
塞尔维亚眼下的困境,在中国人眼中恐怕是叛徒应有的下场,既然你们的民族选择了资本主义,就要承担选择的代价,求仁得仁,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武契奇今年(2002年)刚刚32岁,他对于过去的南斯拉夫是没有心理负担的,按照他自己对历史的研究和青年时的亲历,他觉得塞尔维亚是无法抗拒资本主义化的,当时的民心已散,所有的政治人物,都倾向于西方,没有经历后来的惨痛教训,谁也扭转不了这种趋势。
当然,如果当时南斯拉夫,不,只要南联盟(塞尔维亚加上黑山),如果保留了社会主义,就肯定能得到中国的支持。那么,今天的南联盟就必然是东欧最亮的一颗星,以中国的力量,南联盟的经济、军事都会是整个东欧最强的,生活水平肯定也是最高的,更不会有什么科索沃独立出去,就连波黑,可能也都能收复。
但当时,米洛舍维奇等政客怎么会选择中国呢?怎么可能逆民意呢?历史没有假如,一步错就步步错,再也没有重来的机会。即使到现在,自己也拿不出让塞尔维亚重返社会主义这样的筹码,国内的政治格局已经固化,自己并没有力量,能够逆反现在的资本主义体制,除非是让中国出兵,但中国凭什么要这样干呢?塞尔维亚有什么利益能让中国动心呢?显然没有,中国人又不是欧洲或者俄罗斯,对巴尔干半岛那样地感兴趣。
但是,塞尔维亚要复兴,就必须进入中国的阵营;塞尔维亚要破局,也必须跳出欧洲看中国。武契奇对此确信无疑,他觉得,这是历史的大趋势。
武契奇个人的思想,从十几年前开始到现在,大致就是一个从精欧精美到精中的过渡过程。
年少时精欧和精美都是很自然的,南斯拉夫还存在的时候,其实因为比较独立于前苏联,欧共体对于南斯拉夫很支持,政治需要嘛,不想让南斯拉夫完全被前苏联控制。所以那个时代南斯拉夫,得以与资本主义欧洲自如地开展贸易和往来,自然受到欧洲的影响很深,七八十年代的欧洲,正好也是其发展得最好的时代,远比南斯拉夫发达和富足的生活,使得南斯拉夫的年轻一代“精欧”是最自然不过的。
等到苏联崩溃,南斯拉夫也解体,“精欧”开始转向“精美”,也是很自然的。一方面塞尔维亚人发现欧洲人其实对他们是歧视的,尤其是德国人,塞尔维亚是德国打通巴尔干半岛能源通道最大的障碍,很多民族事件背后,都有德国人的影子,所以对欧洲的好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则是认知到了美国的力量远远比欧洲强大,美国的生活方式也更“民主和自由”,把塞尔维亚的希望,寄托在了美国人的身上。
然而这些年下来,国内虽然还有大量的精欧和精美者,但塞尔维亚人中的精英分子,例如武契奇这样的,早已不在有这种天真的想法。作为一个小国,他们开始“精中”。
这并不是由于对欧美绝望而发生的“爱恨转移”,他们还没有那么幼稚。而是他们觉得历史的大势,在前苏联崩溃后的10年时间内,已经变得非常显著,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都正在从历史舞台的主角位置退却,直到完全消失,新的历史,主角将是中国人的天下,塞尔维亚唯有跟随中国,才能实现复兴。
这一次由美国带动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把整个欧洲都扫了进去,东欧地区变得更为凄惨。武契奇他们也因此觉得,不能再等了,至少要先与中国,建立起新的良好关系。他这次访华,可以说还带着团队的共同意愿。
武契奇是精通中文的,这其实并不奇怪。在新时空,像他这样的欧洲人有很多。中国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已经30多年了,现在中文几乎是所有国家教育外语上最重要的一门语言,在他们这样的精英群体中更是普及,已经不下于英语。不过汉语比较难学,多数人掌握的程度,达不到英语那样。其实在武契奇看来,这并不是汉语难学的缘故,而是思维模式的问题,中华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异质性太大,以欧洲的思维去理解汉语,自然要比较困难一些。
有着中文底子,他这些年对于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思想趋势,都是比较熟悉的,这让他现在成为了一个政治上的“精中”分子,他的精中,与现在欧洲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那种喜好中国文化“精中”当然不一样,他是认同中国已经走通了一条人类向更高层次文明攀爬的大道,而且这条大道,是人类已知的道路中唯一已经走通的,这才是中国最吸引他的地方。
东升西降,而西方还不待见塞尔维亚,为什么塞尔维亚要在西方这颗腐烂的树木上栖身呢?塞尔维亚的出路在东方,武契奇出神地想着这些。
政治家们想的事情,青少年是不知道也不关心的。
杰克森与布罗迪两人,正在仰光城的大街上闲逛,准备去大吃一顿。
“你们好!我是仰光晚报的记者,能不能采访你们一下呢?”?两人被一家报社的女记者,拦住了采访。
看到是漂亮的女记者,两人笑嘻嘻地对视了一眼,他们对采访倒是不忌讳,还有点小兴奋,以前可从来没有什么记者,会采访他们。
记者名叫张芸,在采访时倒是自己吃了一惊,这两人的汉语也太好了,而且字正腔圆,如果不是目睹两人的形貌,而是只听声音,她一定分辨不出,这居然是外国人在说汉语。
张芸感兴趣的,是他们为什么来到中国,以及现在对中国有什么感觉,对自己的未来有没有什么考虑?两人对她的问题,倒是知无不言,本来就是两个比较单纯的大男孩。
这两人来自爱尔兰,是在仰光留学的,他们的学校是仰光师范大学,并不算是第一流的大学,在中国大概属于第四档次。不过,这已经是他们能获得中国留学的最好机会了,他们可考不上中国那些鼎鼎有名的大学。
杰克森与布罗迪两人,虽然都是爱尔兰人,其实来中国前并不认识,他们是在这所大学里认识的。因为发现在这所不知名的大学里,居然还有自己国家的“同胞”,使得两人迅速地熟悉了起来,而且变成了朋友,两人都有很多的共同话题,因为他们发现,对于中国当代文化,例如玄幻小说、影视动漫、游戏音乐,以及现实的餐饮娱乐,都有着相当共性的喜好,一言以蔽之,两人都是“精中”,而且兴趣爱好比较一致。
他们的汉语那么好,正是因为从小就浸润在中国文化的各种娱乐平台之中,从最早的想看懂原版影视和动漫,到后来直接阅读中文书籍刊物,以及网络上的语音对话等等,慢慢地中文就过关了。
能够来到中国,两人都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他们都是不太关心政治的人,喜欢享受生活。可是这些年欧洲经济一团糟,治安也变得非常不好,那里的现实生活让他们觉得很压抑。作为中华文化的爱好者,他们对于中国的情况从网络上,以及书籍刊物上都了解了不少,一直非常向往,说白了,厌倦了欧洲现在的情况,想寻找“一点光明”,安静地享受生活,这是他们想办法来华的主要原因。
这两人的家庭情况都还可以,杰克森的父亲是都柏林的一名资深会计师,算是爱尔兰的高收入打工人;而布罗迪的父亲则是爱尔兰的“体制内”,是市政管理的官员。所以家里能够支持他们的留学费用,不用像其它大多数的欧洲青年,如果想到中国留学,能凑出学费就不错了,其它的要靠在中国“勤工俭学”赚取费用,或者本事大的,有着优秀的成绩,可以申请中国学校的各种奖学金。
张芸心想,这两人家庭都属于“上中产阶级”,难怪对于来中国留学,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压力。这些年来华的西方留学生,总数已经达到了大几十万,大多数其实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算太好,支持他们的学业很吃力,来到中国后多数人其实也不可能靠奖学金生活,毕竟优秀者总是少数,所以这些留学生大多数要勤工俭学,有留学生的学校通常都会有专门的部门,帮助这些人寻找一些临时工作,例如洗车打杂之类的,不过中国可没有美国那么多的洗盘子的工作,过于简单的,都被自动化机械替代了。
“你们毕业以后,是想留在中国,还是回国发展呢?”
杰克森毫不犹豫地抢先回答:“当然想留在中国啰,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留的下来。”
布罗迪补充解释到,两人都想留在中国,他们都已经适应了中国的文化和生活嘛,当然不想回到越来越混乱的欧洲。不过要留在中国,对他们而言还是有些困难的,毕业时直接申请移民中国,通过审批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到时候可能先申请长期工作签证,然后再寻求未来的移民机会。 ↑返回顶部↑
塞尔维亚眼下的困境,在中国人眼中恐怕是叛徒应有的下场,既然你们的民族选择了资本主义,就要承担选择的代价,求仁得仁,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武契奇今年(2002年)刚刚32岁,他对于过去的南斯拉夫是没有心理负担的,按照他自己对历史的研究和青年时的亲历,他觉得塞尔维亚是无法抗拒资本主义化的,当时的民心已散,所有的政治人物,都倾向于西方,没有经历后来的惨痛教训,谁也扭转不了这种趋势。
当然,如果当时南斯拉夫,不,只要南联盟(塞尔维亚加上黑山),如果保留了社会主义,就肯定能得到中国的支持。那么,今天的南联盟就必然是东欧最亮的一颗星,以中国的力量,南联盟的经济、军事都会是整个东欧最强的,生活水平肯定也是最高的,更不会有什么科索沃独立出去,就连波黑,可能也都能收复。
但当时,米洛舍维奇等政客怎么会选择中国呢?怎么可能逆民意呢?历史没有假如,一步错就步步错,再也没有重来的机会。即使到现在,自己也拿不出让塞尔维亚重返社会主义这样的筹码,国内的政治格局已经固化,自己并没有力量,能够逆反现在的资本主义体制,除非是让中国出兵,但中国凭什么要这样干呢?塞尔维亚有什么利益能让中国动心呢?显然没有,中国人又不是欧洲或者俄罗斯,对巴尔干半岛那样地感兴趣。
但是,塞尔维亚要复兴,就必须进入中国的阵营;塞尔维亚要破局,也必须跳出欧洲看中国。武契奇对此确信无疑,他觉得,这是历史的大趋势。
武契奇个人的思想,从十几年前开始到现在,大致就是一个从精欧精美到精中的过渡过程。
年少时精欧和精美都是很自然的,南斯拉夫还存在的时候,其实因为比较独立于前苏联,欧共体对于南斯拉夫很支持,政治需要嘛,不想让南斯拉夫完全被前苏联控制。所以那个时代南斯拉夫,得以与资本主义欧洲自如地开展贸易和往来,自然受到欧洲的影响很深,七八十年代的欧洲,正好也是其发展得最好的时代,远比南斯拉夫发达和富足的生活,使得南斯拉夫的年轻一代“精欧”是最自然不过的。
等到苏联崩溃,南斯拉夫也解体,“精欧”开始转向“精美”,也是很自然的。一方面塞尔维亚人发现欧洲人其实对他们是歧视的,尤其是德国人,塞尔维亚是德国打通巴尔干半岛能源通道最大的障碍,很多民族事件背后,都有德国人的影子,所以对欧洲的好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则是认知到了美国的力量远远比欧洲强大,美国的生活方式也更“民主和自由”,把塞尔维亚的希望,寄托在了美国人的身上。
然而这些年下来,国内虽然还有大量的精欧和精美者,但塞尔维亚人中的精英分子,例如武契奇这样的,早已不在有这种天真的想法。作为一个小国,他们开始“精中”。
这并不是由于对欧美绝望而发生的“爱恨转移”,他们还没有那么幼稚。而是他们觉得历史的大势,在前苏联崩溃后的10年时间内,已经变得非常显著,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都正在从历史舞台的主角位置退却,直到完全消失,新的历史,主角将是中国人的天下,塞尔维亚唯有跟随中国,才能实现复兴。
这一次由美国带动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把整个欧洲都扫了进去,东欧地区变得更为凄惨。武契奇他们也因此觉得,不能再等了,至少要先与中国,建立起新的良好关系。他这次访华,可以说还带着团队的共同意愿。
武契奇是精通中文的,这其实并不奇怪。在新时空,像他这样的欧洲人有很多。中国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已经30多年了,现在中文几乎是所有国家教育外语上最重要的一门语言,在他们这样的精英群体中更是普及,已经不下于英语。不过汉语比较难学,多数人掌握的程度,达不到英语那样。其实在武契奇看来,这并不是汉语难学的缘故,而是思维模式的问题,中华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异质性太大,以欧洲的思维去理解汉语,自然要比较困难一些。
有着中文底子,他这些年对于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思想趋势,都是比较熟悉的,这让他现在成为了一个政治上的“精中”分子,他的精中,与现在欧洲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那种喜好中国文化“精中”当然不一样,他是认同中国已经走通了一条人类向更高层次文明攀爬的大道,而且这条大道,是人类已知的道路中唯一已经走通的,这才是中国最吸引他的地方。
东升西降,而西方还不待见塞尔维亚,为什么塞尔维亚要在西方这颗腐烂的树木上栖身呢?塞尔维亚的出路在东方,武契奇出神地想着这些。
政治家们想的事情,青少年是不知道也不关心的。
杰克森与布罗迪两人,正在仰光城的大街上闲逛,准备去大吃一顿。
“你们好!我是仰光晚报的记者,能不能采访你们一下呢?”?两人被一家报社的女记者,拦住了采访。
看到是漂亮的女记者,两人笑嘻嘻地对视了一眼,他们对采访倒是不忌讳,还有点小兴奋,以前可从来没有什么记者,会采访他们。
记者名叫张芸,在采访时倒是自己吃了一惊,这两人的汉语也太好了,而且字正腔圆,如果不是目睹两人的形貌,而是只听声音,她一定分辨不出,这居然是外国人在说汉语。
张芸感兴趣的,是他们为什么来到中国,以及现在对中国有什么感觉,对自己的未来有没有什么考虑?两人对她的问题,倒是知无不言,本来就是两个比较单纯的大男孩。
这两人来自爱尔兰,是在仰光留学的,他们的学校是仰光师范大学,并不算是第一流的大学,在中国大概属于第四档次。不过,这已经是他们能获得中国留学的最好机会了,他们可考不上中国那些鼎鼎有名的大学。
杰克森与布罗迪两人,虽然都是爱尔兰人,其实来中国前并不认识,他们是在这所大学里认识的。因为发现在这所不知名的大学里,居然还有自己国家的“同胞”,使得两人迅速地熟悉了起来,而且变成了朋友,两人都有很多的共同话题,因为他们发现,对于中国当代文化,例如玄幻小说、影视动漫、游戏音乐,以及现实的餐饮娱乐,都有着相当共性的喜好,一言以蔽之,两人都是“精中”,而且兴趣爱好比较一致。
他们的汉语那么好,正是因为从小就浸润在中国文化的各种娱乐平台之中,从最早的想看懂原版影视和动漫,到后来直接阅读中文书籍刊物,以及网络上的语音对话等等,慢慢地中文就过关了。
能够来到中国,两人都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他们都是不太关心政治的人,喜欢享受生活。可是这些年欧洲经济一团糟,治安也变得非常不好,那里的现实生活让他们觉得很压抑。作为中华文化的爱好者,他们对于中国的情况从网络上,以及书籍刊物上都了解了不少,一直非常向往,说白了,厌倦了欧洲现在的情况,想寻找“一点光明”,安静地享受生活,这是他们想办法来华的主要原因。
这两人的家庭情况都还可以,杰克森的父亲是都柏林的一名资深会计师,算是爱尔兰的高收入打工人;而布罗迪的父亲则是爱尔兰的“体制内”,是市政管理的官员。所以家里能够支持他们的留学费用,不用像其它大多数的欧洲青年,如果想到中国留学,能凑出学费就不错了,其它的要靠在中国“勤工俭学”赚取费用,或者本事大的,有着优秀的成绩,可以申请中国学校的各种奖学金。
张芸心想,这两人家庭都属于“上中产阶级”,难怪对于来中国留学,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压力。这些年来华的西方留学生,总数已经达到了大几十万,大多数其实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算太好,支持他们的学业很吃力,来到中国后多数人其实也不可能靠奖学金生活,毕竟优秀者总是少数,所以这些留学生大多数要勤工俭学,有留学生的学校通常都会有专门的部门,帮助这些人寻找一些临时工作,例如洗车打杂之类的,不过中国可没有美国那么多的洗盘子的工作,过于简单的,都被自动化机械替代了。
“你们毕业以后,是想留在中国,还是回国发展呢?”
杰克森毫不犹豫地抢先回答:“当然想留在中国啰,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留的下来。”
布罗迪补充解释到,两人都想留在中国,他们都已经适应了中国的文化和生活嘛,当然不想回到越来越混乱的欧洲。不过要留在中国,对他们而言还是有些困难的,毕业时直接申请移民中国,通过审批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到时候可能先申请长期工作签证,然后再寻求未来的移民机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