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67节(3 / 4)
每个标准市的发展,中国人传授了很多经验。在中国,很多大企业,包括互联网平台,是盯着标准市的发展的,因为他们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中北和西北大市场,一旦有新的标准市被批准,这些企业就会安排自身的发展计划,来新标准市,建立自己的区域市场和“地盘”,这使得新城市的发展,省了不少力。亚俄也广泛地采用了这样的手段,每个新标准市发展前,他们都会根据对新城市的定位,向一些亚俄和中国的大集团发出邀约,邀请他们来投资各自擅长的产业、建设或服务等领域。
刘昌贺很清楚,这是逐渐发展的中国与亚俄之间的深度融合。他也听朋友说过,在中亚那里要更深入——因为中亚各国自身的能力,比起亚俄来差得很远,所以那里基本是中国官员和专家,主导一切建设发展。那样也来的更干脆,大量复制了中国西北本土的发展经验,很多时候速度比起亚俄这面,还要快得多,现在的中亚,相比以前已经完全变了样。
当然独立发展的乌兹别克,其发展速度,相对就慢了很多,虽然中国的支持并不少,但他们内部的政治还是比较复杂,拖延了发展的趋势,所以相比其它的4国,要差上不少。
不管快也好,慢也好,刘昌贺这样的普通人,也看得到明显的趋势——中亚和亚俄,都正在变成中国大体系的一部分,无论是经济、产业、资源、市场,都逐渐在融为一体,从而推动了政治和军事等上层领域的进一步融合,这是时代的大趋势,是中国强大实力和正确的思想引导下的成果。
否则刘昌贺怎么会考虑定居亚俄呢?他其实是个现实的人。
小小薇拉跌跌撞撞地跑向他,刘昌贺笑着伸开了双手,看着女儿,内心仿佛有蜜糖在融化开来。
第433章 殷华移民潮与新局
西元2000年10月,南美洲,秘鲁联邦。
菲利普用口音仍然有点古怪的汉语,手按在秘鲁联邦的宪法上,诵读完了宣誓忠诚的誓言。
一名女性移民官,递给他新做好的他的身份证“费历普”,这就是他的中文名字了,她微笑着对他说道:“费先生,恭喜你,现在你已经成为秘鲁联邦国民的一分子了,享有国民的一切正常待遇。”
菲利普谢谢了她。收拾好证件和文件,他走出了移民署,内心既有激动也有感伤,现在自己就是这个被称为“小中华”又被称为“殷华”的秘鲁联邦的国民了,在意大利的一切,都是人生已经消逝的过去了。
意大利的机械工程专业教育,是西方非常有名气的,而菲利普更是毕业于博洛尼亚大学,这是意大利最好的大学,号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所谓的“世界大学之母”,曾经与牛津大学(英)、巴黎大学(法)、萨拉曼卡大学(西),并称为欧洲四大名校。
所以欧洲的经济虽然困难,但毕业前菲利普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他相信意大利强大的机械产业,肯定能为自己提供良好的职业,不说前途似锦,至少衣食不愁。
但毕业前后的遭遇,完全是给了他一闷棍。欧洲的经济形势太糟了,意大利的情况,比起最强的法国和德国来,更糟一些。那些他投档的大企业,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使得他不得不把就业的目标转向中小企业,但也没有什么机会,只能是断断续续地打零工,关键是这样的日子似乎没有个头,如果这样下去两三年,恐怕他所学的专业都荒废了,这让他非常恐慌。
在新时空,如同整个欧洲一样,意大利的情况,比起原时空要差得多,原时空到2000年的时候,意大利的gdp已经有1.44万亿美元,而在新时空,现在仅有7000亿美元左右,缩减了一半不止。人口5000多万,人均gdp勉强超过了1.3万美元/人,不过人均gdp能够突破1万美元,还算是高收入的发达国家。
意大利的机械、航空、汽车这三大工业,以及农业和皮革,仍然是欧洲顶级的。但问题是,在新时空意大利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即市场空间太小。它所谓的强势产业,没有一样能强势得比中国更强的,根本卖不到社会主义国家体系。而它特色的所谓皮革制品、奢侈品等“品牌产品”,也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气相不合”,难以进入“大市场”。
所以意大利的产品,也就只能在西方市场这个占全球比例日益缩小的小圈子里销售,能过做到现在的程度,已经算不错了。
但随着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和金融收割欧洲的战争,意大利就倒了血霉了。它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几乎所有的能源和大宗物资,都仰赖进口。风暴一来,意大利的货币里拉,首先跌成了狗,接下来不但是石油和天然气暴涨,其它的原材料几乎都暴涨,这样上下挤压,意大利的经济危机,立即爆发。
菲利普毕业的时候,正是意大利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大型企业开始往美国迁移的时候,他要能找到好工作才是见鬼了呢,有几个意大利企业在这个时候,还愿意招聘新人的?多少资深有能力的骨干工程师都失业了,何况他这个还需要实践锻炼的新人呢。
在国内找不到出路,菲利普被逼无奈,就想到了移民。最早的移民目标,自然是美国,但菲利普仔细研究之后,认为移民美国,对他来说也很艰难。
原因并不复杂——美国的实体经济,同样很糟糕。美国人收割欧洲,并没有能带来实体经济的好转。油价涨得那么高,大宗物资那么贵,成本就非常高,与中国体系的工业品根本没得比。中国体系通过社会主义体制的内部调控,能够控制成本,但在资本主义世界,则是根本不可能的,西方制度下,原材料跌的时候就会跌过分,涨的时候也会涨过分。
既然美国和欧洲的实体经济都是一团糟,美国人的工业品卖给谁呢?包括欧洲工业转移,其实还是内卷争夺西方有限的市场。但西方也不可能全方位地完全对其它国家市场禁入啊,所以中国工业产品还是不断地渗入,只不过不是中国直接出口,表面上都是爪哇民国、菲律宾等地出口西方的,实际上谁都知道,那就是中国产品,就连美国也难以完全禁止,从中国进口是大生意,背后的利益集团很强的。
菲利普很讨厌美国,因为他认为美国人把西方的工业都摧毁了。他是名牌大学生,不是那些媒体一忽悠就轻信的傻子。美国人这几年干的事情,他以为自己还是能认知清楚的,这些王八蛋,不就是想用欧洲的血肉,去填补美国的漏洞吗?可是美国这么干,可以说不但毁了欧洲的工业,同样也毁了美国的工业,因为整个西方的工业,现在比起中国更加落后了,就连那些传统的工业,西方相对中国成本的差距,也更大了。
美国现在比欧洲强的,就是高油价撑起来的石油和石化产业,以及那些纯剥削的金融吸血鬼。菲利普判断移民美国后自己的就业,一点都不乐观。如果他是学石油或者石化的,也许还能指望一下,可是他是学机械工程的,这种情况下跑到美国去,相比呆在欧洲又能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大概就是在欧洲,他还饿不死,因为还有家人支持,到了美国,恐怕他才要饿死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菲利普不得不考虑起此前从未考虑过的移民中国的可能性。他能有这样的思想,得益于这些年移民中国在西方,已经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事实上,西方移民的数量也超过了45万人,数量并不少。
但是他打听下来,来中国也不是敞开大门的,每年有一定的限额,因为随着西方经济危机,移民中国变得很热门,所有要“排队”,他的条件虽然符合,但这样排队,恐怕两三年,也未必能得到批准。
移民中国很热门,在菲利普看来是很自然的,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富强的国家,人均gdp也是全球第一(原来欧洲那几个高收入小国,在八十年代后都不行了),收入最高,而且社会主义性质,导致工作又稳定可靠,当然人们都愿意去。
但是菲利普没办法等两三年啊,这么久,他可没法熬下去,最终他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体系的“南美社会主义联盟”(简称南社),这个由秘鲁联邦、巴拉圭和厄瓜多尔组成的三国联盟,现在是全球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尤其是秘鲁联邦,其人均收入已经接近美国,比意大利的人均还高。
移民南美对菲利普来说,语言上是有优势的,除了主要使用的中文,那里很多人用拉丁语或其变种西班牙语,这些他都会,他觉得当年这些地方都是西班牙殖民地,恐怕在生活上也易于接受,应该与意大利有相似之处——不过这一点,在他抵达南美后,就发现是扯淡,哪里还有什么西班牙的影子?都是中国的影子才对,这就是一个小中国,文化已经彻底被中国人改造了。
让他意外的是秘鲁联邦的发达程度。如果不是为了移民自己做的研究,他真的一点都不知道,秘鲁联邦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读书的时候他没有关心过,而且意大利媒体也很少报道,报道也不过是抹黑罢了,对于这里蓬勃的经济发展,是一点都没有提及的,此前他根本不知道,这里已经是一个远超意大利的经济强国了。 ↑返回顶部↑
刘昌贺很清楚,这是逐渐发展的中国与亚俄之间的深度融合。他也听朋友说过,在中亚那里要更深入——因为中亚各国自身的能力,比起亚俄来差得很远,所以那里基本是中国官员和专家,主导一切建设发展。那样也来的更干脆,大量复制了中国西北本土的发展经验,很多时候速度比起亚俄这面,还要快得多,现在的中亚,相比以前已经完全变了样。
当然独立发展的乌兹别克,其发展速度,相对就慢了很多,虽然中国的支持并不少,但他们内部的政治还是比较复杂,拖延了发展的趋势,所以相比其它的4国,要差上不少。
不管快也好,慢也好,刘昌贺这样的普通人,也看得到明显的趋势——中亚和亚俄,都正在变成中国大体系的一部分,无论是经济、产业、资源、市场,都逐渐在融为一体,从而推动了政治和军事等上层领域的进一步融合,这是时代的大趋势,是中国强大实力和正确的思想引导下的成果。
否则刘昌贺怎么会考虑定居亚俄呢?他其实是个现实的人。
小小薇拉跌跌撞撞地跑向他,刘昌贺笑着伸开了双手,看着女儿,内心仿佛有蜜糖在融化开来。
第433章 殷华移民潮与新局
西元2000年10月,南美洲,秘鲁联邦。
菲利普用口音仍然有点古怪的汉语,手按在秘鲁联邦的宪法上,诵读完了宣誓忠诚的誓言。
一名女性移民官,递给他新做好的他的身份证“费历普”,这就是他的中文名字了,她微笑着对他说道:“费先生,恭喜你,现在你已经成为秘鲁联邦国民的一分子了,享有国民的一切正常待遇。”
菲利普谢谢了她。收拾好证件和文件,他走出了移民署,内心既有激动也有感伤,现在自己就是这个被称为“小中华”又被称为“殷华”的秘鲁联邦的国民了,在意大利的一切,都是人生已经消逝的过去了。
意大利的机械工程专业教育,是西方非常有名气的,而菲利普更是毕业于博洛尼亚大学,这是意大利最好的大学,号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所谓的“世界大学之母”,曾经与牛津大学(英)、巴黎大学(法)、萨拉曼卡大学(西),并称为欧洲四大名校。
所以欧洲的经济虽然困难,但毕业前菲利普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他相信意大利强大的机械产业,肯定能为自己提供良好的职业,不说前途似锦,至少衣食不愁。
但毕业前后的遭遇,完全是给了他一闷棍。欧洲的经济形势太糟了,意大利的情况,比起最强的法国和德国来,更糟一些。那些他投档的大企业,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使得他不得不把就业的目标转向中小企业,但也没有什么机会,只能是断断续续地打零工,关键是这样的日子似乎没有个头,如果这样下去两三年,恐怕他所学的专业都荒废了,这让他非常恐慌。
在新时空,如同整个欧洲一样,意大利的情况,比起原时空要差得多,原时空到2000年的时候,意大利的gdp已经有1.44万亿美元,而在新时空,现在仅有7000亿美元左右,缩减了一半不止。人口5000多万,人均gdp勉强超过了1.3万美元/人,不过人均gdp能够突破1万美元,还算是高收入的发达国家。
意大利的机械、航空、汽车这三大工业,以及农业和皮革,仍然是欧洲顶级的。但问题是,在新时空意大利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即市场空间太小。它所谓的强势产业,没有一样能强势得比中国更强的,根本卖不到社会主义国家体系。而它特色的所谓皮革制品、奢侈品等“品牌产品”,也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气相不合”,难以进入“大市场”。
所以意大利的产品,也就只能在西方市场这个占全球比例日益缩小的小圈子里销售,能过做到现在的程度,已经算不错了。
但随着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和金融收割欧洲的战争,意大利就倒了血霉了。它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几乎所有的能源和大宗物资,都仰赖进口。风暴一来,意大利的货币里拉,首先跌成了狗,接下来不但是石油和天然气暴涨,其它的原材料几乎都暴涨,这样上下挤压,意大利的经济危机,立即爆发。
菲利普毕业的时候,正是意大利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大型企业开始往美国迁移的时候,他要能找到好工作才是见鬼了呢,有几个意大利企业在这个时候,还愿意招聘新人的?多少资深有能力的骨干工程师都失业了,何况他这个还需要实践锻炼的新人呢。
在国内找不到出路,菲利普被逼无奈,就想到了移民。最早的移民目标,自然是美国,但菲利普仔细研究之后,认为移民美国,对他来说也很艰难。
原因并不复杂——美国的实体经济,同样很糟糕。美国人收割欧洲,并没有能带来实体经济的好转。油价涨得那么高,大宗物资那么贵,成本就非常高,与中国体系的工业品根本没得比。中国体系通过社会主义体制的内部调控,能够控制成本,但在资本主义世界,则是根本不可能的,西方制度下,原材料跌的时候就会跌过分,涨的时候也会涨过分。
既然美国和欧洲的实体经济都是一团糟,美国人的工业品卖给谁呢?包括欧洲工业转移,其实还是内卷争夺西方有限的市场。但西方也不可能全方位地完全对其它国家市场禁入啊,所以中国工业产品还是不断地渗入,只不过不是中国直接出口,表面上都是爪哇民国、菲律宾等地出口西方的,实际上谁都知道,那就是中国产品,就连美国也难以完全禁止,从中国进口是大生意,背后的利益集团很强的。
菲利普很讨厌美国,因为他认为美国人把西方的工业都摧毁了。他是名牌大学生,不是那些媒体一忽悠就轻信的傻子。美国人这几年干的事情,他以为自己还是能认知清楚的,这些王八蛋,不就是想用欧洲的血肉,去填补美国的漏洞吗?可是美国这么干,可以说不但毁了欧洲的工业,同样也毁了美国的工业,因为整个西方的工业,现在比起中国更加落后了,就连那些传统的工业,西方相对中国成本的差距,也更大了。
美国现在比欧洲强的,就是高油价撑起来的石油和石化产业,以及那些纯剥削的金融吸血鬼。菲利普判断移民美国后自己的就业,一点都不乐观。如果他是学石油或者石化的,也许还能指望一下,可是他是学机械工程的,这种情况下跑到美国去,相比呆在欧洲又能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大概就是在欧洲,他还饿不死,因为还有家人支持,到了美国,恐怕他才要饿死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菲利普不得不考虑起此前从未考虑过的移民中国的可能性。他能有这样的思想,得益于这些年移民中国在西方,已经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事实上,西方移民的数量也超过了45万人,数量并不少。
但是他打听下来,来中国也不是敞开大门的,每年有一定的限额,因为随着西方经济危机,移民中国变得很热门,所有要“排队”,他的条件虽然符合,但这样排队,恐怕两三年,也未必能得到批准。
移民中国很热门,在菲利普看来是很自然的,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富强的国家,人均gdp也是全球第一(原来欧洲那几个高收入小国,在八十年代后都不行了),收入最高,而且社会主义性质,导致工作又稳定可靠,当然人们都愿意去。
但是菲利普没办法等两三年啊,这么久,他可没法熬下去,最终他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体系的“南美社会主义联盟”(简称南社),这个由秘鲁联邦、巴拉圭和厄瓜多尔组成的三国联盟,现在是全球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尤其是秘鲁联邦,其人均收入已经接近美国,比意大利的人均还高。
移民南美对菲利普来说,语言上是有优势的,除了主要使用的中文,那里很多人用拉丁语或其变种西班牙语,这些他都会,他觉得当年这些地方都是西班牙殖民地,恐怕在生活上也易于接受,应该与意大利有相似之处——不过这一点,在他抵达南美后,就发现是扯淡,哪里还有什么西班牙的影子?都是中国的影子才对,这就是一个小中国,文化已经彻底被中国人改造了。
让他意外的是秘鲁联邦的发达程度。如果不是为了移民自己做的研究,他真的一点都不知道,秘鲁联邦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读书的时候他没有关心过,而且意大利媒体也很少报道,报道也不过是抹黑罢了,对于这里蓬勃的经济发展,是一点都没有提及的,此前他根本不知道,这里已经是一个远超意大利的经济强国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