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6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再有就是胡塞组织,广泛开展了游击战,海湾军队果然不适应这种战法,这些王爷军队老爷兵的劣势逐渐暴露——不耐久战,一败即溃。随着也门新军逐渐适应了与海湾军队的战斗,他们逐步开始逆转了形势,在美国支持下,其武器装备逐渐赶上了沙特等国,而防空系统的完善,也让海湾国家有限的空中优势,逐步难以发挥。
  双方都有着比较完善的中美卫星情报支持,所以主要的军团级行动,几乎都是“双向透明”的,这让大的行动,表现出了硬实力之间的决斗。当胡塞军的实力,逐步赶上了沙特海湾联军之后,在连续的战斗中挫败了他们的进攻,而随着胡塞军的不断反攻,最终海湾联军不得不狼狈地从也门撤军。而从占领也门首都到不得不撤退,也不过是2个月不到的时间。
  打到这个程度,胡塞军已经算得上是威震阿拉伯世界,在3个月的“卫国战争”期间,他们消灭了海湾联军近10万人。
  随后,胡塞军队攻入了沙特本土,本来想分兵阿曼的,但是美国制止了胡塞的行动,建议他们集中兵力打垮沙特,而沙特作为海湾七国的领袖,它只要跨了,其它海湾国家自然就拉稀了。其实这是美国的私心,它并不愿也门去进攻别的海湾国家,尤其是阿曼,还有美国的重要军事基地呢,阿曼也没敢让美国人滚蛋,他们还赖在阿曼呢。
  美国的战略,是只想干掉沙特,沙特完蛋,其余海湾国家美国就能完全操纵,要他们增加或者减少产能,都是一句话的事情,干嘛要打掉他们呢?事实上,美国近期重要的外交工作之一,就是试图分解海湾国家之间的联盟。不过这些国家也不是傻子,美国的这种意图也看得出来,不可能轻易就范的,因为满足美国,其实就意味着国家变成了美国的傀儡。
  胡塞军队攻入沙特,几乎重演了此前沙特攻入也门的故事。初期的进展非常迅速,沙特在其国土的西南部组织的防线,根本无法抵挡胡塞军的进攻,让胡塞军,很快攻击到了其首都利雅得区域。不过在这里,战事陷入了长期的僵持。
  关键是,现在整个逊尼派的世界,都开始动员起来了,埃及和苏丹没钱,但是有点军事经验又勇敢的战士并不少,急红眼的沙特和海湾其它王爷们又舍得出钱,所以来参加圣战的外籍士兵们,络绎不绝,这填补了沙特本土人员战斗意志不行的弱点。
  这些外籍士兵混合沙特本土人员,被法国军事顾问团和埃及等国的军官团,迅速地组织成为军队,不断替补上那个现在全球著名的“血腥绞肉机”利雅得战场,大量的人员死去,但终究是暂时守住了沙特的首都利雅得。
  也门胡塞军队对利雅得发起过三次会战,虽然大量杀伤了沙特等海外国家的军队,但终究没能突破防线,一直到1998年2月,胡塞军不得不停下连续的进攻,而沙特也一时无力反攻,双方都有自己的伤口,需要向休整,整个战线大致稳定了下来。当然,这都是暂时的,未来更残酷的战斗,还在后面。
  美国对于没有能一下子干掉沙特,不能算满意,但也可以接受。此前美国没有想到欧洲和其它逊尼派国家,对沙特的支持如此坚决,而中国的身影又隐约在背后开始显露,因此美国也非常顾忌,而且美国也达成了初步的目的,沙特南部的油田要么被毁掉,要么被胡塞组织占领,而这些油田实际上都被美国的公司控制了,不过是与也门分成而已。
  在这样的背景下,油价从此前的不到40美元/桶,上涨到了6570美元一桶,美国的金融机构们,一直试图将油价拉高到80美元/桶以上,但发现只要超过70美元/桶,就会有中国体系的天量石油抛售出来,显然中国只能忍受70美元/桶以下的油价。在几次较量之后,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个打了折扣的价格区间。
  新时空全球石油的定价权,实际上是分裂的,美国的定价权,只能大致控制西方的石油市场,而根本无法延伸到中国体系。美国的nymex原油期货,相对于中国的大庆原油期货,影响力恐怕还要稍逊一筹。中国这里的交易所保持70美元/桶以下,而美国那里拉高了,就会出现价差,自然买家都来中国这里买,而卖家都跑到美国那里卖,问题是,中国体系有能力满足增加的买家啊,而美国那里反而缺乏足够的买家了。所以最后,当美国人发现中国石油期货交易量,开始大大超过美国这边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放弃,再持续下去,影响力都丢光了。
  发展到这个程度,希拉里克林顿他们,以及美国的战略家们,评估在石油战略上,大致可以认为完成了原来目标的70%左右,虽然不是最满意,但起码还是可以接受。
  这种格局的形成,自然有着中国在其中的操控。按照李思华的指示,这是对美国的“牧狗”,由于核威慑的存在,中国在拥有足以克制美国核威慑的武器之前,无法考虑热战;而美国国内虽然经济走向困难,但也不会一时崩塌,其韧性还是很强的。所以就像要放狗绳,美国拼命要跑的时候,就放松一点,让它的活动空间大一些;“累”了的时候,则要拉紧。通过这样的一松一紧,不断拉大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差距,直到最后彻底战胜美国的契机出现。
  李思华在中国国内,一直对中央有明确的要求,就是要避免自我膨胀,搞什么对美国的速胜论。她原时空的2021年,美国的gdp是俄罗斯的13倍,类似新时空现在中国与美国的gdp差距。原时空美国就能保证战胜俄罗斯吗?新时空还不是一样?中国也无法保证战胜美国。只要核威慑这个紧箍咒在,就不要轻言速胜。
  第428章 欧洲沉沦与美国复兴
  西元1998年的1月,欧洲天寒地冻,不过比天气更寒冷的,是欧洲的经济,开始进入了酷寒期。
  石油和天然气涨价,欧洲虽然困难,还能勉强承受。毕竟新时空欧洲并没有自己作死,不去进口欧俄的油气,而且中东的供给,也是彻底满足的,无非就是价格贵了,成本高了,这还是可以抵挡的。
  但问题是,伴随着海湾战争,美国开始加息了,理由是非常充分的——油价一涨,物价就涨,美国的通膨就上升,通膨率高了,加息不是最典型的应对手段吗?
  可是美国的加息太狠了,短短四五个月,现在的利息率已经突破了6%,如此高息之下,美元暴涨,正在筹备中的欧元一下子哑火了,而欧洲各国的货币暴跌,资本都跑路去美国了。
  更要命的是,很多产业,都开始有点转移美国的迹象了。明摆着,欧洲的劣势开始“大暴露”,财经媒体上连篇累牍地讨论欧洲的4大弱点:
  一是能源劣势。欧洲就是个缺乏能源的大陆,美国人既然与海湾国家翻脸,那么未来海湾就没有宁日,而中国体系的各大石油输出国,并没有大幅扩产的意愿。这意味着,欧洲很可能要承受长期高昂的能源成本,就算是欧洲倒退回去,使用煤炭,情况也改善不了多少,这些能源的价格都是联动的,石油暴涨,也推动了煤炭涨价。
  更关键的是,无论使用哪一种化石能源,趋势都很明显了,欧洲就是全球能源成本最高的国家,石油涨价的背景下,中国却宣布,其本土的基准电价,预计每年下跌1分/度,原因是中国光伏、风电、水电、核电混合堆的大发展,火电的比例正在快速下降。
  再加上中国新能源车的大发展,从长期看油气和煤炭作为能源的时代,正在过渡到新能源,但问题是,欧洲并没有能够跟得上中国的发展啊。即使未来因为中国对油气煤的用量下降,而导致全球化石能源价格下降,欧洲的能源价格,必然也是全球最高的。
  即使在资本主义世界,欧洲能源价格长期高于美国也是必然的,美国的化石能源丰富,而且最近的十年左右,经过了一轮大开发,通过向外高价出口补贴国内消费,化石能源的价格远低于欧洲,现在的差距几乎是倍数。
  在新时空,欧洲根本没有跟得上ict产业革命的趋势,工业上完全靠传统工业支撑,能源价格在成本上,多数要在所有成本中占据15%甚至更高,在能源成本问题尖锐化后,欧洲的传统工业的劣势就突出了——确实比美国人的成本要高很多呀,甚至可能完全冲销了利润。
  二是资源劣势。除了能源外,欧洲在其它自然资源上也没有优势,而且几百年的发展,甚至连煤炭铁矿石之类的最基础工业原料,都要依赖进口。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这些工业相关的大宗物资,也统统上涨,而且社会主义国家系统,例如非洲那40多个国家,现在对于欧洲的出口越来越少,他们都是在中国体系内进行贸易,倒不是因为什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势不两立,而是因为欧洲没有可以交换的东西了,这些国家的工业产品,来自中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欧洲还能对他们出口什么?奢侈品吗?他们模仿中国的体制,就决定了不可能。既然欧洲货币不可靠,那么他们出口欧洲干什么呢?
  所以欧洲现在很多的原料进口,除了欧俄,甚至要找到南美去。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几乎毁了,现在连开矿都很少。不找到南美去能怎么办呢?但这样的话,光是漫长的海运时间以及海运成本,都让欧洲企业的成本更高。
  三是人才劣势。美国的ict已经够落后了,而这个时空的欧洲更是如此,电子工业因此出奇的落后,这导致欧洲能够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的人才很少。而制造业大量地被中国本土及其体系国家替代,整体上是不景气的。这导致欧洲的创新企业变得更少,就业困难,诞生人才就更少,这完全是一个恶性循环。
  法国和德国,已经在考虑更多的贸易保护政策了,没有这个,不能维持欧洲大企业们自身的本土市场,必然会被中国体系国家的产品打垮他们。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也就意味着欧盟的企业,脱离了全球的主要市场——中国及其体系国家,几乎占到了全球市场的80%。总不能你对中国市场禁入,中国还向你开放市场,你算老几?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