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4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特洛尼科夫甚至觉得有些屈辱,苏联即使这些年发展得不好,但毕竟也是世界第三大国,根基深厚,而它的领导人却已经明显地开始投降,而且不是选择蒸蒸日上的中国,是已经被中国压迫到千疮百孔的西方!
  金武怠摇摇头:“戈尔巴乔夫是有深厚的上层民意基础的。你们国家崇拜西方的传统太强大了,国家一出问题,本能地就是朝西方看,模仿西方模式。中国对苏联的经济影响力逐步扩大,但对苏联的思想影响力,仍然是非常有限的。能够改变这一切的,是真正的实力对比。”
  特洛尼科夫深沉地点头,金武怠之前向他说过一个计划,以新西伯利亚大区的经济成就为基础,他拥有在党内进一步上升的资格,而戈尔巴乔夫意志软弱,这也是可以利用的。
  苏联绝大多数的高干阶层,现在没有不与“中国生意”有关的,中国的经济力量,已经渗透了苏联各阶层,他们可以组织起“关键人物公关群体”,向苏维埃主席团关说,金武怠说这是模仿美国人的“游说公司”。通过这个操作,将特洛尼科夫推到苏g政治局11常委中,并且负责苏联东部的事务,要成为事实上的“东部大臣”。说白了,就是先巩固自己的基本盘,把乌拉尔以东的地域党政军领导,尽量变成“自己人”,尽管这些自己人,其实也是用经济利益而非信仰捆绑的。
  特洛尼科夫已经忧心忡忡地看到,各个少数民族的加盟共和国,其实独立倾向已经很明显。苏联能不能维持得下去,这个噩梦般的问题,现在已经是不能因为忌讳而不去考虑的问题了。如果这些加盟共和国独立,那苏联就解体了,而俄罗斯难道要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吗?
  自己不知道能不能阻挡这个趋势,恐怕很难。但无论如何,现在苏联资本主义思想薄弱的东部,保住苏联的社会主义力量,才有未来回旋的余地。
  金武怠的脸色同样深沉,他想起这一次访苏之前,cfia确定的苏联战略。中央认为,随着戈尔巴乔夫今年的一系列瞎搞,苏联的崩塌解体,已经是无可避免。这根本不是因为经济困难——在中国的各种支持下,苏联老百姓的日子还是过得下去的,并没有发生大的物资困难,虽有怨言,但显然并没有走到要推翻政府的地步。
  苏联现在的问题,是精神彻底地垮了,完全失去了信仰。不仅戈尔巴乔夫望之不似人君,其整个的干部群体,都已经腐败堕落,不可收拾。这些人为了自身和家族的利益,热烈地拥抱私有制,当然会倾向西方而不是中国,苏联只有变成了西方体制,他们才能保住自己贪污腐败掠夺的私有利益。
  中国无法拯救这样的一个完整苏联,难道让中国冒着核大战的风险出兵苏联吗?中国甚至也无法拯救东欧,最近的20多年,东欧与西欧的人均收入,在西欧屡屡遭到中国产业打击的前提下,仍然从1:2掉到了1:5以上,东欧国家的人民收入,甚至开始低于中国支持的坦桑尼亚或者肯尼亚这样的非洲国家。这使得东欧除了极少数的人员以外,“人心向西”是不争的事实。这些欧洲人,对于中国模式与苏联的反应类似,“文明隔阂”、“难以模仿”、“个人利益恐惧”,是他们一致的反应,背叛信仰的人,最仇恨的当然是信仰者。
  所以中央现在确定下来,全力以赴,做两件大事。
  一是支持建设乌拉尔以东的苏联地区,改善这个区域的人民生活,用经济利益深度捆绑和控制这里的干部阶层,一旦有变,要让苏联东部成为苏联乃至东欧残余的社会主义力量的聚集区,对抗西部的资本主义势力,哪怕最终让俄罗斯一分为二,也要做到,在这个部分,甚至已经考虑了未来出兵东部。
  二是渗透控制中亚的各个政治势力,用一切手段,消灭所有的反华势力,使得苏联一旦有变,中国支持的势力可以迅速控制独立的新国家,让其社会主义性质不变,而不是从社会主义倒退到什么“斯坦”的宗教主义,那是开历史的倒车。当初“苏军行经处,姐妹齐卸罩”带来的人民解放,难道又让宗教去控制了?
  随着苏联的衰败和开始自杀,各方的行动都开始加速。
  第392章 中亚的暗潮和未来
  西元1986年3月,苏联中亚,哈萨克共和国,中哈边境的一个工地。
  新任哈萨克共和国第一书记达列力汗,正在 “中俄里海国际铁路”的开工仪式上致辞,他满面红光,非常高兴。原来对他一直构成巨大的压力的纳扎尔巴耶夫调任中央,担任中央书记,听说是作为未来国家领导人的种子选手。但这又能怎么样呢?控制哈萨克的实权才是重要的。戈尔巴乔夫才五十多岁,就算纳扎尔巴耶夫被确定为“储君”,他也有的好等,说不定还会死在戈尔巴乔夫之前呢。
  达列力汗这些年,一直与中国的同志关系密切,因此他对苏联现在的情势之清楚,苏联绝大部分的干部是赶不上的,在他看来,哈萨克肯定要走上独立的道路,现在去苏联中央,结果未必好。纳扎尔巴耶夫走了,达列力汗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逐步牢牢地控制哈萨克的权力,全面实施自己早就想推行的中国模式。对于苏联中央的权威,他内心有着蔑视,每个共和国都蠢蠢欲动,各自独立的思想,已经发展到了难以改变的程度。
  纳扎尔巴耶夫在哈萨克几十年,根基太深厚了,以至于他过去任职的时候,只能是坚决地执行纳扎尔巴耶夫要求的政策,以免被他搞下去。现在好了,一旦根基稳固了,就可以快速清洗掉纳扎尔巴耶夫在哈萨克的影响。对于这个他还是有把握的,这些年他推动大量的哈萨克学生到中国留学,他们回国后,又逐渐得到重用——现在与中国新疆的贸易,可以说是哈萨克经济的主要支柱,不用他们用谁呢?
  达列力汗的中国朋友谢轩,微笑着在边上鼓掌。他知道,这条铁路的建设,来之不易,苏联高层总是本能地反对类似的建设项目,他们有很强的提防除了西方以外的一切投资的本能倾向,据说这是历史上被蒙古帝国侵略和统治几百年的后遗症。就连纳扎尔巴耶夫,对于这条明显对哈萨克经济有利的铁路,一直以来也是不置可否,这让中国感到恼怒,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合作者,所以推动了他调动到苏联中央,不想做朋友,那以后就是敌人了。
  好在现在中国通过经济利益的捆绑,在苏联高层中的“朋友”也不少,戈尔巴乔夫又是一个耳朵很软的人,最终在纳扎尔巴耶夫被调走后,还是通过了。实际上通过的是2条铁路,这一条是通过哈萨克南部,联通其首都阿拉木图后,一直通向里海;还有一条铁路则是“中苏南方铁路”,其实就是从新疆进入塔吉克,穿越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一直通向土库曼,抵达其在里海的港口。
  中亚这些共和国的干部,以及民众,对于这两条铁路都是非常欢迎的,通往华京的路,是致富之路嘛,那些对中国“地缘侵略”的担心,还能抵得过现实利益?
  现在连哈萨克的民众都知道,中国人正在推动其与中亚联合的“西域世界级大市场计划”,这个计划以中国的新疆(西域和天山两省)和陕西甘肃为核心,试图联合苏联的4个加盟共和国,共同发展为一个新的世界级大市场。中国领袖的“400万平方公里世界级大市场理论”,现在是每个哈萨克干部都要学习的内容,其实其余三国(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也一样,大家都认为,如果中国的这个计划成功,那么4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算赶不上中国本土,但无疑要比现在好10倍不止。
  所以中亚4国的民意乃至“官意”的倾向,是很明显的,这为达列力汗提供了很大的助力,他以此来排挤纳扎尔巴耶夫留下的亲信,就很有说服力,能够得到干部们的支持——那些家伙,不就是大伙们的绊脚石吗?
  达列力汗对中国的这个大市场计划,是很有信心的,他可是亲眼目睹了新疆这十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个中国通,他哪一年不要去新疆两三次?所以他对新疆是非常熟悉的。
  到1985年底,中国人已经完成了每年对新疆两省高达1700亿立方/年的输水量,著名的红旗输水工程已经完成了大半,预计到1987年,能够提前全部完成2000亿立方/年的输水计划。而在1987年“南水藏调蓄能工程”将全面开工,中国人原来计划是20年完成,但是达列力汗自己认为,可能十几年就能完成,中国人的科技和建设能力发展得太快了。
  如果这样估计的话,到2000年之前,中国新疆两省每年能够调水3000亿立方进入,水资源完全不再是一个发展障碍。
  去掉了水资源不够的问题,新疆两省这些年的发展速度,在达列力汗看来,完全是疯狂的速度。按照中国同志的介绍,两省现在的人口,已经突破六千万,而再有五年左右,将达到1亿人的目标,两省都将成为五千万人口的经济大省,加上陕西和甘肃两省的五千多万人,中国为此准备的人口资源,就超过了1.5亿人。
  现在新疆的经济格局,可不是仅限于农牧业、石油和采矿业这样的初级产业了,大量的复杂工业和高新产业正在发展,达列力汗本人就最看好新兴的风电和光伏产业,这非常适合在新疆发展,其实也适合在哈萨克发展,这是未来哈萨克要争取的产业。
  这种“全产业链”的大工业发展,让达列力汗确认,中国确确实实在夯实西北大市场的根基。按照中国理论,每一个大市场要做到有自身特色的大部分产业链,在资源齐备的条件下,发展成为产业与消费匹配发展的大市场,中国人现在显然就是这样做的。
  这是中国以其庞大的实力来实现的国家意志,达列力汗可不认为明显衰落的苏联,能够阻挡中国的这种国家意志,虽然他有时候也会心情很复杂,但对于对抗这种大势,他当然没有兴趣。中国做事的风格,全世界都知道,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成,“强横蛮霸”,甚至不惮于使用武力和其它一切的手段。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