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3 / 4)
“老师说的当真?”
“当真。”
少年一跃而起,欣喜到连鞋都没穿,冲到纪宁跟前紧紧抱住他,“学生谢过老师!学生知错,不该和人斗武,谢老师大人不记小人过!”
如此直白的欣喜扑向自己,纪宁霎时像个木头一样不得动弹。
尽管不适应,可这样的“热烈”仍让他心底一软。
他垂眸盯着少年的发顶,片刻后由衷道:“萧㪫,旁人喜不喜欢你,与你无关,日后别再妄自菲薄。”
萧元君连连摇头,“旁人我不在乎,但老师你不是旁人,所以我在乎。”
纪宁眸光闪动。
此后数年,他都不曾怀疑过少年的真诚,可这份“真诚”何时变成了另一种情绪,他始终不知。
十四岁,少年是可以放下储君架子,躬身低首向他求学的学生。
他叫他“老师”,每一声“老师”都极尽恭敬。
十五岁,少年为了能得到他的一句夸赞与人大打出手,受了委屈却只需要他的几句安慰就能冰释前嫌。
他还是叫他“老师”,他说他不是旁人,所以在乎。
十六岁, 少年的个子见长,能与他齐高。他总是拉着他的手,和他比手长。
少年不再“老师”“老师”的叫,而是叫他“先生”。
他说:“先生你看,现在我不仅个子同你高,手也和你一样长。”
他说:“总有一天,我会长得比先生还高。”
少年不再莽撞,变得沉稳。
会在他抱恙时彻夜照料,会在冬日严寒时为他披上厚衣。
他的身体似乎总不太好,少年便把他常用的药,记得比他自己还牢。
十七岁,少年当真长得比他还高。
花朝节,少年拉他上街游玩。
鹊仙桥上,万盏明灯。少年递给他灯笼,看他时的眼神,有一层朦胧的底色。
十八岁,先帝薨逝,少年称帝。
登基大典前夕,他从赵禄生口中听到了自己不曾知道的真相。
他推开少年的寝宫,站在他面前。
“当年你求学,为何装笨?”
少年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先生当时痛失双亲,又重疾在身,若久溺忧郁之中必定伤身。所以……”
“所以你就每日惹我生气?”
“没想过让先生动气,本意是想让先生分分心。是我搞砸了。” ↑返回顶部↑
“当真。”
少年一跃而起,欣喜到连鞋都没穿,冲到纪宁跟前紧紧抱住他,“学生谢过老师!学生知错,不该和人斗武,谢老师大人不记小人过!”
如此直白的欣喜扑向自己,纪宁霎时像个木头一样不得动弹。
尽管不适应,可这样的“热烈”仍让他心底一软。
他垂眸盯着少年的发顶,片刻后由衷道:“萧㪫,旁人喜不喜欢你,与你无关,日后别再妄自菲薄。”
萧元君连连摇头,“旁人我不在乎,但老师你不是旁人,所以我在乎。”
纪宁眸光闪动。
此后数年,他都不曾怀疑过少年的真诚,可这份“真诚”何时变成了另一种情绪,他始终不知。
十四岁,少年是可以放下储君架子,躬身低首向他求学的学生。
他叫他“老师”,每一声“老师”都极尽恭敬。
十五岁,少年为了能得到他的一句夸赞与人大打出手,受了委屈却只需要他的几句安慰就能冰释前嫌。
他还是叫他“老师”,他说他不是旁人,所以在乎。
十六岁, 少年的个子见长,能与他齐高。他总是拉着他的手,和他比手长。
少年不再“老师”“老师”的叫,而是叫他“先生”。
他说:“先生你看,现在我不仅个子同你高,手也和你一样长。”
他说:“总有一天,我会长得比先生还高。”
少年不再莽撞,变得沉稳。
会在他抱恙时彻夜照料,会在冬日严寒时为他披上厚衣。
他的身体似乎总不太好,少年便把他常用的药,记得比他自己还牢。
十七岁,少年当真长得比他还高。
花朝节,少年拉他上街游玩。
鹊仙桥上,万盏明灯。少年递给他灯笼,看他时的眼神,有一层朦胧的底色。
十八岁,先帝薨逝,少年称帝。
登基大典前夕,他从赵禄生口中听到了自己不曾知道的真相。
他推开少年的寝宫,站在他面前。
“当年你求学,为何装笨?”
少年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先生当时痛失双亲,又重疾在身,若久溺忧郁之中必定伤身。所以……”
“所以你就每日惹我生气?”
“没想过让先生动气,本意是想让先生分分心。是我搞砸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