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反正玉玺在他手上,先把章盖上再说。
  杨太傅嘴角微抽,索性眼不见心不烦看向别处。
  看他们家陛下这干脆利落的动作,毫不怀疑他更想直接把玉玺送出去,还省的荀家小子想用玉玺的时候再往京城跑。
  在京城待的那么不开心,直接连人带玉玺跟他走得了。
  小皇帝倒是想,但是他不敢说。
  事情要一步一步的来,一口吃不成胖子,万一把太傅气出个好歹那才是得不偿失。
  荀晔看看已经盖上章的诏书,再看看旁边吹胡子瞪眼的太傅,有点不敢接。
  没关系,反正诏书也不都是给他的,先放在天子那里,他们来继续商量选拔人才的事情。
  荀小将军办事向来稳妥,既然要在天子面前过明面肯定已经准备的妥妥当当。昨天晚上压着几个贼首学规矩,顺手就把计划书给写好了。
  劳动力,他要高端劳动力,最好还是寒门出身的高端劳动力。
  他自己的出身在这儿摆着,荀氏的地位又因为叔祖和他水涨船高,如今手下世族出身的官员已经很多,为了保持平衡必须尽快提拔非世族出身的官员。
  也不是一点家世都不能有,这年头家里没点背景还能读书认字的只是极少数,只要不是出身特别显赫就行。
  人脉很有用,但是不能单靠人脉网络来填补空缺,所以考试非常有必要。
  他没想刚开始就把完备的科举体系搬出来,大乱的情况下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横空出世不是好事,越简单越仓促越能让天下人觉得他是为了应急才这么干。
  应急应急,嘿嘿,他天天都很急。
  荀小将军呈上他的计划书,在小皇帝和太傅大人凑一起看的时候从旁讲解,“这次需要补缺的位置太多,一个一个的挑选太麻烦,我想着直接举办一场考试,根据答卷来定人选。”
  虽然不敢保证选出来的每个都是人才,但是至少能确定选出来的都是读书认字的正常人。
  最最重要的是,一次考试就能填上所有的空缺,短时间内不用再操心手底下没有可用之人。
  先把各个官署空出来的位置填上,然后再根据具体表现慢慢调整,之后要考虑的都是小细节。
  二凤爹说的经验能参考但是不能全盘照搬,唐初的情况和他们现在不一样的地方很多,毕竟中间隔了四五百年,生产力差别还挺大的。
  不如简单推行一下看看情况,先把大框架确定,然后再慢慢查漏补缺,这才是真正能供他们参考的经验。
  计划书已经得到二凤爹的许可,证明他的想法没问题。太傅大人为官多年,怼过宦官干过权臣,肯定也会觉得这个计划非常棒。
  对吧太傅?
  杨太傅:……
  被两双闪亮亮的眼睛盯着,杨太傅很难说这法子不好。
  太平年间选拔官员要顾忌这顾忌那,现在天下乱成这样,能从寒门中扒拉出有用的人已经很不错了,总比无人可用强。
  臭小子年纪不大,哪儿来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主意?
  还有就是,冀州和青州都空着,年少有为的荀将军到底要去哪儿?
  先说好,让他发表意见的话他肯定觉得哪儿都不行。
  荀氏已经有一个州牧,不管是冀州、青州还是兖州,但凡再有一个州牧姓荀,整个北方都将不会再有另一个声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