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822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眼前静谧雅致的雪景似乎也失了韵味,她停下脚步,转身道:“回去罢。”
  若岚连忙应道:“是,陛下。”
  走出琼华园登上凤辇,宁太后双眼微闭,似在沉思。
  及至文德殿东暖阁,见到迎上前来行礼的李道明,她才压下那些惆怅的情绪,温言道:“今日的功课做完了?”
  李道明的身量又长了一些,他还有两个月便满九岁,在如今这个人皆早熟的时代,其实已经懂了很多事情,更不必说他身为天子,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要明白尽快长大这四个字的含义。
  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这个年纪或许刚刚开蒙,但李道明已经度过了那个阶段,如今给他上课的是翰林院那些饱读诗书的学士,还有薛若谷这种榜眼出身、储相之选的清贵文臣。
  “母后,我已经做完了功课。”
  李道明一丝不苟地行礼,唇边的绒毛显示出他的真实年龄,一举一动却已有了几分大人的模样。
  宁太后牵着他的手来到榻边坐下,温声道:“虽说读书在于勤之一字,但你毕竟还小,不可急于一时而熬坏了身体。哀家听苑玉吉说,你最近每次都要先生们多上一会课,是吗?”
  李道明恭敬地说道:“母后,只是多上一刻钟,不碍事的。先生们的讲课很精彩,我有时候听入了迷,所以就恳求先生多讲讲。我知道母后很辛苦,想多学点能为,将来好帮母后分担。”
  他如此懂事乖巧,宁太后自然感觉很欣慰,暗叹这几年的辛劳付出没有白费,夸赞道:“好孩子。”
  李道明腼腆一笑,然后带着几分好奇问道:“母后,秦王何时能回京城?”
  宁太后左右看看,周遭都是心腹女官,便问道:“怎么了?”
  李道明想了想,缓缓道:“母后,您还相信秦王是大齐的忠臣吗?”
  宁太后默然。
  其实在陆沉婉拒她提出的秉政十年之约时,她就知道对方不会放弃权柄,后面发生的事情也在佐证这个判断。
  一如他在恩科舞弊大案爆发之时所言,他不想也不会成为第二个杨光远。
  片刻过后,宁太后艰难地说道:“皇儿,这世上的事情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秦王确实包揽了朝堂大权,但他做的事情利国利民,这一点没人可以否认。就拿新政来说,在总理新政衙门成立之前,各项政策的推行磕磕碰碰,两位宰相并非不尽全力,但他们终究比不上秦王的果断决然。”
  李道明毫不犹豫地说道:“那是因为秦王手握军权,没人敢反对他,如果军权由朝廷掌握,我相信两位宰相一定能比秦王做得更好。”
  “这就是问题所在。”
  宁太后不再像以前那样回避这些事情,道:“秦王的军权不是谁施舍给他的,是他戎马多年亲冒矢石,靠着一场又一场胜利在军中建立起威望,因此那些骄兵悍将才会心甘情愿听从他的号令,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即便哀家下一道谕旨,让永定侯或者临江侯去接手某支军队,如果没有秦王点头,那些将士们依然不会服从他们,说不定还会造成军中哗变。”
  李道明思索片刻,鼓起勇气说道:“那如果把将领们都换掉呢?下面的士卒还会不听号令吗?”
  宁太后一怔,她端详着这一刻仿佛有些陌生的儿子,微微蹙眉道:“这是谁教你的法子?”
  李道明摇摇头,老老实实地说道:“母后,没人会在我跟前说这些事,我只是觉得母后太累了,成日里为这些事情烦忧,因此想帮母后想些法子。”宁太后看了他片刻,暂时按下疑惑说道:“这件事哪有那么简单?秦王是总理军机大臣,任何关于军中将领的调动都需要得到他的同意。”
  李道明低下头想了一会,苦笑道:“母后,照这样说来,秦王不是随时都可以逼我禅位吗?”
  宁太后心中一紧,下意识地抓紧他的手,喃喃道:“不会,他不会这样做的。”
  李道明不解地看着自己的母亲,纳闷道:“母后,他为何不会这样做?”
  “因为——”
  宁太后想说陆沉心怀忠义、一直记着高宗皇帝对他的提携之恩,想说天家并无过错、大义名分仍然在手,想说大局最重、如今朝廷上下一心推动新政的局面来之不易,也想说朝中忠于天家的大臣不在少数、陆沉应该不敢轻举妄动。
  但她最终什么都没有说出口。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