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804节(2 / 4)
听着老伙计略微发颤的语调,望着他带着几分悲怆的面庞,许佐心里只觉十分压抑。
“我不明白。”薛南亭摇了摇头,继而道:“我不明白为何现在很多人认为现在是朝廷威逼陆沉,分明天家已经处于绝对的劣势,此番迁都北上更是将命运交在陆沉手中。或许有人要说沈玉来的两万禁军,但是你让沈玉来自己说,他有没有自信靠着这两万禁军护住太后和到底,如今勉强还能起到一些作用的是大义名分,以及我们这些人的脑袋。”
血肉之躯挡不住屠刀,但是只要站出来的人足够多,再锋利的屠刀也会犹豫。
许佐叹道:“古往今来,像陆沉这样的处境看似风光无限,但只要踏错一步就会万劫不复。”
“笑话!”
薛南亭正色道:“他只要一日不放开军权,谁能威胁到陆家哪怕是一个仆人的安全?你莫要忘了,陆沉今年才二十七岁,以他展现出来的心机和能力,护住麾下所有人轻而易举。不光如此,你我都知道他一身武功已臻化境,他少说也有五六十年的寿数,难道这还不够他为后事做好周全妥当的安排?”
许佐握着茶盏,沉默不语。
薛南亭轻叹一声,放缓语气道:“彦弼兄,我知道你为何心生犹豫,我也承认陆沉的谋划会造就一个无比强盛的大齐,我同样希望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能够丰衣足食。如果我真是那种一心权势的小人,这几十年来我有无数的机会改弦更张,哪怕是当初举目皆敌、被人围攻的时候,我都不曾背弃过信念,这不是我在自夸,而是想告诉你,这是因为从立志追随高宗皇帝那一刻起,我就将身家性命抛之脑后。”
听到那四个字,许佐微微仰头,眼中浮现一抹痛苦之色。
“当年秦正、你和我一同追随高宗皇帝,生生苦熬了十几年,才能见得一丝曙光,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曾动摇。就连陆沉本人,他的崛起也离不开高宗皇帝的赏识和提携。我并非是在否认陆沉自身的付出,他能有今日的地位确实名副其实,我心里也从未想过要对他不利,我只是无法说服自己,因为做人要有始有终。”
薛南亭定定地看着许佐,那双老眼已经微微泛红,道:“难道你也希望我背弃高宗皇帝,变成那种背主贰臣,帮着权臣欺负宫里那对孤儿寡母,然后逼迫他们将高宗皇帝传下来的皇位拱手交出去吗?”
“如此行径,我薛南亭纵死亦不为之!”
第988章 【二十年风雨如昨】
许佐完全能理解薛南亭的心情,甚至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他们都体会过河洛失陷、半壁江山一朝沦丧的绝望,也曾一同面对江南门阀盘根错节、权倾朝野的艰难,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胸怀宽广、心志坚毅的明主,众志成城坚定不移地熬过那十年。
等到陆沉从军并且崭露头角的时候,其实李端已经掌握了相当一部分权柄,再加上李道彦顾全大局的退让,江南门阀才会显得那般孱弱。
但是对于薛南亭、许佐和秦正来说,从建武元年到建武十一年这段岁月,他们很多时候并不能帮李端分担太多的压力,相反是李端通过退让和妥协保护他们,并且通过各种利益的交换提拔他们,让他们能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若非那十年太过艰难,李端又何至于积劳成疾,更不会忽略对三位皇子的教导。
这是薛南亭等三人最大的悔恨。
因此他们心里都有一道坎,这就是许佐亲眼见识陆沉雄伟的计划、依然无法直接下定决心的缘由,是秦正明知回来会陷入两难境地、依旧奉召返京重掌织经司的原因,是薛南亭宦海沉浮几十年走到人臣之极、还像一个愣头青般失态的根源。
他们是李端临终前郑重托付的忠臣。
知遇之恩、护佑之情、君臣之义,如何割舍?如何忘却?
薛南亭的话就像一支支利箭射进许佐的心里,让他脑海中不断浮现这二十年来的过往,直至鲜血淋漓肝肠寸断。
薛南亭宁死不愿做背主贰臣,难道他许佐就是贪图权势名利之人?
在御史台任职的十四年,许佐不知得罪了多少高官权贵,遭遇过的暗算不计其数,投毒、陷害、刺杀加起来有三十多次,要不是李端在他身边安排了足够多的暗卫,要不是秦正特地组织一批人手保护他,恐怕他早已变成一堆白骨。
但是他何曾退缩过畏惧过?
连生死都不在意的人,又怎会在意荣华富贵?更不必说他如今已是当朝右相百官领袖,陆沉又能给他什么呢?
纵然此刻心中犹如刀割,许佐依然不愿火上浇油,那样做除了让局势快速恶化没有任何意义。
许佐以无比坚韧的心志稳住情绪,但是他端着茶盏微微颤抖的手还是流露出几分沉痛。
饮下半杯清茶,他将茶盏缓缓放下,凝望着薛南亭的双眼问道:“方才你问我何为帝王之道,我也想问你一句何为臣工之道?” ↑返回顶部↑
“我不明白。”薛南亭摇了摇头,继而道:“我不明白为何现在很多人认为现在是朝廷威逼陆沉,分明天家已经处于绝对的劣势,此番迁都北上更是将命运交在陆沉手中。或许有人要说沈玉来的两万禁军,但是你让沈玉来自己说,他有没有自信靠着这两万禁军护住太后和到底,如今勉强还能起到一些作用的是大义名分,以及我们这些人的脑袋。”
血肉之躯挡不住屠刀,但是只要站出来的人足够多,再锋利的屠刀也会犹豫。
许佐叹道:“古往今来,像陆沉这样的处境看似风光无限,但只要踏错一步就会万劫不复。”
“笑话!”
薛南亭正色道:“他只要一日不放开军权,谁能威胁到陆家哪怕是一个仆人的安全?你莫要忘了,陆沉今年才二十七岁,以他展现出来的心机和能力,护住麾下所有人轻而易举。不光如此,你我都知道他一身武功已臻化境,他少说也有五六十年的寿数,难道这还不够他为后事做好周全妥当的安排?”
许佐握着茶盏,沉默不语。
薛南亭轻叹一声,放缓语气道:“彦弼兄,我知道你为何心生犹豫,我也承认陆沉的谋划会造就一个无比强盛的大齐,我同样希望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能够丰衣足食。如果我真是那种一心权势的小人,这几十年来我有无数的机会改弦更张,哪怕是当初举目皆敌、被人围攻的时候,我都不曾背弃过信念,这不是我在自夸,而是想告诉你,这是因为从立志追随高宗皇帝那一刻起,我就将身家性命抛之脑后。”
听到那四个字,许佐微微仰头,眼中浮现一抹痛苦之色。
“当年秦正、你和我一同追随高宗皇帝,生生苦熬了十几年,才能见得一丝曙光,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曾动摇。就连陆沉本人,他的崛起也离不开高宗皇帝的赏识和提携。我并非是在否认陆沉自身的付出,他能有今日的地位确实名副其实,我心里也从未想过要对他不利,我只是无法说服自己,因为做人要有始有终。”
薛南亭定定地看着许佐,那双老眼已经微微泛红,道:“难道你也希望我背弃高宗皇帝,变成那种背主贰臣,帮着权臣欺负宫里那对孤儿寡母,然后逼迫他们将高宗皇帝传下来的皇位拱手交出去吗?”
“如此行径,我薛南亭纵死亦不为之!”
第988章 【二十年风雨如昨】
许佐完全能理解薛南亭的心情,甚至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他们都体会过河洛失陷、半壁江山一朝沦丧的绝望,也曾一同面对江南门阀盘根错节、权倾朝野的艰难,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胸怀宽广、心志坚毅的明主,众志成城坚定不移地熬过那十年。
等到陆沉从军并且崭露头角的时候,其实李端已经掌握了相当一部分权柄,再加上李道彦顾全大局的退让,江南门阀才会显得那般孱弱。
但是对于薛南亭、许佐和秦正来说,从建武元年到建武十一年这段岁月,他们很多时候并不能帮李端分担太多的压力,相反是李端通过退让和妥协保护他们,并且通过各种利益的交换提拔他们,让他们能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若非那十年太过艰难,李端又何至于积劳成疾,更不会忽略对三位皇子的教导。
这是薛南亭等三人最大的悔恨。
因此他们心里都有一道坎,这就是许佐亲眼见识陆沉雄伟的计划、依然无法直接下定决心的缘由,是秦正明知回来会陷入两难境地、依旧奉召返京重掌织经司的原因,是薛南亭宦海沉浮几十年走到人臣之极、还像一个愣头青般失态的根源。
他们是李端临终前郑重托付的忠臣。
知遇之恩、护佑之情、君臣之义,如何割舍?如何忘却?
薛南亭的话就像一支支利箭射进许佐的心里,让他脑海中不断浮现这二十年来的过往,直至鲜血淋漓肝肠寸断。
薛南亭宁死不愿做背主贰臣,难道他许佐就是贪图权势名利之人?
在御史台任职的十四年,许佐不知得罪了多少高官权贵,遭遇过的暗算不计其数,投毒、陷害、刺杀加起来有三十多次,要不是李端在他身边安排了足够多的暗卫,要不是秦正特地组织一批人手保护他,恐怕他早已变成一堆白骨。
但是他何曾退缩过畏惧过?
连生死都不在意的人,又怎会在意荣华富贵?更不必说他如今已是当朝右相百官领袖,陆沉又能给他什么呢?
纵然此刻心中犹如刀割,许佐依然不愿火上浇油,那样做除了让局势快速恶化没有任何意义。
许佐以无比坚韧的心志稳住情绪,但是他端着茶盏微微颤抖的手还是流露出几分沉痛。
饮下半杯清茶,他将茶盏缓缓放下,凝望着薛南亭的双眼问道:“方才你问我何为帝王之道,我也想问你一句何为臣工之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