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801节(2 / 4)
因此即便苏云青已经逐渐被排除在织经司的核心之外,宁太后依旧不肯松口。
站在宁太后的角度,她并未亏待苏云青,更没想过要害他的性命,只是尽可能多留他一段时间,至少要等到迁都之后再放他离开,何错之有?
看着宁太后眼中那抹局促和紧张,秦正不再继续先前的话题,缓缓道:“陛下,老臣知道您很不容易。”
宁太后袖中的双手下意识攥紧,勉强笑道:“哀家其实没有做什么,都是淮安郡王、两位宰相和朝中文武用心国事。”
“老臣不是指这些。”
秦正摇摇头,随即轻声问道:“陛下,您召老臣回京,不知需要老臣做什么?”
宁太后定定地看着他。
似乎想要看穿这位三朝老臣的本心。
但她只能看见对方那深邃如海的眼神,隐约带着几分悲悯。
这一刻所有的苦楚和酸涩仿佛猛然间爆发,三年以来不断累积的压力犹如轰然垮塌的高山,宁太后不知不觉间红了眼眶。
苑玉吉和若岚大惊失色,却又不敢冒然开口。
秦正依旧静静地坐着,良久之后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
第984章 【奈何】
“你们都下去。”
宁太后平复情绪之后的这句话让苑玉吉和若岚莫名紧张起来。
见他们面露迟疑,宁太后淡淡道:“苑玉吉,哀家不希望有任何人听见接下来的谈话,包括你们二人在内。”
苑玉吉和若岚心中一凛,作为太后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于是躬身道:“是,陛下。”
秦正从始至终没有插话。
待二人退下之后,宁太后仿佛下定决心,缓缓道:“秦卿,哀家知道过去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李文正公和你对天家颇为失望,那个时候哀家虽为皇后却无力改变,只能稍作规劝,终究于事无补,今日——”
她站起身来,福礼道:“哀家代先帝向你赔罪。”
秦正面色微变。
虽然他不至于因此方寸大乱,但是数十年坚守的君臣纲常促使他起身让开,喟然道:“陛下,不必如此,老臣安敢受之。”
“哀家让他们二人退下,便是不想让你误会,以为哀家是要以此相逼。”
宁太后似乎放下心头那块巨石,轻声道:“当初先帝做过几件错事,比如他和韩忠杰私下商议,将大殿下裹挟进那场叛乱,以及对秦卿的打压和对淮安郡王的猜忌,这些事情哀家都知道。不论秦卿相信与否,哀家都曾规劝过先帝,只是收效甚微。现在回想,哀家确实没有尽到皇后的本分,如果哀家当时做得更好,或许就不会出现后面的乱象。”
“陛下莫要自责。”
秦正稍稍停顿,然后公允地说道:“先帝宾天之后,陛下外抗强敌内修德政,几无可指摘之处。平心而论,淮安郡王能够率领大军在边疆取得不世之功,离不开一个稳固后方的支持。这两年朝廷节衣缩食,陛下更是将内府库几近掏空,这才保证江北大军没有后顾之忧。若无陛下作为表率,若无朝廷上下一心,淮安郡王纵有天纵之才,也无法完成现今这样的壮举。”
这当然不是宁太后一个人的功劳。
如果没有李端十五年如一日的宵衣旰食,特别是生前重创门阀世族的根基,从而给后继之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光是朝中的阻力就会让边军寸步难行。
如果没有以李道彦为首的文臣武将呕心沥血,哪怕是景庆山这样的逆臣都有经界法这样的贡献,大齐朝廷根本掏不出几千万两银子支撑一场绵延数千里的国战。
但是秦正心里很清楚,古往今来的掌权者未必能成事,要坏事却不难。 ↑返回顶部↑
站在宁太后的角度,她并未亏待苏云青,更没想过要害他的性命,只是尽可能多留他一段时间,至少要等到迁都之后再放他离开,何错之有?
看着宁太后眼中那抹局促和紧张,秦正不再继续先前的话题,缓缓道:“陛下,老臣知道您很不容易。”
宁太后袖中的双手下意识攥紧,勉强笑道:“哀家其实没有做什么,都是淮安郡王、两位宰相和朝中文武用心国事。”
“老臣不是指这些。”
秦正摇摇头,随即轻声问道:“陛下,您召老臣回京,不知需要老臣做什么?”
宁太后定定地看着他。
似乎想要看穿这位三朝老臣的本心。
但她只能看见对方那深邃如海的眼神,隐约带着几分悲悯。
这一刻所有的苦楚和酸涩仿佛猛然间爆发,三年以来不断累积的压力犹如轰然垮塌的高山,宁太后不知不觉间红了眼眶。
苑玉吉和若岚大惊失色,却又不敢冒然开口。
秦正依旧静静地坐着,良久之后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
第984章 【奈何】
“你们都下去。”
宁太后平复情绪之后的这句话让苑玉吉和若岚莫名紧张起来。
见他们面露迟疑,宁太后淡淡道:“苑玉吉,哀家不希望有任何人听见接下来的谈话,包括你们二人在内。”
苑玉吉和若岚心中一凛,作为太后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于是躬身道:“是,陛下。”
秦正从始至终没有插话。
待二人退下之后,宁太后仿佛下定决心,缓缓道:“秦卿,哀家知道过去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李文正公和你对天家颇为失望,那个时候哀家虽为皇后却无力改变,只能稍作规劝,终究于事无补,今日——”
她站起身来,福礼道:“哀家代先帝向你赔罪。”
秦正面色微变。
虽然他不至于因此方寸大乱,但是数十年坚守的君臣纲常促使他起身让开,喟然道:“陛下,不必如此,老臣安敢受之。”
“哀家让他们二人退下,便是不想让你误会,以为哀家是要以此相逼。”
宁太后似乎放下心头那块巨石,轻声道:“当初先帝做过几件错事,比如他和韩忠杰私下商议,将大殿下裹挟进那场叛乱,以及对秦卿的打压和对淮安郡王的猜忌,这些事情哀家都知道。不论秦卿相信与否,哀家都曾规劝过先帝,只是收效甚微。现在回想,哀家确实没有尽到皇后的本分,如果哀家当时做得更好,或许就不会出现后面的乱象。”
“陛下莫要自责。”
秦正稍稍停顿,然后公允地说道:“先帝宾天之后,陛下外抗强敌内修德政,几无可指摘之处。平心而论,淮安郡王能够率领大军在边疆取得不世之功,离不开一个稳固后方的支持。这两年朝廷节衣缩食,陛下更是将内府库几近掏空,这才保证江北大军没有后顾之忧。若无陛下作为表率,若无朝廷上下一心,淮安郡王纵有天纵之才,也无法完成现今这样的壮举。”
这当然不是宁太后一个人的功劳。
如果没有李端十五年如一日的宵衣旰食,特别是生前重创门阀世族的根基,从而给后继之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光是朝中的阻力就会让边军寸步难行。
如果没有以李道彦为首的文臣武将呕心沥血,哪怕是景庆山这样的逆臣都有经界法这样的贡献,大齐朝廷根本掏不出几千万两银子支撑一场绵延数千里的国战。
但是秦正心里很清楚,古往今来的掌权者未必能成事,要坏事却不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