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2 / 3)
想也知道,王婆婆年轻时家里是真的显贵,纵然捧来金山银山,她也不会皱一下眉,这便是出身大族,见过世面的底气。
再落魄也不是随便如何都好打发的。
魏夫人料想到了,可还是有些无所适从。
王婆婆见到桌边的茶汤,她看似蹙了蹙眉,嘴上贬了两句元娘茶点得不好,实际上主动替了元娘,与魏夫人打交道。她坐下来自顾自动手点茶,要请魏夫人尝一尝,一套动作行云流水,纵然穿得甚至未必有魏夫人身边仆妇光鲜,可那种悠然自得的姿态,魏夫人与王婆婆当真说不上谁更胜一筹。
而魏夫人先是客套了一番,说怎好意思让王婆婆亲自点茶,接着就恭维了两句,说许久没有尝王婆婆煮的茶了。
她甚至对左右道:“满汴京没几人能有我婶母点茶的手艺。”
几句话间,魏夫人对王婆婆的称呼就变成了亲近的婶母,仿佛和往昔没有什么不同。
王婆婆笑呵呵道:“你且说罢,宣扬出去,叫人听了,都来笑话我一个老婆子。”
两个人多年不见了,甚至因着一些缘故,彼此都有些刻意,但那种不自觉透露出的熟稔是骗不了人的。元娘在边上看着,她几乎没有能插话的时候,可也更好的观察两人,察觉出了不同。
果然,下一刻,魏夫人吃了一口茶,将茶碗放下去,轻轻叹气,就开始追忆往昔。“想当年,若非有您爱护,我尚不知要吃多少苦头呢。”
王婆婆不肯揽这个功劳,却也顺着说道了几句,她猛地放下茶碗,冷哼了一声,“我就看不得那等磋磨人的恶婆母。袁采公有言,‘己之性行为人所重,乃可诲人以操履之详,己能处父母之侧而谐和无间,乃可诲人以至孝之行。苟为不然,岂不反为所笑!’她自己侍舅姑尚不尽心,不思修德行以服后辈,安有颜面苛责于你?枉费她与袁采公为同乡人,竟无半点濡染!”
有些话,王婆婆说的,魏夫人却说不得。
毕竟事关长辈,魏夫人即便心有怨言,却不敢在人前讲长辈的不是,只转了话题,说起王婆婆当初的爱护,还有教她做女红的场景等等。
元娘却在她们透露出的只言片语里拼凑出了真相,似乎魏夫人的婆母行事乖张,很不喜欢这个出身官宦世家的儿媳,没少磋磨人,甚至跟着夫妻俩一块上任。前几年,魏夫人没遇到过这样胡搅难缠的人与乡野里磋磨人的直白手段,委实受了不少苦。
然后便遇上了王婆婆。
王婆婆不但出身高门,还做了寡母独自抚养儿子长大,那真叫一个既会调教人,又强硬气势足。而两家说是邻居,其实县衙就那么大,和住在一块差不多,王婆婆不声不响地就叫魏夫人的婆母吃了不少苦头。
所以魏夫人的婆母怕王婆婆跟怕鬼一样,尤其是两人辈分相当,纵然想充大辈都不成。
这才是魏夫人的婆母当初一直撺掇退婚的缘故,不过,事情最后能促成,自然也是魏相公首肯了,他自己心里也存了那个意思,想寻个有力的姻亲。
元娘听着,倒是有点好奇魏夫人的婆母是什么样子了,连魏夫人这么厉害的人,都是过了好多年才熬出来。
不过,本朝重孝,和男尊女卑一般,舅姑为尊,新妇为卑。
若是婆母打杀儿媳罪责会减轻,儿媳打杀婆母罪责会比一般平民杀人要判得更重,除非遇上官家的敕令,但那委实是少之又少,卑杀尊若要按寻常杀人判,倘若不能撞大运遇上如登州阿云案那样轰动国朝上下,又钻了律法的空子的情形,几乎没有可能。
故而,一个孝字压下来,任你多大的能耐,都不得不伏低做小。
元娘思索着,就稍微愣神的功夫,两人就不知怎么谈到退婚去了。
王婆婆直接起身去开库房,指着几个放在靠近门前的箱子,“这些是当初你着人送来的。”
说着,王婆婆拿起最上首的一个匣子,拉过魏夫人的手,放了上去,“物件和首饰都在那几个箱笼里,布帛和腊货等久放不住,我折成钱财,都在里头了,你点点看。”
魏夫人哪能要,一来当初真的做的不对,二来在她看来,陈家如今经营着食肆的营生,纵然日子好过了些,也没到她家的富庶,何必计较这点子银钱?
她道:“留下罢,元*娘出嫁,操办少不得要银钱,当初是魏家做得不好,您再说什么还回来,不是更叫我无地自容么?”
但她一个养尊处优的夫人,怎么推搡得过王婆婆。
王婆婆直接沉下脸,“婚事自有大宗正司操办,花不得什么钱,你若是不收下,我又岂能安心,莫不是叫我们心里始终存着亏,立身不能正,何以自处?到时故交不成故交,姻亲不像姻亲。”
王婆婆这话有点严厉,却正是这个道理。 ↑返回顶部↑
再落魄也不是随便如何都好打发的。
魏夫人料想到了,可还是有些无所适从。
王婆婆见到桌边的茶汤,她看似蹙了蹙眉,嘴上贬了两句元娘茶点得不好,实际上主动替了元娘,与魏夫人打交道。她坐下来自顾自动手点茶,要请魏夫人尝一尝,一套动作行云流水,纵然穿得甚至未必有魏夫人身边仆妇光鲜,可那种悠然自得的姿态,魏夫人与王婆婆当真说不上谁更胜一筹。
而魏夫人先是客套了一番,说怎好意思让王婆婆亲自点茶,接着就恭维了两句,说许久没有尝王婆婆煮的茶了。
她甚至对左右道:“满汴京没几人能有我婶母点茶的手艺。”
几句话间,魏夫人对王婆婆的称呼就变成了亲近的婶母,仿佛和往昔没有什么不同。
王婆婆笑呵呵道:“你且说罢,宣扬出去,叫人听了,都来笑话我一个老婆子。”
两个人多年不见了,甚至因着一些缘故,彼此都有些刻意,但那种不自觉透露出的熟稔是骗不了人的。元娘在边上看着,她几乎没有能插话的时候,可也更好的观察两人,察觉出了不同。
果然,下一刻,魏夫人吃了一口茶,将茶碗放下去,轻轻叹气,就开始追忆往昔。“想当年,若非有您爱护,我尚不知要吃多少苦头呢。”
王婆婆不肯揽这个功劳,却也顺着说道了几句,她猛地放下茶碗,冷哼了一声,“我就看不得那等磋磨人的恶婆母。袁采公有言,‘己之性行为人所重,乃可诲人以操履之详,己能处父母之侧而谐和无间,乃可诲人以至孝之行。苟为不然,岂不反为所笑!’她自己侍舅姑尚不尽心,不思修德行以服后辈,安有颜面苛责于你?枉费她与袁采公为同乡人,竟无半点濡染!”
有些话,王婆婆说的,魏夫人却说不得。
毕竟事关长辈,魏夫人即便心有怨言,却不敢在人前讲长辈的不是,只转了话题,说起王婆婆当初的爱护,还有教她做女红的场景等等。
元娘却在她们透露出的只言片语里拼凑出了真相,似乎魏夫人的婆母行事乖张,很不喜欢这个出身官宦世家的儿媳,没少磋磨人,甚至跟着夫妻俩一块上任。前几年,魏夫人没遇到过这样胡搅难缠的人与乡野里磋磨人的直白手段,委实受了不少苦。
然后便遇上了王婆婆。
王婆婆不但出身高门,还做了寡母独自抚养儿子长大,那真叫一个既会调教人,又强硬气势足。而两家说是邻居,其实县衙就那么大,和住在一块差不多,王婆婆不声不响地就叫魏夫人的婆母吃了不少苦头。
所以魏夫人的婆母怕王婆婆跟怕鬼一样,尤其是两人辈分相当,纵然想充大辈都不成。
这才是魏夫人的婆母当初一直撺掇退婚的缘故,不过,事情最后能促成,自然也是魏相公首肯了,他自己心里也存了那个意思,想寻个有力的姻亲。
元娘听着,倒是有点好奇魏夫人的婆母是什么样子了,连魏夫人这么厉害的人,都是过了好多年才熬出来。
不过,本朝重孝,和男尊女卑一般,舅姑为尊,新妇为卑。
若是婆母打杀儿媳罪责会减轻,儿媳打杀婆母罪责会比一般平民杀人要判得更重,除非遇上官家的敕令,但那委实是少之又少,卑杀尊若要按寻常杀人判,倘若不能撞大运遇上如登州阿云案那样轰动国朝上下,又钻了律法的空子的情形,几乎没有可能。
故而,一个孝字压下来,任你多大的能耐,都不得不伏低做小。
元娘思索着,就稍微愣神的功夫,两人就不知怎么谈到退婚去了。
王婆婆直接起身去开库房,指着几个放在靠近门前的箱子,“这些是当初你着人送来的。”
说着,王婆婆拿起最上首的一个匣子,拉过魏夫人的手,放了上去,“物件和首饰都在那几个箱笼里,布帛和腊货等久放不住,我折成钱财,都在里头了,你点点看。”
魏夫人哪能要,一来当初真的做的不对,二来在她看来,陈家如今经营着食肆的营生,纵然日子好过了些,也没到她家的富庶,何必计较这点子银钱?
她道:“留下罢,元*娘出嫁,操办少不得要银钱,当初是魏家做得不好,您再说什么还回来,不是更叫我无地自容么?”
但她一个养尊处优的夫人,怎么推搡得过王婆婆。
王婆婆直接沉下脸,“婚事自有大宗正司操办,花不得什么钱,你若是不收下,我又岂能安心,莫不是叫我们心里始终存着亏,立身不能正,何以自处?到时故交不成故交,姻亲不像姻亲。”
王婆婆这话有点严厉,却正是这个道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