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俞明德无心用饭,他来之前已经吃过,索性专心与陈括苍交谈起来,说的正是有关解试的事。历年的策论、帖经墨义,学塾的先生都让他们试着做过,帖经墨义说到底还是死记硬背,只比勤奋,但策论就不同了,既看胸中丘壑,又比文采思绪,不知不觉就歪到今年策论会考什么。
  “去年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不知今年是什么,战事既起,兴许与边境相关?”俞明德蹙着眉思索道。
  陈括苍却摇头,并不赞同,“前年亦有战事,考的却是水患。”
  二人意见不能统一,遂把目光移向魏观,他是在座中唯一有举人功名的。
  “魏兄,你怎么看?”俞明德问的诚恳认真,“你当初也是在汴京解试,不知是何见解,可否指点一二?”
  魏观定定看了他一眼,微笑颔首,“指点谈不上,但我有一惑,试题千千万,纵使猜度对了,当真一定能中举吗?汴京解试已是诸路府中取举子最多的,年年仍有许多真才实学者落榜。
  “与其猜测策论考什么,倒不如弄清主考官员喜好什么。是剑走偏锋,还是稳中求索,虽说到底凭的还是真才实学,可合主考官的偏好,亦是紧要。”
  魏观说的已经很委婉,倘若不合主考官的心意,纵使再有才华,若非名动汴京,区区贫家子,落榜又如何?
  这话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陈括苍上辈子参加的是高考,阅卷组的规则相对公平,极端有争议的,还能有专家组审议,一位主考官定生死的事,的确未曾料到。
  至于俞明德,他伯父说到底只是小吏,家里虽殷实,却远没有什么官场上的交情,如何会知道这些。
  在二人惊疑,一人苦苦吃饭时,魏观微微笑,不紧不慢继续道:“其实也不必担忧,汴京解试主考官来回便是那几人,譬如徐学士……”
  魏观将几个做过主考官,以及可能做的官员喜好一一说了。
  他虽早几年中举,但官场无非就这么大,几乎没什么变化,哪怕有几个后起之秀,也爬不了那么快,更没有足够的资历。
  当初,以魏相公的官阶,魏观可以走国子监试,中举人数极多,但魏相公并不让,明明苦读多年,就当正正经经解试。而以魏相公的地位,知晓那些主考官的偏好,甚至是想知晓些题目,都不是难事。
  魏观未曾舞弊,可的确要比贫寒学子有优势。
  未曾想,今日倒是能指点他人。
  他看着已寻出纸笔,在桌面上潦草记下他所言的每一字的陈括苍和俞明德,心下并无波澜。
  陈括苍学问不错,功底扎实,若能知晓考官喜好,必定中举。
  至于俞明德,他稍差些,也算有天资,今日知晓这些,认真钻研,应也能中举。
  魏观自是察觉到俞明德的心思,但那又如何,即便是中举,乃至中进士,魏观也并不惧。只有自知不如的卑怯无用者,才会惧怕。
  他不怕,甚至不介意多教导对方。
  魏观望着二人,面上始终维持微笑,温和平静。
  第76章
  虽说他们不足为虑,但在人前,二人依然没有单独相处的时机。
  眼看热热闹闹了半日,彼此就在跟前,却连说话都没能说上一句,甚至偶尔的目光交汇,都得迅速移开,光是一触,就心跳如鼓,胆颤心惊。
  既紧张,又叫人忍不住期待下一次不经意。
  这般滋味,委实叫人上瘾。
  元娘强颜应付到了最后,掩饰自己的心不在焉,她只好眼睁睁看着众人散去,魏观客气的同阿奶告辞离去。人散了,耳边连喧嚣都一下消失,叫人心头顿生怅然若失的感觉。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