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快穿] 第28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就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出国的打算。”
  方女士的笑容愈发舒展:“也就是说,你们今后还是会考虑出国的。”
  田蓝实话实说:“看情况是否需要。我们不会保持无畏的高傲,如果有先进的技术需要我们学习,那我们可以低下头,哪怕是被嘲笑,被轻视,也会拼命地学。不管国内还是国外,以实际需要为准。”
  方女士扯了扯嘴角,到底没说什么。
  田蓝又认真道:“我想纠正您的一个认知,就是关于知青大下放的问题。它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是依据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决定,不能用愚蠢两个字盖棺定论。
  如果你了解这一段历史,应该会发现,它和三线建设几乎是同步的。而三线建设,是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简单点儿讲,就是将大城市里的工业搬迁到农村偏远地区去。
  即便是不研究经济的人也明白,这么做,成本高,效益低,产能也会大幅度减少,实际上是种倒退。
  我们这种外行都能看明白的人,难道我们中央不知道吗?论起搞经济建设,我党从来没有差过。
  可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因为国际局势逼得我们不得不这样做。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中苏关系持续恶化,中美又局势紧张。我们说备战备荒,不是喊口号,我们是真的做好了准备打仗。不管是美国的原子.弹还是苏联的核.弹头,一旦飞过来,我们做好了全面开战的准备。工厂、科研机构还有大专院校都在搬迁,不是吃饱了撑的,闲着没事瞎折腾,而是为了预备战争一旦打响,可以保存我们民族的希望。
  大批知青下放,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首先,因为工厂搬迁,城里已经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
  其次,东西搬走了,人还留在城里的话,战争打响,首当其冲陷入危险的就是留城的人。
  为什么下放的是青年学生?你没有考虑过吗?因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你所说的愚蠢的政策,我不认同。我认为这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国家对我们这些青年的保护。
  对,在整个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的确存在众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足以否定当初制定这项政策的现实意义。
  现在国家放松政策,允许知青回城,也跟国际局势的变化有关系。你看,你们也敢回国了,就说明双方的关系缓解了。
  原本搬迁到中西部地区的工厂以及学校也陆续返回大城市。知青回城不说,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也会进入城市。因为我们国家的重点变成了搞经济建设。如果您有时间的话,请了解一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施行情况。您会发现,在搞经济建设方面,我们从来都不弱。”
  方女士用怜悯的眼神看着面前的年轻姑娘,充满了同情。
  她了解这个国家的国民,他们都被洗脑了。已经放弃了生而为人的本能,近乎于一个苍白的符号。
  “不弱吗?”她伸手敲了敲桌子,目光左右睃巡一圈,“这已经是你们的首都了呀,这么贫穷这么落后。”
  方老先生听不下去,强调了一句 :“怡君,这也是你的国家。”
  “不,不是,我早就宣誓成为美国公民了。”方女士摇头,“这已经不是我的国家。这对我和这个国家来说,也许都是幸事。”
  田蓝抿了下嘴唇,看着对方:“显然,您并不认可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但我想你无法否认我们的成果。这个国家非常年轻,才31岁,可它已经解决了10亿人民的吃饭问题。不仅如此,它还拥有核.武器,它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这些难道是别人的施舍吗?当然不是。中美建交,是因为美国可怜中国吗?你认为可能吗?联合国五常我们都直接或间接打过,哪一场打输了?不管苏联还是美国,谁真有胆量跟我们开战?这样的底气,在新中国成立前,我们拥有过吗?这都是我们奋斗的成果。”
  方女士摇头,还是那种悲天悯人的语气:“你会被毁掉的,小姑娘,原谅我这样称呼你,因为在我眼中你就是个天真而热忱的孩子。这个国家不尊重个人成就,也不会把你当回事的。只有到了国外,你才会发现,自己拥有另一方天地。”
  “您是想说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吧。”田蓝认真道,“你觉得在这里个人被集体淹没了,没有存在感。可我们需要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我们需要的是效率。我们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是通过集体协作。我们对我们的国家和未来都充满了信心,我们愿意为之奋斗终生。”
  方女士耸了下肩膀,只说了一句:“那我祝你好运,我年轻的姑娘。”
  田蓝报之以微笑:“谢谢您的祝福,我们这代人会让您看到一个崭新的中国。会让您发现,我们不仅仅会打仗,会毁掉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能建设一个新世界。”
  方老先生看了她一眼,抬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甲乙双方敲定,直接找房管所盖章办手续就行。
  房管局的工作人员痛快地盖上了大红印章,直接将新的房本交给田蓝,笑着恭喜双方:“你们这买卖做的漂亮,到底都是文化人,一点也不扯皮,又痛快又敞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